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滌非先生治杜詩閱讀答案

  蕭滌非先生在杜甫、樂府、文學史研究方面有傑出貢獻,蕭滌非先生取得的巨大的成就,與他嚴謹認真的治學作風有著直接的關係。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蕭滌非先生治杜詩》閱讀材料

  蕭滌非先生能在杜甫研究上取得巨大的成就,與他嚴謹認真的治學作風有著直接的關係。

  他十分注重對理論的學習和運用。解放初期,他大量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特別是系統地研讀革命導師關於文藝理論方面的著述,心胸豁然開朗,敢於解放思想,大膽地在《杜甫研究》中以相當的筆墨來分析杜詩的藝術性。他說:“杜甫的偉大,不是從天而降,而是來自人民”,“人民的血淚灌溉了杜甫詩的園地”。這些精闢的論述,無一不是得益於他對革命理論的孜孜以求。

  蕭先生熟悉研究物件,包括熟悉研究物件的全部作品。他曾說,杜甫的《新婚別》有“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這樣兩句,仇兆鰲的注說“嫁時將雞狗以往,欲為室家長久計也”,這顯然是不近情理,不合事實的,所以楊倫的《杜詩鏡詮》改注為“用諺語”。但“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諺語,宋時才有記載,唐代卻找不到文獻上的根據,所以楊倫也只能虛晃一筆。自己最初徑直註上“即俗語所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話,是不科學的,總覺得有些慊然。後來,他無意中在王建詩裡發現“我身不及逐雞飛”之句,不覺大喜,因為它證明了唐時確有這一諺語。他覺得如果對研究物件不熟悉,有些有用的材料是會當面錯過的。

  1971年,郭沫若所著《李白與杜甫》出版。貫穿全書的基調是揚李抑杜,而且全面貶低杜甫的傾向性非常明顯。為了達到貶低杜甫的目的,郭老甚至對國內幾位有名的學者如馮至、傅庚生等人,自然也包括蕭滌非先生,逐一進行了批評。在當時的情況下,大家對郭老的觀點不滿意,又不能批評,只有保持緘默。蕭先生應許多學者、學生的詢問,於1979年在《文史哲》第3期上發表了《關於〈李白與杜甫〉》一文,第一個實事求是地談了與郭老觀點不同的意見。針對郭老說稱杜甫為“詩聖”和“人民詩人”毫無依據的觀點,他列舉陝南歌謠“唐朝詩聖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詩歌作了千萬卷,不留千年存萬古”,朱德委員長詩句“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說明杜甫的兩項桂冠都得到了人民的承認。他還用大量確鑿的事實,糾正郭老對杜詩的曲解,對郭老苛求古人、脫離歷史背景、抹殺杜詩藝術性的做法提出了中肯的批評。他說:“郭老過去也是尊重杜甫的,他這次抑杜,不過是他自己在翻他自己的案,而我們的非議,也不過是以前日之郭老反後日之郭老而已”。蕭先生的文章以科學的態度和較強的說服力,打破了學術界沉悶的空氣。特別針對郭老這樣的權威、名人,蕭先生能夠言人所不敢言,確實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受到學術界高度稱讚。

  盛名之下,敢於公開糾正自己的錯誤,是蕭先生的一貫作風。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有“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句,在解釋其中“群童”一詞時,他這樣寫到:“杜甫《泛溪》詩‘童戲左右岸,罟弋畢提攜。翻到荷芰亂,指揮徑路迷。得魚已割鱗,採藕不洗泥’作於前一年,所泛溪即浣花溪。據此可知,溪之南北兩岸原有一批頑童,我疑心詩中群童就是這些頑童。他們敢於欺負人,以抱茅為戲,因而激怒了詩人。過去我把‘群童’全看成窮孩子,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至少是很片面的。

  蕭先生十分讚賞清代學者黃生“讀唐詩,一讀了然,再過亦無異解。惟讀杜詩,屢進屢得”的話,所以他幾乎用畢生精力研究杜甫,即使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也仍不能滿足。他在《〈杜甫研究〉再版漫題》一詩中寫道:“嗟予幼學杜,今已逾古稀。豈無分寸功,所得亦已微。雖曰名研究,其實無發揮。賦此聊志愧,非敢望解頤。”更有意味的是,蕭先生將陶淵明“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的詩句,改為“但恨在世時,讀杜不得足!”可見他對杜詩執著探索的熱情達到了何種程度。

