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潭水閱讀答案

  唐朝的那池潭水,越千年了,依舊清且漣漪。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唐朝的潭水》閱讀材料

  唐朝的那池潭水,越千年了,依舊清且漣漪。昨日發現,那潭水經霧雨雪霜幾多形態變化,已從永州流到我的舍畔。只是潭中原來那百許頭魚已不見蹤影,恍惚的還閃兩尾亮兒,疑是柳宗元遊移的目光。流水不腐,鐵梨木刻印的宋版書雖然已經發黃,但時間的木紋仍然清晰,班駁的是盛水之岸。

  人都是有些私心的,能與別人共享的東西不多,似乎惟有苦難與文章,才好共同分享。柳河東先生的文章早年在校時都是讀過的,那時心智懵懂,讀時囫圇吞棗,讀後過眼雲煙。體味了人生冷暖,積澱了歲月滄桑,而今重新品味,自然有更深切的感受。

  唐時的永州,是挺偏遠荒蠻的。被貶永州的柳宗元,有點山野農夫的樣子,茅舍旁栓著倔強而冒失的毛驢,籬畔的野草出沒著黑質而白章的花蛇。他的心情一定很糟糕。從古至今,有幾人能做到寵辱而不驚的?何況那麼顯赫的達官貴人。好在文人的優勢在失勢時真正顯現出來了。寄情山水,柳宗元的眼睛立時明亮起來。《小石潭記》,全文僅193字,除去文末記述同遊者的文字,實質只有167字,卻寫活了一溪水,畫活了一潭魚。那溪如鳴佩環,隔著縝密的竹林,老遠就能聽到其清脆悅耳的聲響。汪積成潭,水清至透明,甚至虛無:“魚皆空遊無所倚”。日光直透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潭底為坻、為嶼的石上,伴青樹翠蔓的倩影搖曳。不著水字,水意淋漓。是寫生式的,如同蘇俄作家米普里什文寫抒情小品,不是憑記憶,而是像畫家寫生一樣,鋪紙在潮溼的樹樁、光滑的石頭上,照著自然界的模樣,“在春天口授下寫的”。也是寫意的,如中國畫。顧愷之論畫事時說:以形寫神。柳先生文中之形色,是描摹自然之形色,又非自然之形色。其情致之清超乎世俗,其意境之遠逶迤筆外。先生在文章的結尾借景抒情:“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讓人聯想到他北望故園,獨釣寒江雪時的悽愴心境與感傷情懷。人活著,能看透世事的不多,能看透自己的更少見。能在一杯酒中沉醉,是一種超脫;能為一汪水感動,也算是一種幸福。

  早幾年,曾讀過著名畫家吳冠中畫的一幅《觀魚》,畫中的池潭群魚信遊,光影婆娑,筆墨技法無以挑剔,只是構圖稍顯侷促,少些意境,尤其畫亭上擁擠不堪的觀魚人,似乎粘了些粉氣。文有文的不足,畫有畫的侷限。像柳河東先生這樣筆致優美、詩情畫意兼備的文章,古來也不多見。年前遊湖南,未得機會到永州拜會小石潭,甚覺遺憾,稍可彌補的是,在張家界武陵源見到了類似的溪和潭。據說,是吳冠中先生最早發現張家界的秀美風光,才使得這處深藏閨中無人識的人間勝境遠播海內外。南國有嘉木,瀟湘多才子。鳳凰城的沈從文寫盡了湘西風土人情,惟獨不見永州的山水風物,也許是因為前人柳宗元捷足先登的緣故?喜歡食蠶豆豉和蕨菜的湘籍畫家黃永玉,對湘西北的張家界鍾愛有加,但不知他畫過湘南永州的小石潭沒有?難以逾越的不是山水,是古人創造的藝術高度。

  一千二百年前那潭中的魚可能已成為化石,而那水還活著,在文字的河床汩汩流淌。

  ***節選自《散文》2007年第7期,有刪改***

  《唐朝的潭水》閱讀題目

  小題1:閱讀全文,說說“那水還活著,在文字的河床汩汩流淌”一句的含義。***4分***

  答:

  小題2:作者而今重新品味柳河東的文章時,有了更為深切的感受,請寫出其感受的具體內容。***4分***

  答:

  小題3:文章以濃墨重彩詳寫吳冠中《觀魚》畫面的內容,和其他畫家作家未能涉筆小石潭,其用意是什麼?***5分***

  答:

  小題4:結合文中畫線的句子,聯絡全文的主旨,談談你對超脫和幸福的理解。***5分***

  答:

  《唐朝的潭水》閱讀答案

  小題1:小石潭裡的水永不枯竭,《小石潭記》在文學的長河裡,永遠鮮活地流淌,以文學的美感,愉悅著讀者。

  小題2:寄情山水,淡忘仕途失意;超乎世俗,看透事態炎涼;看透自己,尋求人生幸福。

  小題3:運用襯托手法,表現出《小石潭記》一文筆致優美、詩情畫意兼備的特點,引出自己未能拜會永州小石潭的遺憾,揭示“難以逾越的不是山水,是古人創造的藝術高度”的文章旨意。

  小題4:***提示***應結合“世事”“自己”談自己遭遇挫折、失敗時獲得心靈慰藉的經歷或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