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淺析論文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張,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適合中國國情和時代需要的教育理論的努力。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陶行知***1891――1946***,是我國“五四”運動以後最有影響的進步教育家,1917年留美回國後,積極提倡平民教育,認為以此可“推定國家的命運”,持“教育救國”論的思想。1927年創辦曉莊學校,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論就是在這個時候確立的。1936年後,他的思想發生了根本變化,從教育救國的道路走上了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積極推行國難教育、抗戰教育、民主教育。

  [關鍵詞]陶行知教育思想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發展過程

  陶行知,原名文睿,安徽人。1910年秋進入南京金陵大學文科學習,改名“知行”。1914年赴美國留學,在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教育後,成了杜威的關門弟子。1917年秋回國,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講授“教育學”、“教育行政”、“教育統計”等課程,介紹實用主義教育理論。1922年初,他被聘為“中華教育改進社”主任幹事。1922年底,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併入東南大學,他任教育科主任。1923年,他辭去東南大學的職務,與朱其慧、晏陽初在北京發起組織“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專任教育改進社主任幹事,積極提倡平民教育運動。這時,他認為“平民教育是改造社會環境的一個最重要方法”,可以“推定國家的命運”,幻想利用平民教育來“打通”貧富、貴賤的關係,從而來“創造一個四通八達的社會”。這種主張,無疑是一種“教育救國”的改良主義思想。在這個時期,他還經常在《新教育》上發表文章,批判舊傳統教育,提出了改革教育的主張。

  1926年,陶行知為“中華教育改進社”起草了《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書》,提出要“籌募一百萬元基金,徵集一百萬位同志,提倡一百萬所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村”,並在1927年春,與趙叔愚在南京和平門外曉莊,創辦了南京市試驗鄉村師範學校,後改名為曉莊學校。他著名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理論,就是在這個時候確立起來的,並且在“曉莊”加以試驗。1930年4月13日,國民黨政府查封了曉莊學校,陶行知因受到通緝而逃亡日本。

  1931年春,陶行知回到上海,從事科學普及教育,提倡“科學下嫁運動”,創辦了“自然科學園”。1932年在上海郊區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提出“工以養生,學以明生,團以保生”,主張把工場、學堂、社會打成一片。陶行知認為“中華民族的新生命是在工學團的種子裡潛伏著”,“工學團是中華民族之救命圈”。1934年7月,陶行知發表了《行知行》的文章,正式改名為“行知”,以表示他堅信唯物主義認識論。

  從1917年到1935年,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發展的前期階段。他提倡鼓吹平民教育、鄉村教育和普及教育三大運動,其思想基本上是屬於“教育救國”論範疇的。毋庸諱言,這是由於受到杜威思想的影響。

  陶行知提倡鄉村教育,創辦曉莊學校是有積極意義的,這不僅在於創立了“生活即教育”理論,還在於他當時就看到了中國革命要靠農民,喊出了“喚醒鋤頭來革命”、“革命成功靠鋤頭”的口號。為了喚醒農民起來革命,所以要提倡鄉村教育,辦鄉村學校。可以說,陶行知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提倡鄉村教育、辦鄉村學校的先行者。

  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後,中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開始高漲,這對陶行知有極大的影響,他的教育思想有了很大的進步,他號召“山海工學團”師生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9年7月,陶行知在重慶創辦了培養人才幼苗的育才學校,它成了國民黨統治區的“民主聖地”和“沙漠裡的綠洲”,蜚聲中外。育才的教育實踐,大大地豐富了“生活教育”理論,從而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推向新的發展階段。

  從1936年後,陶行知教育思想進入了後期的發展階段,由一個改良主義的“教育救國”論者,轉變成為一個“國難教育”、“抗戰教育”、“民主教育”論的新民主主義教育家。在政治實踐上,他積極地參加抗日鬥爭,堅決站在人民大眾一邊,反對蔣介石的獨裁統治,堅持鬥爭直至1946年7月25日去世。他的死,“是中國人民又一次不可補償的損失”。

  二、提倡為大眾服務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最大的心願,是要在中國實現普及教育,把文化科學知識從少數人手裡拿來交給大眾,使“整個民族現代化”。1920年夏,他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任教時,就開辦了暑期學校,親自教居民、車伕、小商販讀書識字。在提倡平民教育運動時,他編寫了《平民千字課》,舉辦平民讀書處和平民學校,併到機關、工廠、商店、家庭、和尚廟乃至監獄裡去教平民識字。1926年後,他又致力於鄉村教育運動。他認為中國農民佔全國總人口的85%,愛中華民族,就得愛“中華民族中最多而最不幸之農人”。

