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論文

  生活即教育”是說生活是教育的充分和必要條件,教育只有和生活結合才能成為教育;教育要是脫離了生活,便不是教育。教育必須與生活相結合,生活是教育的靈魂和生命。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論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摘 要:陶行知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本文論述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的核心含義以及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

  關鍵詞: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核心含義

  陶行知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務主任,中華教育改進社總幹事。先後創辦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其中包括“生活既教育”,“社會既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觀點,有三層含義:***1***教育與人類生活相伴而生。陶行知認為,自從有了人類社會,就有了人類的生活,也就有了人類的教育。教育隨著人類的生活變化而變化,生活是不斷前進的,教育也要不斷進步。他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2***生活與教育密不可分。陶行知認為,“過什麼樣的生活就受什麼樣的教育,過健康生活便受健康教育;過勞動的生活便受勞動的教育;過藝術的生活便受藝術的教育;過社會革命的生活便受社會革命的教育。”“教育不通過生活是沒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的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為生活需要而辦教育,教育與生活是分不開的”。***3***教育具有終身性。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教育伴隨個人生活始終,也就是說,人要活到老學到老。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教育”,不僅指學校教育,而是包括教育在內的整個社會生活的廣義教育。生活既是教育,不是說生活等同於教育,而是說教育與生活經歷同一過程,教育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教育。

  陶行知終身致力於教育事業,抱著要使全國人民都受到教育的巨集願,創立了爭取大眾解放的“生活即教育”理論。其中,他特別重視德育的重要性,他說,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為非作惡就愈大。可以看出,陶行知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其實,生活中處處都需要道德,比如社會公德便是最基本的道德,一個人只有遵守最基本的生活道德,人與人之間才能和諧有序,人與社會才能協調發展。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論,主要是針對中國教育太重書本,與生活沒有聯絡。他指出,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亦是教育法。為要避去瞎做,瞎學,瞎教,所以提出“勞力上勞心”,以期理論與實踐之統一。“社會既學校”這一原則要把教育從鳥籠裡解放出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教人從源頭上去追求真理,也就是說教育是人的生活需要,是為了向前向上的需要。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成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說:“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壞生活就是壞教育,是認真的生活就是認真的教育,是馬虎的生活就是馬虎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他指出,我講的是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由此可見,陶行知不僅堅決反對舊教育,而且把德育看成教育之首。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理論來源於實踐,只有從生活實踐中發現問題,在實踐中解決問題,並把解決問題的方法上升到理論,才能使我們生存的世界越來越發達。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是在批判以往的唯心主義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在中國的教育實踐的沃土裡成長起來的。這在幾千年封建社會力未曾有過,也是近百年來中國近代史所沒有出現過的。陶行知在其道德教育理論中不僅從新估價了教育在兒童道德發展中的作用,而且非常重視兒童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還肯定了活動在道德發展中的作用。陶行知重視在“生活教育”中道德的獲得,教育在其中所起的舉足輕重的作用,陶行知認為,“教育是什麼?教人變,教人變好的是好教育,教人變壞的是壞教育。活教育教人變活,死教育教人變死,不教人變,教人不變的不是教育。”陶行知還指出,“教員的天職是變化。”它經常說教師的任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充分肯定教育在道德獲得中的作用。陶行知反對傳統的舊教育,認為傳統的教育忽視行為主體,不尊重行為主體。陶行知指出:“我們對於兒童有兩種極端的心理,都於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忽視則任其像茅草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不免拔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導是解除兒童痛苦,增進兒童幸福之正確路線。我們必須沿這條路線前進,才能使兒童脫離苦海進入樂園。重視兒童在生活教育中道德成長的地位,瞭解兒童的能力需要。不僅如此,陶行知還提倡教育者要走進小孩的隊伍裡去體驗後才能為小孩除苦造福,才能為兒童謀福利。他說,教育是要在兒童自身的基礎上的,過濾並運用環境的影響,以培養加強發揮這創造力,使他長高更有力量,以貢獻於民族與人類。教育不能創造什麼,但它能啟發解放兒童創造力以從事創造之工作。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陶行知接受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薰陶,他從王陽明的知行學說中領悟55到行動對教育活動強化生活能力的作用。他說:“我們道德上的發展,全靠著遇到問題的時候,有自己解決的機會,就長進了一層判斷的經驗。問題自己解決得愈多則經驗愈豐富。哪裡遇著困難,當然是在活動中。活動越多,遇到困難的機會越多,解決困難的機會就越多,所以,陶行知明確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式。”

  作為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教育大師,陶行知道德教育理論的研究和實踐,在歷史的地位和貢獻是不可估量的,陶行知在舊中國所做的教育探索是有貢獻的,特別是對道德教育地位的重視。但是,他在探索生活與教育的意義時,忽略了教育與生活的矛盾的辯證統一關係。生活是根據教育的能力作用向前面發展。

  總之,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中充滿了德育思想。而這些關於道德教育的理論,在當今飛速發展的社會生活中,正在對我們研究當代青年思想的特點,重視他們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使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效性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為,今天的生活仍然是教育,而且是充滿了挑戰的現代化教育。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