沾衣十八跌的概述

  “沾衣十八跌”的叫法有很多,就我所知的就有:“跌法”、“快跌法”,“跌拳”、“快跌拳”,“擒跌法”、“擒跌拳”,“摔跌法”、“摔跌拳”,“九滾十八跌”、“就地十八滾”,等等,而影響最廣、叫起來最為響亮的卻莫過於“沾衣十八跌”了。因此,沾上跌的也就都叫“沾衣十八跌”了。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家傳的“沾衣十八跌”是一種非常注重實用的、以單式練習為主,並賦以“文”、“武”***快慢、剛柔、內外***兩種方法為修練形式的,以跌為主、以打助跌,跌打兼施,打就是跌,跌就是打,寓跌打為一體的防守反擊拳。故有“沾衣跌人”和“一招制敵”的美譽。

  其表現形式常為“截***接***捩後跌打”和“截捩中跌打”,但也不否定帶有一定戰略意義的先手打法,如:主動出擊的“先手侵消”、“欺逼窩堵”以及“刺探引擾”,“以打帶跌”等等。其招法古樸、簡單直接,立足於“以靜制動、後發先制”以及“以巧破拙,順勢借力”的戰略法則,手捩腳轉,身到人跌。動、靜結合,快慢相間,剛柔相濟、虛實互補,或躺或立、忽閃忽粘,嫻熟時,可盡得其不言之妙。

  “沾衣十八跌”的練習要求是“以意領勁,整體合一”,訣雲:“手到腳不到,鬼也打不到;手到腳也到,神仙也跌倒”。單練時講究“無人似有人”,以意行拳;過招時要求“有人似無人”,膽大心細。勁力隱現,整散靈變。它的見跤速度為“一”***秒***,慢不過“三”***秒***。它的通訣是:“沾粘綿隨,閃輾轉側”;“直進直出,巧取豪奪”。“冷疾脆促,快準整狠”。它的技術指導思想是:“沾為管”,“粘為丟”,“頂為引”,“合為開”,“連敵勁”,“隨敵意”,“蹌無思”,“趁火劫”。

  “沾衣十八跌”在家學中被認為是由“未學跌人,先學跌己”的自跌技法***九滾十八跌***與“沾衣跌人”的跌人技法兩部分組成。

 



 

  ***1***九滾十八跌

  “九滾十八跌”是一種自跌方法,旨在被跌時的自我保護與敗勢反擊,甚至是快速的解脫與逃逸。但它同時也是日常訓練中對筋、骨、皮的一種磨練。相傳它便是修煉金鐘罩功夫中的一種基本方法。因此,它在家學中又被戲稱為“過關”。也就是說在家傳的傳統教學方法中,沒有“過關”師傅是不往下教的,同伴也不敢和不肯與你對練的。

  “九滾十八跌”又叫“就地十八滾”。是地躺法,即是現在的那種加進了猴形醉態的地躺***趟***拳的前身。

  ***2***沾衣跌人

  “沾衣跌人”的跌人技法,主要研習的是應敵的“跌”法技術。“跌”者,失足也。“跌”法有三,一指“自跌”***前面已經說過***,二指“落地跌”,三指“踉蹌跌”。“自跌”是“未學跌人,先學跌己”的自跌功夫。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傾身跌人”與“躺身跌人”的招法;而“落地跌”卻是“擒跌法”與“摔跌法”的代表,尤其是“摔跌法”,它跤跤都要將人跌僕於地,即如角抵一樣;再是“踉蹌跌”,它是跌法中的上乘功夫,多以手法見長,用內力發人。落手如電門,發人如彈丸。“定”、“起”隨心,加上身形步法,處處無手處處手,挨膀擠靠,關封磕絆,使應者立僕於地。但它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落不落地還不在其要,它往往注重的卻是始終都能將對方與我接觸點上的力向轉移或重心領偏,從而使對方用不上力或立足不穩,在踉蹌無思中便於我進一步出擊。

  “沾衣十八跌”的“沾衣”二字:是因接觸而附著的意思。初時表現為抓拿擒捉,後期則是利用大動中的小動***即太極拳中所說的“動中旋”***和向前的貼勁與接觸點的摩擦來進行沾粘,所謂:“沾、粘、綿、隨”便是。“綿”是柔軟細長、連綿不斷的意思。這就要求一個“輕”字,輕如微風細雨,大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之感,寓有“悄臨”與“輕貼”之意。“沾”亦可作“擒”字之解,即“抓”、“拿”。它的要訣是:“不頂不丟,隨進隨出;如影附形,如蛆附骨。”但“抓”、“拿”雖和“沾”目的一樣,可在功夫的層次上卻是大有區別——“抓、拿”是初級水平,而“沾”卻是上乘功夫。

  “沾衣十八跌”的“十八”,是個虛數,泛指多的意思。但另有說法卻是指身上的十八個沾跌部位。這十八個部位分別是:1、頭,2、頸,3、肩,4、腋,5、背,6、胸,7、臂***大小***,8、肘***內外***,9、腕,10、手,11、腰,12、胯,13、襠,14、膝,15、踝,16、腿***大小***,17、跟,18、腳。

  為了習練與教學方便,“沾衣十八跌”又被簡分為“上十八跌”與“下十八跌”兩部分,“上十八跌”主要練習上肢招術;“下十八跌”主要練習下肢動作。上下共計有三十六種大的跌法***招式***。

