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愛畫畫的詩歌

  畫畫是體現你藝術的體現,學好它會讓你更出眾。愛畫畫的詩歌推薦:

  詩歌一:畫畫

  我畫了一個三角

  那是電視塔

  我畫了一條藍色的曲線

  那是一條小河

  我畫了一個黃色的半圓

  那是月亮

  今天 明天都有個理想吧

  一群小鳥在天上飛

  飛的很快樂

  一條小河在在地下游

  小朋友們

  你猜

  我是畫家嗎?

  詩歌二:畫畫

  一個長方體中有一個長方形

  那是一個房間 一張床

  上面有一張格子床單和一個女人

  那是一張網 一條魚

  你說什麼?

  請大聲告訴我

  你說什麼?

  太空白?你要畫?

  你畫好了

  你加了一雙拖鞋

  和兩個牙刷

  你說什麼?

  請大聲回答我?

  你說你什麼也沒畫?

  只是撕開了那張網?


愛畫畫詩歌

  詩歌三:在瓷器上畫畫的女人

  在瓷器上畫畫的女人

  一邊抽菸,一邊畫畫

  她的眼睛明澈而凌厲

  筆下描繪的是斑斕五彩,

  心中吟誦著那曼妙詩句

  ——雨後充溢的白湖,寬闊而靜謐,隨風泛著漣漪,

  柔軟的好像撫摸你光滑的肌膚……

  思念彷彿那滿溢的白湖,

  將她深深吞沒,斷了退路,沒了呼吸

  只有那思念從不停息。

  雨後的迷霧影影綽綽,

  白湖也似銷聲匿跡。

  她是否依舊初戀不改?

  依舊與之同呼同吸!

  詩歌四:懷念一個畫畫的朋友

  他喜歡畫鮮花,

  我這個畫畫的朋友

  他說美術不算真正的藝術

  從此愛上了吉它

  認識了金屬,歌特,NIRVANA

  學會了孤獨,

  邊彈邊唱

  瑪麗我回來啦

  你開開門吧

  將來有錢後

  我們去西藏

  我要當藝術家

  如今

  他飄在南方,

  再也不拿畫筆,

  也不唱我的灰姑娘

  寫一點文字還是填表和聊天上網

  他學會了打領帶,

  還愛談商品和市場

  講黃色笑話他妙語如珠,

  卻再也不談我的理想

  時光啊時光

  為什麼美好的記憶

  總留在年輕的身上.

  時光啊時光

  在成長面前

  是不是都要這樣

  時光啊時光

  明知道死亡會來臨,

  我們為什麼還這樣

  詩歌五:畫畫

  我把心愛的一張白紙鋪在地上

  要畫出笨拙的自由

  再把自己的位置定格在最小的角落

  沿地平線的方向

  我渴望擁有一盒彩色的蠟筆

  用任性勾勒出自己的夢

  即使它

  蜿蜒崎嶇

  一場雪來的過早

  樹葉躲閃不及被凍得吱吱作響

  因此我的夢丟失了一種色調

  我還要白紙有什麼用

  不如撕碎了

  讓它們長出翅膀

  和落葉一樣

  這樣的門窗外

  寂靜和月光成了枯井裡的深夜

  連盛時的蛙聲

  也因為現實而恐慌

  四方潰散

  我卻依然守著井口吃飯洗澡

  等侯夢的色彩

  畫地為牢

  空氣被寂靜刺痛

  開始沸騰

  隔壁酒桌上的人們

  開啟一瓶瓶人生觀或人生

  一飲而盡

  因此諸多顏色的身價猛漲

  它們用自身的美麗

  嘲笑我的貧窮

  兩扇矮門被笑得哐當哐當的響

  我沒有彩色

  沒有

  只有一支黑色的碳素

  任憑時間的鐘聲敲響

  夢被描摹成或大或小的黑點

  滑稽可笑

  大家都在為我感到悲哀

  只有時間知道

  這些黑點是我珍貴的寶藏

  這些黑點是我夢的種子

  藍天和白雲的種子

  五彩花朵的種子

  棵棵參天大樹的種子

  知識延伸:畫畫的技巧

  素描的線面融合

  我們面對的形體,本來是沒有“線條”和“點”的,就是我們所感覺到“面”的存在,也是在起伏的千變萬化中附著在結構與形體上的。

  正對著我們的“面”,側過去就成為了一道壓縮的線條,縱深過去,線條就是成為一個點。這些素描的構成元素,使得我們捕捉物件形體有了得力的手段。但是,在寫生過程中,我們又非常容易過於瀟灑的使用線條,而導致流暢的浮躁。在找準形體結構的耐心與枯燥的練習中,我們很難逃避劃線的乏味;同時也很難抵擋揮灑的誘惑。

  可以說,在素描中我們所劃出的任何線條都應該具備形體結構的屬性,才具有真正意義。不然,就成為了一根或一組廢線;而由這些線條所組成的面當然也成了無意義的髒灰色。可能在寫生中也會感到一些灰色的“面”,由於我們的感覺其實還處在錯覺時,就誤以為是一塊“面”而畫出來,結果仍然是髒灰色而非形體的一部分。

  如何避免這種錯誤的產生,就需要我們始終以物件的結構為中心,不能被動地照抄物件,而要主動、主觀的分析與判斷物件給我們提供的繪畫元素,透過整體的結構去完整的駕馭被畫形體。

  我們使用的無論是“點”、“線條”還是“面”,都是一種手段,它們本身沒有任何的意義,把它們用在我們所刻劃的形體上,就成為了人體結構的元素,最終成為所畫人體的一部分,而不再是什麼點線面了。

  中國人物畫用線條對衣褶的描畫方法,總結歸納出遊絲描、琴絃描、鐵線描、竹葉描等“十八描”法。西方繪畫空間的運用,使得線條的運用融入了面的成分,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在對形體與結構的觀察中,相信每個人的感悟都是不同的。如何運用點線面的融合,將你對形體的理解刻劃出來,將是你創造的一個過程。在此之前,不妨也可採用中國傳統的訓練方法——臨摹的學習,來體驗一下前輩大師的用筆,再融入自己的體驗,相信你的寫生將更加的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