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學論文參考範文

  美術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的過程中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亟待教師去探索、去挖掘。所以教師要特別加強自身的修養,以創新手段和方法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美術教育與創新意識培養》

  摘 要: 美術課程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美術新課程標準的制定,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為中小學美術課程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據。美術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的過程中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亟待教師去探索、去挖掘。所以教師要特別加強自身的修養,以創新手段和方法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關鍵詞: 美術教育 創新能力 創新意識

  時代呼喚知識創新、科技創新,祖國呼喚創新人才,中小學教育要為培養創新人才打好基礎。美術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的過程中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亟待我們去探索、去挖掘。我們要特別加強自身的修養,以創新手段和方法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有創新的意識,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切實轉變教學觀念是實施學科創新教學的先決條件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視人的創造才能,他曾指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這給我們消除“創造是專家的事”的成見,避開“創造發明高不可攀”誤區以很好的告誡。初中學生有很強的創造潛力,這種創造力是千千萬萬的祖先經過幾十萬年與環境鬥爭並傳遞下來的人的才能和精華。教師應意識到青少年學生的個體差異,意識到青少年的可塑性等特點。美術課給了學生表現並發展這種能力的機會,手工製作就是其中一種創造性勞動。如將紙片、紙板、泥、石、竹木、塑料、金屬片等材料甚至廢品加工成具有個人價值的工藝美術品的過程,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我們引導學生開動腦筋,積極實踐,用新的方法去思索、去操作、去完成,他們的創造力便能不斷得到發展。

  1.認真備課

  備課不能只是為“教”而備,應要為“學”而備、“動手操作”而備,一句話就是要為“用”而備,從“學和用”的角度研究“教”的問題。備課時,教師不僅要熟悉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更要熟悉教材內容,備教學方法,即在備課時應根據教材內容、教學儀器裝置及材料的現實狀況,結合學生的基礎情況,去考慮如何讓學生充分發揮其“創新能力”。

  2.認真講課

  有研究顯示,“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創新意識形成的兩個最重要的條件。因此,樹立全新的教育目標,形成輕鬆、活潑的校風班風和人際關係,才能形成有利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氣候”和“土壤”。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學生的思考過程,啟發學生多方面思維來尋求正確結論。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敢於用別人不曾用過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敢於想別人沒有想或不敢想的事物,大膽創新、標新立異,發揮創新潛能。激勵學生敢想、敢說、敢做,哪怕“異想天開”、“無中生有”,也不要對學生說:“不可能”。今天他們的“異想天開”、“無中生有”,也許就是末來創造發明的起源。

  學生往往非常看重自己的勞動成果,更鐘情於自己的創新傑作,教師對學生的具有創新意識的想象力和獨特的眼光要給予肯定,並因勢利導,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揚求新、求異的創新精神,從而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地發展。

  二、積極創設問題情景是挖掘學生創新潛質的重要手段

  1.營造寬鬆氛圍

  法國生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貝爾納曾說:“創造力是沒法教的,所謂的創造力教學,指的是學生要真正有被鼓勵展開並發現他們想法的機會,如此才能發展他們富有創造力的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營造一個生動活潑、寬鬆自由的氛圍,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如我在教學《水果拼盤》一課時,通過多媒體課件,在螢幕上顯示出拼盤例項,讓學生一幅幅地欣賞,極富立體感。栩栩如生的拼盤令學生無比驚奇,猜想一定出自藝術家之手。在學生不息的讚美聲中,我適時導問:“同學們,這些水果拼盤,你們有什麼想法?”學生有的說:“我真想吃。”有的說:“我真想把它收藏到我的小房間裡。也有的發出感嘆:“要是我也能做一盤該多好啊!”看到學生議論紛紛,興致盎然,我又引導說:“同學們,像這樣的拼盤,你們也完全能做,你們想學嗎?”這一問,學生個個躍躍欲試,課堂氣氛十分活躍。這樣在講授新知識之前,通過生動有趣的畫面創設導課情境,提出與新知識有關的問題,造成了強烈的懸念,學生奇中生趣,從而積極主動地開始了新知識的學習。學生的創新意識被激發起來了,創新能力也得到了初步的培養。

  2.重視提問藝術

  提問是培養學生理解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提問要問得新奇,問得有趣,問得巧妙,問得富有啟發性,問得高而可攀,以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問的方法很多,可以有如:旁敲側擊法、引述趣事法、連鎖發問法、自由思考法、步步追問法、挑起戰火法、趨勢反問法、欲擒故縱法、故事寓疑法、蘇格拉底法等。另外還有如下方法:因果法――問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或最後結果是什麼;變化法――改變原因,結果應如何,主要條件變為次要條件會有什麼變化,已知與未知對換又會怎樣;比較法――比較同一物體的不同部分或不同物體、不同現象之間存在的異同;矛盾法――提出矛盾問題讓學生解釋,或者說明其理論等;推理法――通過推理得出結論,或結論如何從理論上加以論證;推廣法――從某些特殊現象、事件中,總結出結論、規律,推廣到一般情況下是否成立、是否具有普遍意義,或只適合哪些特殊情況及範圍;轉化法――某種性質的物體或某種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否轉化為別的性質或出現其他現象,等等;案例法――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其方式有:討論式、辯論式、研討式等。總之,提問的方法很多,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以取得實際效果為目的而各取所需,自行選擇。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

