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現代文閱讀模擬題及答案

  現代文閱讀是學習高二語文中考察的重要題型,在備考階段堅持現代文的閱讀練習十分重要。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希望大家喜歡。

  高二現代文模擬閱讀原文

  《論語》說:“禮之用,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前句是根本的價值觀,後句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態度;總的是在承認差別的基礎上求各得其所。

  以和為貴不是單純的美好願望,是以對宇宙的根本認識為基礎而提出的根本價值觀。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提出了“和實生物”的觀點。指出宇宙萬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諧共存的統一體。從自然到人類社會,從家庭、單位、社群、社會、國家、國際,以至生態,都是如此。世界是和的世界;萬物以和為基礎,存在於和的狀態中。以和為貴是在這一根本認識基礎上提出的,就是以和為最高的價值。和的實質是各得其所,以和為貴就是要在承認差別的前提和基礎上求各得其所。

  孔子說“政者正也”,又說如果有機會當政,一定以“正名”為當務之急,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他治國的根本理念。《子罕》篇又有“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以各得其所釋“正”。“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程子說:“萬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則安,失其所則悖。聖人所以能使天下順治,非能為物作則也,唯止於各於其所而已。”“和為貴”,就是以各得其所為最高的目標。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認差別,在承認差別的基礎上求和諧,而不是取消差別求統一、和諧。

  達到和諧的基本方法是中庸、中道。各得其所的基礎是中。只有各個部分、各種因素都無過無不及,達到中的要求,才有整體的和。程子說:“使萬物無一失所者,斯天理,中而已。”

  各得其所是目標,和而不同是原則,中庸、中道是途徑。和與中是從不同的角度說,和是總體的狀態和目標,中是各區域性應處的狀態和要求,二者相合,就是中和,也就是各得其所。

  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精神,貫穿中華民族發展的全部歷史,滲透在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使我們不同族群、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不斷相互吸取、相互融合,團成了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在廣土眾民的中華大地上,組成統一的國家,長期保持穩定統一的局面,綿延發展。對外,中華民族始終與世界各國、各民族人民友好相處,以愛好和平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現於世界。

  中華文化的貴和思想,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在承認差別的前提和基礎上求各得其所,指示瞭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危機的方向。今天我們深化改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外交上實行和平外交政策,促進世界的和平、發展,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也是求“萬物各於其所”。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統籌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求其各得其所;經濟、政治、社會等各方面,也要求其內部各因素、各方面,如政府和市場之間,各種經濟成分之間,以及城鄉,東、中、西部,貧富之間等等,各得其所。可以說改革就是調整各方面、各部分的關係,以達到各得其所的目標;各得其所是改革的目標和實質。

  高二現代文模擬閱讀題目

  1.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和為貴”是根本的價值觀,“君子和而不同”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態度,二者都是在承認差別的基礎上求各得其所。

  B.因為以和為貴是以對宇宙的根本認識為基礎而提出的根本價值觀,所以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提出了“和實生物”的觀點。

  C.以和為貴是在宇宙萬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諧共存的統一體這一根本認識基礎上提出的,體現了“和”為最高價值的觀念。

  D.孔子主張為政者當“正名”,“正”是他治國的根本理念。而他強調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實也就是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程子認為萬事萬物無不是各得其所,聖人之所以能使天下順治,也是因為能使天下蒼生各得其所,而使天下萬物各得其所,唯中而已。

  B.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差別,盲目地取消差別求統一是不現實的不合理的,君子都會承認差別,並在差別的基礎上追求和諧。

  C.只要堅持中庸、中道的基本方法,各個部分、各種因素都無過無不及,達到中的要求,就會實現整體的和,達到和諧。

  D.要想達到各得其所的目標,就應該堅持和而不同的原則,走中庸、中道的途徑。和是總體的目標,中是各區域性應處的狀態和要求。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華民族在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精神,正因為如此,才會使廣土眾民的中華大地長期保持穩定統一的局面。

  B.貴和思想,以和為貴,和而不同,使得中華民族始終以愛好和平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現於世界,也為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危機指示了方向。

  C.深化改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外交上實行和平外交政策,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都是為了達到“萬物各於其所”的目的。

  D.力求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各方面各得其所,就可以改革、調整好各方面、各部分的關係,就可以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高二現代文模擬閱讀答案

  1.B【解析】強加因果,二者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3分***

  2.C【解析】“只要……就……”表示充分條件,原文是必要條件。***3分***

  3.D【解析】兩個“就可以”表示的條件關係有誤。從原文看,有前者未必“就可以”實現後者。***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