  1931至1935年間,他又發起了普及教育運動。他說:“反動派在那裡提倡生產教育,我們今天最迫切要做的事是使生產的勞苦大眾受教育,不是生產教育而是生產者受教育。”他說,普及教育就是把文化知識變成空氣一樣,普及於眾生,人人都得呼吸,人人不可少。普及教育要城市與鄉村同時並進,成人教育和兒童教育“打成一片”。他明確地把普及教育的目的同保衛祖國領土主權的完整,爭取中華民族之自由平等聯絡起來,認為“這才是我們所要普及的教育”。更可貴的是,他還把普及教育和控制人口的增長聯絡起來,否則“一萬年教育也不會普及”。他主張普及教育必須“勸導與強迫並行”,把普及教育與教育立法聯絡起來,這在當時是很有遠見的主張。

  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是從當時社會實際出發的。舊中國,文盲佔了總人口的90%以上,而在經費、師資等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只能把普及教育的計劃“建築在極困難的農業經濟的基礎上”,用窮辦法普及窮人所需要的“粗茶淡飯的教育”。

  陶行知認為,普及教育專靠學校不行,要多種形式並舉,要在學校之外,創造出一種較為自然的組織來補救,學校是文化的“旅館”,只能暫住而不可久留。自學團、共學團、普及教育團、生活教育團、工學團“才是文化之活細胞”。

  根據以上論述,可以把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把普及教育的目的同保衛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爭取民族的自由平等聯絡起來。

  2.把普及教育和控制人口增長聯絡起來,否則“一萬年教育也不會普及”。

  3.把普及教育和教育立法聯絡起來,“勸導與強迫並行”。

  4.普及教育應從群眾的生活實際出發,因陋就簡,用窮辦法普及窮人所需要的“粗茶淡飯的教育”。

  5.普及教育專靠學校不行,要多種形式並舉。

  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和實踐,經歷了一個探索、創造、前進、發展的過程。從推行平民教育、鄉村教育、普及教育,而進入國難教育、戰時教育、全面教育、民主教育等階段,每一次的新探索,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並隨著中國革命的深入而發展,沿著新民主主義教育的方向前進。

  三、提倡教育聯絡生活和勞動

  陶行知竭力反對脫離生活、脫離勞動的傳統教育,認為傳統的“老八股”教育是為教育而辦教育,用“大書呆子教小書呆子”的辦法,把讀書人引入“偽知識的圈套”,而成為廢人。

  陶行知批評傳統教育是“先生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學生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傳統教育是“叫人分利不生利”,“教人吃飯不種稻,穿衣不種棉,住房子不造林”,為教育而教育。他指出:“教育沒有農業,便成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因此,他大力提倡生活教育,主張教育聯絡生活、聯絡勞動。後來他進一步主張“把農民變成知識分子,知識分子變成農民,最後變成統一分子”。同時,他也反對“儀型他國”、全盤西化的“洋八股”教育。

  陶行知的教育聯絡生活、聯絡勞動的主張,是他“生活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企圖用教育的力量來提高農業生產,從而改善農民生活。後來由於他不斷地和工農大眾接觸,特別是在他的政治思想水平提高後,他的勞動教育思想就有了新的發展,不再是單純地為提高農民的生活,教農民讀書識字,而是主張“把一般無用的知識分子變成參加生產的集團之成員,更進一步把農民變成知識分子,知識分子變成農民,最後變成統一分子”。雖然他這一主張在舊中國是無法實現的,但是他的教育思想中,已經意識到知識分子和農民最後變成“統一分子”,是要通過生產勞動教育來完成的,從而緩和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對立。陶行知的這一主張,確實是很有見地的。