  1.授之以漁

  教師要改變那種“多灌多得、少灌少得、不灌不得”的舊教學觀念,同時更要講究教法。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只是追求“講深講透”,逼迫學生去死記硬變,而是要留有“餘味”、“空白”,讓學生自己去“品味”、“品嚐”及“填補”,這就可防止學生養成不開動腦筋的懶習慣。讓學生既動手又動腦,是教師教學的基本要求和實施教學的基本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做法不僅能讓學生“學會”,而且能使學生“會學”。教其知、授其法、以法求知,就是讓學生學會怎樣尋找真理,學會學習的方法。

  2.集思廣益

  就是在講課時應著重指出其思考問題的思路,適當地提供其線索、向學生多問幾個為什麼,讓學生去思考、推測和預計可能的結論。講課時不僅要使學生有所“知”,而且要讓學生有所“思”。理解和思考要比單純記憶更重要。引導學生開動“機器”,成為“知識的發現者”,這是教師的責任。“疑”既是思維的結果,又是思維的起點,教師要善於設疑,要積極啟發學生產生疑問,讓他們去積極思考、去探索。創造性思維起始於新問題的提出,是從對已有理論的認識的懷疑開始的,如果使懷疑成為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方式,這就意味著一種創新潛能的存在。懷疑的頭腦、批判的精神、富有幻想的思維能力,是創新能力的重要源泉。沒有大膽猜測,就不能有偉大的發現和創造。一切工具都不過是人體***機能***的延長。挖土機是人手和臂的延長,車輪是人腳和腿的延長,擴音器是發音系統的延伸,而電腦則是對人腦的延伸,等等。但是這些延伸物體絕不是人體的某一部分,而只能是對人體器官和功能的模擬,它們都是由人們經過創新思維的發現後,進行研究、設計、試驗、生產製造後,才得到發明創造出來的。因此讓學生大膽地懷疑、猜測,培養學生豐富的創新思維的想象力,是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的一個問題。一句話,就是一定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有所思,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

  3.認真討論

  討論分為課內、課外討論。它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從傳統觀念、守舊、盲目迷信權威的枷鎖中解脫出來。討論中要熱情激勵學生的好問、好說、敢做、敢為的個性,要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師雲亦云”是不會培養出具有豐富想象力和開拓精神的人才的;要允許學生說錯、做錯,錯了絕不挖苦、諷刺;要允許學生隨時改變自己的說法和做法,否定自己一向認為“是”的事物;要鼓勵學生髮表與教師不同的見解,不要害怕學生否定自己;要允許學生同老師爭辯“唱對臺戲”;要鼓勵學生敢於否定行家“權威”的定論,不怕被定為“謬論”,從而提出自己的見解;要允許學生堅持自己的意見;鼓勵學生“別出心裁”、“標新立異”,讓學生從各個不同角度發問,來發現新問題、提出新問題,引發創新思維,包括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然後通過討論、實驗及驗證的方法來探索、解決問題,以增長才幹,培養創新能力。

  4.加強輔導

  輔導是課堂教學的補充、繼續與深化,是實驗、實習、課堂設計等實驗性教學的主要手段,也是實行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還是瞭解教學情況,改進教學方法的有效途徑。輔導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或自學而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方式,是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疑難或促進學生學習深化的教學活動。教師在答疑時如果“有問即答”、“不問自答”與“問一答二”都是無益的。教師在輔導中的責任應是啟發思路、指點方法、給學生提供思維活動的機會。要“多設跑道”因材施教,輔導時要注意層次性,對能力低的學生應該注意思維的基本訓練和培養,對能力高的學生則應加大難度,以注意培養其思維活動的靈活性和創造性,鼓勵他們“冒尖”,即要使學優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學困生“吃得了”。

  四、及時多元的發展性評價是激發學生創新慾望的動力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正確的評價,適當的表揚和鼓勵,可以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自尊心。要培養每一個學生的創新精神,就必須以正面鼓勵為主。初中學生具有很強的表現欲,同時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又有較強的自尊心,生怕在提問或作答時出現差錯,被同學取笑。此時教師應具有較強的駕驅課堂的組織能力,善於尋找課堂的興奮點,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問,支援學生獨樹一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創造力人人都有,學生個個聰明,教師要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個小小的思想火花,或用親切的言語,或用會意的微笑、讚許的目光等身體語言,及時給予肯定。即使有些是錯誤的想法、回答,教師也要不失時機地給予積極評價,使學生時時有一種愉快的心理體驗,感受到勞動本身的樂趣。讓創新的學習氣氛充滿整個課堂,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的熱情鼓勵,無疑是一種強大有力的催化劑,可以激勵學生,活躍思維,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激勵評價的方式,有口頭表揚、作業加分、發獎狀、評選小能手等,對學生的參與及時給予肯定;也可以經常在課堂上展示學生的優秀作品,以及雖然有缺點但有創意的作品。教師要正確對待每一個學生,如果在學習的路上扶他們一把,給他們以激勵,保護他們的奇思妙想,那麼,他們會對學習充滿渴望,從而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和喜悅。

  總之,在美術教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的好奇心,善於發現他們的興趣、愛好及特長,給他們以充分發揮其才能的機會,並加以積極的引導。學生偏科是客觀存在的,從培養創新的角度來講,這是誘發其創新意識的一種良機。還要善於拓寬學生的想象空間。人的想象活動總是充滿創造性的,想象是人們進行創造的契機,想象往往是創造的前提;“幻想”是人們預見未來的一種驚奇的思維活動,教師要培養學生大膽思維,不循規蹈矩、墨守成規,要重視學生的“異想天開”的想象力,積極地、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實現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切實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陶行知.創造宣言.新華日報,1943-11-25.

  [2]郭紹綱,範凱熹.美術教育方法論.嶺南美術出版社,1993.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