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培訓心得總結

  教材是範例是新課程觀的重要理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你參考!

  篇1

  xxxxx年8月29日,我參加了教育局舉行的英語新教材培訓學習,這一次主要學習《英語***新目標***》教材的介紹。張琳琳老師主要從五個方面來介紹:一、教材開發背景與使用情況。二、任務型語言教學。三、教材體例和特點。四、教材立體化建設。五、教材使用建設。六、***新目標***教材的有效教學。

  經過這次的新教材培訓,自己受益非淺,對教材也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對自己的教學也有了一定的幫助。我深深體會到使用這套教材具有如下特點:探究性、實踐性、趣味性、評價性、靈活性。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下面是培訓心得體會:

  一、新教材的特點

  傳統的教材,更多的是注重知識的呈現,注重用教材反映相應學科的知識系統,教材的設計多考慮知識的內在邏輯順序。而《Go for it.》教材主要是以結構—功能—話題相結合的三維編寫主線。教材編寫上,注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整套教材中處處都滲透著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程的內容再囿於知識的記憶和再現。要求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不斷開展探究性學習,更注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從教材的內容看,死記硬背的知識少了,靈活運用的東西多了,教材的彈性更大了。教材設定了語言情境,注重了語言的應用,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技能能力。

  二、合理運用教材

  在新課程中,教師不再是簡單地教授統一指定的教材,教師可以選擇適合的教材並有效地整合多種課程資源,按照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實施教學,促進學生的發展,是每個學生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新目標英語教材,教師可以合理整合教材內容:1、整體設計。2、調整教學順序。3、教材內容的刪減。4、教材內容的補充。5、教材內容的拓展。6、教材內容的加工。因此,教師在教材的選擇和利用上有自己的創見,並在開發更具適合性、針對性的課程資源上有所開拓和創新。

  三、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在新課程實踐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教師的專業生活方式應為學習—研究—實踐—反思—合作。

  四、新的教學觀念

  英語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新目標英語主要採用任務型教學法。整套教材的每個單元都是以任務鏈來呈現。任務型課堂教學具有廣泛性、主動性、創造性,因此,在進行英語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運用直觀、情景和交際的手段教學,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及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儘量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任務,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儘量真實,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學生通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促使學生獲取、處理和使用資訊,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發展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學生學習方式轉變

  學習方式決定著學習的質量,學習方式決定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最終將成為一個人的生存、生活方式。而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也是最為關鍵的環節。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保證。它不是哪位教師用一兩節課就能教給學生的,而是滲透於整個教學過程的。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我們的英語教師不應該是不厭其煩地機械地帶學生讀單詞,而應是教給他們學生單詞的策略,指導學生構建自己的學習策略,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課堂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單位時間中學生學習、交往、表達的頻度與效率,優勢互補,有利於培養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也有利於學生口語交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採用多種評價方式

  ***1***學習成績考試 它的目的方式在於檢查學生在一個階段內所學的材料,知識的掌握的情況,形式有單元檢測,期中,期末考試。

  ***2***課堂表現的評價它能調動學生的英語興趣,是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口語表達能力,聽力能力的一種評價方式。

  ***3***單詞評價單詞是學習英語的重要關口,是學好英語的重要材料,首先會讀,然後會默寫及運用。

  ***4***作業的評價 它是檢測學生學習英語態度的方式,通過作業適時發現學生學習英語的優缺點,不失時機進行適當的指

  通過這一次的培訓學習,我學到很多知識,在今後的教學中多鑽研教材、教法,吃透教材、掌握教法,並做到與學生共成長,不斷追求新的自我。

  篇2

  9月25-26日,“濟南市小學數學四、六年級新教材培訓活動”在濟南市濱河小學隆重舉行。本次培訓旨在進一步貫徹落實20xx版新《課程標準》的精神,用好人教版課標教材,實現市教育局提出的“教好教會、學好學會”的育人目標。人民教育出版社專家王佩霞老師,濟南市教研室李勇副主任,區教育局馬海燕副局長以及各區縣教研員、數學骨幹教師近400人出席了本次活動。

  我有幸參加這次培訓,這套教材也是比較早接觸到這套教材的。我也閱讀了《數學課程標準》,從中感覺到,新教材與我們一直用的教材有所不同,感覺在很多方面都做了改進。例如,更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更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強調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有進步。但實際怎樣操作,怎樣把握新教材心裡卻沒底。可是,聽了領導和老師們的講座後,我頓時覺得,自己的認識清楚了許多。幾位老師不僅就《數學課程標準》給我們談自己的體會,還結合四年級的實際內容給我們分析,組織我們分組討論,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了新教材和新課標的精神。下面就是自己學習之後的一些膚淺的認識和體會:

  一、注重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教材的設計更注重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的個性。我們知道每一個學生因為生活環境,智力發展,性格特點等多種原因會造成,每個人對知識的理解和

  接受有差異,表現出學習的效果不盡相同。這種現象是切實存在的,而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這種差異,對每個學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個學生都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

  二、形式和內容更加多樣化

  新教材更注重多樣性。過去教學可以說也重多樣化,但這種多樣化目標單一,往往是殊途同歸,而且過分強調掌握多種方法。相反,新教材更重研究探討的過程,承認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學生有一個較大的發揮的空間,學生可以想出多種方法解決問題並且結果不是唯一的,學生更多的結合生活實際解題,使學習呈現一種多元化的形式。

  三、 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來源於生活實際的,它在人類社會中,是無處不在的,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並不是孤立於書本之上的,它是與生活有著緊密聯絡的,是與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數學應該是來源於生活,並且能夠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因此,在新教材的編寫中更多的採用了生活化與情景化的場景,例如有兒童喜歡的遊戲,活動和童話故事,教材中充滿著鮮豔的圖畫,使兒童興趣高漲,並能投入其中。

  四、數學教學活動更加豐富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教學的改革已勢在必行。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就要求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讓他們通過討論、交流等多種形式的學習,使學生自主學習可以自學的內容。

  我相信,通過這次的新教材培訓,我們將對新教材更加深入的把握,更深刻地理解所包含的教育理念,更好的做好新課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