  宋代有位學者提出“不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不可讀杜詩”。1978年,蕭先生接受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約請,擔任《杜甫全集校注》一書的主編。為完成好這項艱鉅任務,蕭先生不顧古稀之年、抱病之軀,於1979年夏親率校注組全體同志沿杜甫當年行蹤進行實地考察,主持編寫了《訪古學詩萬里行》一書。1984年夏天,校注組赴杜甫故里河南省鞏縣舉行了《杜甫全集校注》座談會。會議期間,蕭先生即興賦詩兩首,其二《重謁邙山少陵墓》寫到:“憂國憂民不自憂,東南西北苦飄流。為告後來憑弔者,詩王吟骨在邙丘。”

  關於杜甫的墓,相傳有四處:湖南的耒陽、平江,河南的偃師、鞏縣。經過認真考證比較,蕭先生第一次肯定了杜甫的真墓在邙山。

  ***選自《人物》1993年第2期孔亞兵文《文學史家蕭滌非》,有刪改***

  相關連結:

  ①1962年 56歲 在北京編寫《中國文學史》,在《詩刊》發表《人民詩人杜甫》,在《人民畫報》發表《偉大的愛國詩人杜甫》……***徐恆堂《蕭滌非年譜》***

  ②蕭先生給我回信說:對詩人杜甫的評價,他一直堅持從作品實際出發,不會隨波逐流。***呂家鄉《懷念蕭滌非先生》***

  《蕭滌非先生治杜詩》閱讀題目

  4.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蕭滌非先生大量閱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他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他才敢於解放思想,大膽分析杜詩的藝術性。

  B.蕭滌非先生在治杜詩的過程中,發現了唐朝時就有了“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諺語。

  C.蕭滌非先生提出了杜甫是“人民詩人”的主張,他不僅重視杜詩的思想性,而且重視杜詩的藝術性,對抹殺杜詩藝術性的做法持批評態度。

  D.蕭滌非先生通過《重謁邙山少陵墓》肯定了杜甫的真墓在邙山,他是肯定杜甫真墓在邙山的第一人,在學術上具有開創性意義。

  5.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4分***

  A.材料較為詳細地記敘了蕭滌非先生髮表對郭沫若《李白與杜甫》不同意見的過程,表現出蕭滌非先生治杜詩從作品實際出發,不隨波逐流的治學作風和科學態度。

  B.材料引用蕭先生對“群童”一詞理解的不斷深化和自我修正,目的只是印證作者對蕭先生敢於公開糾正自己錯誤的觀點。

  C.材料引用蕭先生“嗟予幼學杜”一詩,既烘托了蕭先生治杜詩永不滿足的執著精神和謙遜品格,又為材料增添了古樸文雅的色彩。

  D.材料採用直接引用的手法,豐富了文章內容,增強文章的真實性、可讀性,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豐滿。

  E.材料綜合運用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塑造了蕭滌非先生嚴謹認真的學者形象。

  6.作為文學史家,蕭滌非先生以嚴謹認真的治學作風,取得了顯著的學術成就。請結合材料,就治學作風與學術成就的關係進行分析。***5分***

  《蕭滌非先生治杜詩》閱讀答案

  4. D

  5. A、C

  6.①蕭滌非大量閱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他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學術研究要取得成就,理論積澱不可少。②因為蕭滌非熟悉杜甫的全部作品,他才在無意中找到唐朝時就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句諺語的佐證材料;學術研究要取得成就,必須熟悉研究物件,才能避免有用的研究材料當面錯過。③針對郭沫若這樣的權威和名人,蕭滌非敢於言人所不敢言,受到學術界高度稱讚;學術研究要取得成就,就需要不迷信權威,不隨波逐流。④蕭滌非敢於公開糾正自己對“群童”一詞的片面理解,學術研究要取得成就就需要這樣的膽識。⑤蕭滌非執著於杜詩研究,永不滿足;進行學術研究,沒有對研究物件的執著探索精神是不可能取得成就的。⑥蕭滌非組織校注組實地考察杜甫當年行蹤;進行學術研究,實地考察能增強對研究物件的直接認識,有助於取得成就。

  ***每點1分,答到5點即可。語意相近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