  四、“生活教育”論

  “生活教育”論是陶行知整個教育思想的理論主體,它包括了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方法,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自身又不斷髮展前進的教育理論。陶行知創立“生活教育”論的原意,是由於推行平民教育運動的失敗,“所找出來的新路”。同時也是出於對傳統教育的憎恨,試圖從“根本上”來改造傳統教育。“生活教育”論主要內容有: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論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生活決定教育,教育與實際生活相聯絡。生活教育最初多側重日常生活,遇到什麼事,就受什麼教育,但“生活”範圍很大,處處有生活,處處要進行教育,便降低了教育的特殊職能,所以以後他把生活的範圍概括為健康的、勞動的、科學的、藝術的、改造社會的五種。生活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它與生活同步,“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的目的是要用前進的生活引導落後的生活。

  “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論的另一個重要主張。陶行知指出:“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即是學校,生活即是教育。”他認為,學校裡的東西太少了,“一切都減少,校外有經驗的農夫,就沒人願意去領教;校內有價值的活動,外人也不能受益”,從而批評“學校即社會”是鳥籠,就好像把一隻活潑的小鳥關在鳥籠裡一樣。而“社會即學校”則不然,是要把鳥籠裡的小鳥放到天空中任意翱翔,“是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裡去”,把整個社會作為教育的範圍。他認為,“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的教育,不瞭解社會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傳統學校在“學校與社會中間造了一道高牆”,“社會即學校”就是為了衝破這堵“高牆”,從而把學校伸張到整個社會,在這所“偉大的學校”裡,人人可以作先生,人人可以作學生,“隨手抓來都是活書,都是學問,都是本領”。但他主張把“社會”和“學校”劃上等號,抹煞了學校的特殊性。不過,以後在理論上又有所修正。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論的教學方法論。他認為,在生活裡,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個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義是: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他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一切教育活動的中心,即“做***既***是學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由於片面強調直接經驗和感性知識,把做的過程和教學過程等同起來,這就抹煞了教學過程的獨特意義,使系統知識的傳授降到次要的地位,這種思想在曉莊辦學時得到充分體現,到1939年以後在辦育才學校過程中才有所改變,重新重視課程設定和課堂教學。可見,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是針對注入式的“教授法”的。傳統的教授法是以“教”為中心,完全沒有學生的“學”。陶行知的教學實踐就是從“教授法”到“教學法”,由“教學合一”到“教學做合一”,這一教學方法的改革,是一種重大的貢獻。

  總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有著許多有益的主張和有價值的見解。特別是他後期教育思想變化後,“生活教育”論也隨之發展變化。後來他認為“生活教育”有六個特點:生活的、行動的、大眾的、前進的、世界的和有歷史聯絡的,從而把“生活教育”論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五、論教師

  陶行知認為,我們對於自然的環境和人為的環境,都要有理想的安排。教育是實現理想社會的歷程,假使理想社會裡有不好的東西,我們就要運用教育力量去改變它;至於優良的雖在這社會之外,也要把它吸進來。教師應具有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改造社會的精神。教師的生活是藝術生活。教師的職務也是一種手藝,應當親自動手去幹的。那些高談闊論,妄自尊大,不屑與三百六十行為伍的都不是真教師。教師得人,則學校活,學校活,則社會活。教師是虛心的,好觀察和嘗試,教師對於科學和科學上其他的新發明,都應感到有濃厚的興趣。

  要熱愛學生。教師要和學生打成一片,共事共學共修養;對學生要一視同仁,不能厚此薄彼。他說,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裡,把你和你的學生的生命放在大眾的生命裡,這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他講,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他還認為,一個不長進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興教人的。“後生可畏”不是一句客氣話,而是一位教師受了大眾的蓬蓬勃勃的長進的壓迫之後,對於自己及一切教師提出的警告。只有不斷的追求真理才能免掉這樣的恐怖。作為教師,要“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要“愛滿天下”。他深信,如果全國教師對於兒童教育都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決心,必能為中華民族創造一個偉大的新生命。

  他認為,在共同生活中,教師必須力求長進。好的學生在學問和修養上,每每歡喜和教師賽跑。後生可畏,正是此意。我們極願意學生能有一天跑在我們前頭,這是我們對於後輩應有之希望。學術的進化在此。但我們確不能懈怠,不能放鬆,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學生前頭引導學生,這是我們應有的責任。師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們要一面教,一面學。不斷學習,教師必須一面教一面學,“不是販賣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

  要追求真理,勇於創新。他指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人求真,學做真人,方是教師職業之真、人性之真。

  主要參考文獻:

  1.《什麼是生活教育》

  2.《陶行知教育論文選輯》

  3.《陶行知教育文選》

  4.《普及大眾教育》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