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心理健康探討的論文

  我國網路的發展較西方發達國家起步晚,但目前在大學生中存在的由網路引起的心理問題已不容忽視。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職校生網路心理健康教育探討》

  【摘 要】就網路對青少年人格的負面影響,網路心理健康教育如何開展,開展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進行闡述。

  【關鍵詞】職校生 網路 心理健康教育

  【文獻編碼】

  網路心理健康教育是通過網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網路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工具或媒介;網路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環境,成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超越時空界限的“大教室”。網路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網路向學生介紹心理健康知識,並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與諮詢的服務。它把網路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關注、預防和矯正與網路有關的各種心理障礙與問題行為,如“網路焦慮”,“網路成癮”等,完善學生的“網路人格”。本文試就網路對青少年人格的負面影響,網路心理健康教育如何開展,開展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進行簡要闡述。

  一、網路對青少年人格的負面影響

  終日沉迷於網路中的學生,其人格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變得懦弱、自卑、焦慮、退縮、孤獨,伴隨注意力渙散、情緒低落、意志薄弱、記憶減退、思維遲緩,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下降、消化功能不良、失眠、頭痛、噁心、厭食以及品行障礙等,甚至會消極自殺。由於不正確使用網路造成的病狀在心理學上稱為人格障礙,亦稱“心理病態人格”,據心理學家分析和研究,青少年學生使用網路所造成人格障礙主要有三類:

  一是反社會型人格,也稱精神病態或社會病態悖德狂人格等,是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最為重視的一種心理障礙。“悖德狂”這一診斷名稱由德國人皮沙爾特在1835年提出,指患者出現本能慾望、興趣嗜好、性情脾氣、道德修養等方面的異常改變,但沒有智慧、認識或推理能力方面的障礙。這種人格障礙患者缺乏對家庭社會責任感,控制自己行為能力較差,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

  二是迴避型人格障礙,也叫逃避型人格障礙,其最大特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挑戰多采取回避態度或無能應付。他們往往關閉自己的心靈,不與他人作親密的接觸,唯求自安,他們的迴避帶有強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的特點。

  三是攻擊型人格障礙,分主動攻擊型人格與被動攻擊型人格二種,是長期上網青少年中常見的一種人格障礙。在無所限制的網路空間上,暴力遊戲、人身攻擊一般是不會受到法律制裁的,但長期處於這種氛圍中,就會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明顯的攻擊傾向。

  二、職校生網路心理健康教育的展開

  學生上網產生的問題行為,已引起社會、家長和學校的關注,而大多數家長及學校處理這一問題的普遍的方法是絕對禁止學生上網,這一方法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計算機及網路將成為未來社會的巨大載體,學習和掌握計算機知識,將有利於青少年的發展,因而學校及家長不應片面禁止,而應採取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入手,消除網路對學生的負面影響。

  一講究方法,科學引導

  絕對禁止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家長與學校攜起手來,精心研究,巧妙引導,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為此,應從三方面入手:

  1.教師、家長應提高自身的網路能力素質,對學生進行網路心理輔導首先應瞭解網路,掌握有關網路的基本知識。只有這樣,教師與家長才能在知曉計算機及網路知識的基礎上,成為學生網路生活的導航者、心靈的守護者和時尚的引導者。

  2.善於對學生進行引導,提高學生的自制力,針對沉溺於網路的青少年群體和由此引發的種種網路心理問題如人格障礙、認知怠惰等,學校的心理輔導工作勢在必行。學校應認真研究青少年群體的網路行為,通過強化教師的人格魅力以及與學生的情感交流,讓學生感受到更真實的情感,感受到現實生活的美好,從網路虛擬的世界中走出來。同時,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青春期性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讓學生通過科學的渠道瞭解青春期心理與生理的變化過程,進而提高對網路負面資訊的抵制能力。

  3.加強對學生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提高其抗干擾能力,學校應加強網路的兩面性宣傳,讓學生了解到有同學被網友傷害的案例,使學生在複雜的網路環境中學會如何自我保護。如:不向網友報真實姓名、電話、家庭住址,不單獨與網友見面,不在網上傳送自己的照片,控制自己使用網路的時間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提高識別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

  二給學生一個健康的活動空間

  以健康、積極的網路環境教育青少年,使之在比較、鑑別中學會選擇,以靈活的教育形式吸引學生,使之有效抵制誘惑。學校的網路應向學生開放,並加強對網路的有效管理,建立先進的檢測機制,通過對資訊網路的監控與有效管理,規範網路運作,以防不良資訊汙染學生。同時,學校還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儘可能多地採取措施彌補網路高科技的缺憾。此外,在每個學期,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一兩次網路心理健康專題輔導,請有這方面經驗的專家學者為學生進行集體輔導,起到淨化學生網路心理的作用。

  三合理利用網路手段

  教師、學生“網民”以及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實際工作中確定以下工作策略:

  1.實施系統化網路心理教育。切實重視和充分運用資訊網路技術,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效性、有效性,擴大覆蓋面,增大影響力;組建水平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站,實現全國心理健康教育網的互聯和資源共享,促進網上和網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銜接、溝通與並舉,建構起立體式、全方位的現代化心理教下轉第121頁上接第82頁育模式。加強網路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與方法研究,全面推進網路心理健康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2.完善現代化的“網路社會人格”。網路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腳點應當立足於培養學生“網民”的心理自主性、行為自律性與主體發展性,塑造、完善學生“網民”現代化的、真善美和諧統一的“網路社會人格”。學生沉迷於網路遊戲,不能自控、自拔,究其原因,大多屬於性格因素。心理學家認為:這類青少年之所以上網成癮,是由於青少年自我發育不成熟、人格不健全;利用網路進行遊戲、聊天、交友就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被壓抑的攻擊和禁忌的幻想,可以用“象徵方式”得到釋放和滿足的有效手段,在這種“虛擬的象徵現實”中實現他們對權力、財富、性幻想的滿足,並逐步代替現實中的有效行為,進而在生活中逐步積累,形成人格缺陷。因此,具備現代化“網路人格”的學生能夠正確認識網路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差距,正確處理網上和網下的人際關係,正確對待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的區別;能在發生心理衝突時做出合理的判斷與選擇,並採取理智的應對策略;能在網上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學會自我心理調適,並塑造健康、健全的網路心理人格。

  三、職校生網路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職校生網路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第一,教師和心理工作者必須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模式,給學生提供“影響”、“選擇”、“服務”和“引導”,而不是提供“說服”“說教”或“灌輸”,要以學生髮展為本,促進“網路人”的人格現代化。

  第二,當前,網上“垃圾資訊”、“資訊煙霧”隨處可見,有害資訊、過時資訊、“灰色資訊”充斥著我們的視野;我們要學會對網上不良內容說“不”,同時管理網站的工作者也要警惕不良資訊的汙染,隨時清理,讓學生在清新的網路環境下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秦華.饒培倫.鍾昊沁.網路遊戲成癮的形成因素探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072

  [2]張國華.雷靂.鄒泓.青少年的自我認同與“網路成癮”的關係[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081

  [3]唐彩霞,王如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610

  [4]郭念鋒,心理諮詢師二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磨麗萍,柳州市交通學校講師,研究方向:德育與德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