  “沾衣十八跌”又名“摔跌拳”。據說明代的“千跌張”就是當時最善此道的高手,經典招式據戚継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中記載的就有“勾腿”、“後掃”、“掛塌”、“倒樹法”,以及“猴子搬樁”等。近代,由於很多人對它知之甚少,因缺乏瞭解,而誤將它認為是“摔跤”,卻不知它本來就是從角抵中發展出來卻仍包括跤術在內的“摔跌法”。

  “摔跤”,在秦以前叫“觳觝”秦時改為“角抵”,“‘觳者’,作粗聲喘息之意,‘觝’是相互頂、戧、抗、枕甚至發展到掄和按”——《中國跤術》之“概述”。是拙笨之力。而“角抵”雖然在年代和技術上都有了一定的進步,也有了向“巧”字上的發展,但還是用力,只至現在的“摔跤”還是“力”,“智”,“技”,仍舊是“力”字當頭。

  “摔跤”與“跌法”很相似,它門都是以“拋擲”、“顛翻”以及“旋僕”對方為目的的。以向對方身上施以上下、左右以及前後反方向的合力交錯,並利用自身和對方身體旋轉所產生的“向心力”和“離心力”,破壞對方的支撐,傾斜對方的重心,從而使對方失去平衡而跌僕的,但它***摔跤***還不是“跌”法。“摔”和“跌”的區別是:“摔”是單一的,有約束的,而“跌”卻是多元的,不擇手段的。“跌”可以是打,也可以是踢,是拿,更可以是摔;可以是先打後跌,也可以是跌打同時,所以訣有:“不為打而打,不為跌而跌,一沾即跌,忌多抓扯,打即是跌,跌即是打!”的說法。總之,“跌”包含著“摔”的技術,而“摔”卻不能去囊括“跌”的全部。其次,“摔”尚力,“跌”尚巧;“摔”慢,“跌”快。所以,“跌”必須是剛柔相濟的,故有“一力降十會,四兩撥千斤”之說,而不是一味的柔和一味的剛。

  “跌”和散打一樣,也有“踢、打、摔、拿”這四種技法元素,但我們“跌法”的“四技”卻又不同於散打的“四技”,它雖揉合著各種踢打方法,卻始終是以“跌”為主,而且,常是寓跌打於一招的打法!但同是又絕對是:在互練時“管跌不管痛”,在對敵時“跌痛兼加”的打法。“跌”與“摔”的區別就是:如果說,你還知道你是被別人用大力強行扛起、掄翻或扳倒叫“摔”的話,那麼,“跌”就是在你還未感覺到什麼是“跌”的時候,你就已被別人放倒在地上了。因此,“妙摔”也難逃賴拼的惡果從此得以避免。

  “拿”——是“擒拿”,是一種常用雙手抓住對方一手,進行屈折纏繞以及反關節運動的分筋錯骨法。因是雙手抓著人家一手,所以就必須要“拿其一點,制其全身”,否則“巧拿”也會遭到別人的痴打。但在這裡,“拿”也和“踢”、“打”、“摔”技法一樣,可以是叫人吃痛的威懾與殺傷,也可以是“管跌不管痛”的、在瞬間“僵”住對方關節,使其在短時間裡失去活動能力,從而便於我施法的“拿勢”或“拿勁”打法。

  “踢”是腿法,但在這裡,踢的目的仍是為了跌。直接的踢製造傷痛,寓跌的踢才是道中的真踢。尤其是步法中的腿法,一種在行進中使人跌倒的方法。

  “打”——在這裡有兩種解釋:

  一、打就是跌。但這其中又有兩種方法。

  方法之一:擊打一拳即可擊倒的部位。方法之二:在跌法招式中寓入打法。

  二、以打帶跌。

  即是以打法先壓制住對方,在對方正處於眼迷心亂之時施以跌法。

  “沾衣十八跌”創於何時?何人?已無法考證。有說傳自明代“千跌張”的,有說分流於清康熙、雍正年間的江寧大俠甘鳳池的,也有說是傳自少林的,眾說不一,現今多聽說是武當的上乘武學,但究竟是誰,一時很難說清……

  從經典角度和注重單式練習,以及“地趟”功夫來說,確為“千跌張”無疑;且“千”和“十八”也都是虛數多的意思。可單從這注重單式練習和招數之多兩個方面來判斷的話,那麼,甘鳳池的“花拳”也是注重單式練習的,且招式之多實數就達八十幾個,他的那種內、外家兼顧的修煉方法與技擊技巧,更是與“沾衣十八跌”的打法非常的貼近。至於傳自少林一說,那是因其出手較為剛速利落、跌人比較脆崩,似有少林風格而斷論,再說:千跌張本人到底屬不屬於少林,這本來就是一說;更有小說家“內家”***武當***有太極,外家***少林***有“沾衣十八跌”之說,更是指明瞭便是少林……但終究為誰?不得而知,就年代而論,它的名字和內容的形成,似是出在明清這段時期。

  總之,“沾衣十八跌”是一個技法複合,招術不是來源於那一朝那一代和那一個門派的那一個拳種的。但它古樸實用、風格自成一家,就這一點而論,它仍不失為一個好的拳種。但同時也是一個瀕臨失傳的拳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