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詩歌鑑賞術語分類彙總

  詩歌鑑賞是高考語文必考題,向來受到大家關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考詩歌鑑賞術語

  評價主旨類

  1、意境深遠、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2、言近旨遠:語言淺近易懂,主旨深遠。

  3、言簡意豐:語言簡潔,內容豐富

  4、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盡而意無窮、含蓄蘊藉委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意含而不露耐人尋味等。

  詩歌中常見的人物形象分類

  1、憂國憂民、心繫社稷的形象

  2、歷經磨難、堅持追求的形象

  3、胸懷寬廣、豪放灑脫的形象

  4、轉戰沙場、捨身保國的形象

  5、寂寞愁苦、身世飄零的形象

  6、孤傲高潔、堅持操守的形象

  7、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

  8、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

  9、慷慨憤世、矢志報國的形象

  10、送別友人、思念故鄉的形象

  11、反對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12、重情重義、兒女情長的形象

  13、辛苦勞作、純樸善良的形象

  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常用詞語: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閒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蔑視權貴、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歸隱田園、惜春悲秋、羈旅愁思、思鄉念親***友***、憶友懷舊、別恨離愁、相知相思、兒女情長、堅貞愛情、懷古傷今、借古諷今、憤世嫉俗、登高覽勝、寄情山水、熱愛自然等。

  詩歌的個人風格類

  杜甫的沉鬱頓挫***所謂“沉鬱”是指杜甫的詩歌反映現實廣闊深厚、意境雄渾、感情深沉,所謂“頓挫”,是指與沉鬱相適應的藝術表現形式,主要指表達感情是曲折跌宕,音調起伏變化。***

  三曹的蒼涼雄健 王昌齡的雄健高昂 范仲淹的蒼涼悲壯

  李商隱的朦朧隱晦 溫庭筠的綺麗香豔李賀的奇詭變幻、憂鬱激憤

  張九齡的委婉蘊藉 李煜的細膩感人 李清照、柳永的纏綿悱惻

  賈島的蕭瑟悲愁 元稹的豔麗淺近 王維的恬淡含蓄,氣韻生動

  陸游的悲壯愛國 辛棄疾的氣勢雄壯蘇軾的雄健豪放,曠達高遠

  陶淵明的樸素自然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韓愈的氣勢磅礴、奇特新穎

  杜牧的清健俊爽 劉禹錫的清峻明朗李白的豪邁飄逸,清新雄奇

  晏殊的明朗疏淡 楊萬里的新鮮活潑陸游的雄渾奔放、明朗流暢

  韋應物的清新典雅 歐陽修的清麗明媚姜夔的精心刻意、清妙秀遠

  高岑的雄渾悲壯 孟浩然的恬靜渾健

  評價詩歌語言的常用術語

  質樸 淡雅 自然 蒼涼 低沉 蒼勁 生動形象 沉鬱頓挫淡筆勾勒

  舒緩 悲涼 雄健 雄渾 準確 濃墨重彩 豔麗多彩 含蓄蘊藉富有哲理

  清新明快,平淡有趣 簡潔巧妙,入木三分語言凝練,生動傳神

  屬對工切,聲韻和諧 低迴婉轉,沉鬱深微

  高考詩歌鑑賞修辭手法

  1.比喻 也叫譬喻,是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主要包括如下四種形式:

  ***1***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體***和被比喻的事物***本體***同時出現,二者在形式上是相類的關係,說甲***本體***像***喻詞***乙***喻體***,如“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2***暗喻,即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二者在形式上是相合的關係,說甲***本體***是***喻詞***乙***喻體***,如“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孔雀東南飛》***。

  ***3***借喻,即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直接把本體說成喻體,如“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李白《送友人》***。

  ***4***博喻,即連續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喻體共同說明或描繪本體,如“若問閒情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2.借代 不直接寫出要說的人或事物,而借與之有密切關係的另一事物代替。如“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江南春》***,“紅”代指“花”,“綠”代指“葉”。

  2 . 誇張 通過形象化的語言,把被描寫的事物加以藝術地誇大或縮小,給人以強烈的、異乎尋常的感覺,從而增強詩歌的生動性和感染力,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李白《北風行》***。

  4.比擬 把人當物來寫或把物當人來寫。前者稱之為擬物,後者稱之為擬人,如“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姜夔《揚州慢》***,使用了擬人的手法,連“廢池喬木”都在痛恨金人發動的戰爭,何況於人!

  5.雙關 指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或同音的條件,使語句同時關涉兩種事物,達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辭效果。

  6.頂真 即用前句最末的詞語作為後句的開頭,上遞下接,環環相扣。頂真能使句子聯絡緊密,能表達迴環復沓的思想感情,增強節奏感。首尾相接,句句蟬聯,淋漓盡致地抒發作者內心的情感。

  7.反覆 詩歌中重複出現某些詞語或句子,可以加強語勢。反覆可以強調某個意思,突出某種感情,渲染某種氣氛,使讀者獲得深刻的印象,如“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兩句間隔反覆,是曲中之眼。

  8.對偶 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短語或句子來表達相關、相似或相反的意思。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這四句是詩中的頷聯與頸聯,對偶很是工整。

  9.排比 指三個或三個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相同的片語或句子並排。它可加強詩歌的節奏感,增強語勢,更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

  10.通感 指運用具體生動的語言,通過變換感覺角度來描述事物的性狀和情貌。如“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玉樓春》***,後一句的妙處,在於用聽覺的“鬧”來表現視覺感受,呈現出杏花盛開、春意盎然的景象。

  11.層遞 指根據事物的邏輯關係,連用結構相似、內容上遞升或遞降的語句,表達層層遞進的事理。如“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蔣捷《虞美人·聽雨》***,這首詞按照少年、壯年、老年的人生髮展順序,抒寫了作者在不同人生階段聽雨的感受。少年不諳世事,故聽雨歌樓柔情蜜意;壯年感時傷世,故聽雨客舟悲憤難抑;老年飽經風霜,故聽雨僧廬遁世不驚。這可以說是作者對自己一生經歷形象化的概括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