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心理健康老師的標準

  作為教師要懂得如何調整自己,學會如何去面對自己的工作,如何使自己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下面由小編為大家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包括五方面

  一是對教師角色的認同,教師只有對教育工作有熱情,才能更加的投入工作並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二是教師要了解實時的教育政策,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

  三是能在教育界建立和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

  四是具有穩定而積極的心境。

  五是能夠進行創造性教育教學活動。

  做心理健康的老師

  一、要有正確的自我意識,凡事首先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

  讓心大一點: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變大了,所有的大事都變小了。很多的事情往往都是自己把它給想得太複雜了,千里之行始於腳下,萬事開頭難……這些告訴我們的是事情的開始或許有點難度,但只要平心靜氣的把心放寬一點,放大一點千里之行也不過是難在第一步,萬件事也不過是第一件事情難完成。再大的事情也不過如此,所以我們要把自己的心釋放出來,要看到這大千世界的氣象萬物。死死的握住你的雙手,你什麼也沒抓住,伸出你雙手你就擁有的整個世界,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二、必須加強身體鍛鍊

  多做戶外運動,提高自己的保健意識,注意飲食的結構,根據自身的特點來選擇運動方式,以提高身體的免疫力。

  三、確立對自己的信心

  要正確的認識自己、接受自己並且要相信自己,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優點和特長,學會揚長避短才是正確看自己。

  四、永保一顆平常心

  面對生活工作上的種種困難,我們都要以平常的心態去面對,只要盡力的去付出,結果也不過成功或失敗。其實無論成功或者失敗,我們都應保持一顆平常的心,既積極主動地做事,對任何事情都要盡力而為,但又順其自然,不苛求事事都完美,始終保持從容淡定的心。

  為什麼教師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根據以上原理,原因有兩條:工作繁重、壓力過大;“自我強度”不夠,心理素質欠佳。

  其一,工作繁重、壓力過大。

  教師職業本身有其特殊性:教育物件的多樣性,要求教師有多維度的心理取向;教育工作的示範性,要求教師加強自我形象的塑造;教育內容的廣泛性,要求教師博大精深,不斷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教育任務的複雜性,要求教師有較強的心理調節與適應能力。

  正因為做一個合格、稱職的教師難度大、要求高,無形之中就增加了教師的心理負重與壓力,勢必造成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比一般人群要嚴重。國內如此,國外也一樣。美國全國教育協會報道:在教師中有37.5%的人常對工作效率感到極度憂慮;有30%社會適應不良,有情緒問題;有20%的教師需要心理醫生特別關心;另有30%不易與人相處,無疑,這與教師這一特殊職業有關。

  在我國教師工作繁重,壓力過大,心理狀況不佳的現象,更有其特殊的背景:我們是窮國辦大教育,雖然“科教興國”已成為基本國策,但政府不可能投入更多的經費來發展教育事業,教師面;臨的工作環境與生活環境極為艱苦。據報道,農村教師工資拖欠率達31.5%,城市學校也有不能全額發放現象。特別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教育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加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這與教師原有的認知結構、業務能力。身心素質發生尖銳的矛盾,在如此重壓之下,我們的教師怎能忍受得了?

  工作繁重、壓力過大是造成我國教師心理健醫問題的主要因素。

  其二,“自我強度”不夠,心理素質欠佳。

  教師不僅工作繁重、壓力過大,而且承受各種壓力的“自我強度”不夠,心理素質欠佳,據我們調查,教師抗教育焦慮的能力普遍較差,遇事容易緊張、神經過敏,產生恐懼心理,不少教師時時擔憂身體健康狀況不佳,表現出許多軀體症狀;相當數量教師強迫症狀明顯,常常出現明知沒有必要但又無法擺脫的無意義的思想j中動、行為,表現出謹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剋制、優柔寡斷、墨守成規和苛求自己等症狀,尤其是由於社會的偏見,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好勝心常常被現實所挫傷,所以在教師中普遍存在著消極的自我意象,扮演“紅燭”角色:照亮別人,犧牲自己,他們沒有自我,不要索取,只有無私奉獻,久而久之,必然嚴重地損害自身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