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準確曝光

  如何修煉曝光基本功的問題,我大都回答沒有捷徑,除了勤奮培養感覺沒有別的辦法。下面是網小編蒐集整理的內容,希望對你在攝影探索道路上有幫助。

  第二次系統詳細的來談談我所理解的曝光基本功的修煉,這裡的修煉只是針對希望踏踏實實把攝影當作一種藝術去學習的朋友分享一點自己的看法,並不適合所有人。如果只是隨便拍拍記錄就沒有必要了解這些。

  :從堅持用M檔開始

  我之所以提倡學習攝影使用M檔,並不是認為M檔就比A檔優越,A檔在反差光線較小時,確實可以更方便的抓拍。 而M檔可以讓人在學習攝影中更加準確理解在各種環境下光線的改變與相機引數的設定的改變的關係。 比如說一張照片,如果你使用A檔拍攝,你可以設定光圈,那麼剩下用多少快門,幾乎完全是相機替你決定的。但由於相機的不同,導致每款相機測光的準確度也是不同的。問題出來了,你用同一個引數換做不同的相機使用A檔去拍攝同一個物體,即使測光點相同,那麼拍攝出來的曝光度幾乎都是不同的,相機差異越大,曝光差異就越大。 我用三個數碼機,分別是尼康D700,D800,D4,做了一個試驗,在光比較小時,曝光差異還算較小,當反差光線較大時,曝光差異也就增大。也就是說,使用A檔學習攝影並不是不好,而是不利於對各種光線下曝光經驗的積累,沒有積累就培養不出感覺,對於長期攝影經驗提升來說,這並不是好事。

  還有,使用A檔的同時,拍攝者本身更多的只會關注光圈,比如,你拍攝風景時,會把光圈開的稍微小點,但拍攝人像時,更多人會本能的把光圈開的稍微大點,很少有人在使用A檔時會關注相機自動反饋的快門是多少,很多朋友可以回憶一下,當你使用A檔看到一個比較好的場景或者風景抓拍時,大部分人只能記得當時用了多少光圈,卻很少有人能記得到底這是多少的快門速度。因為光圈是你自己設定的,所以印象深刻,而快門是相機自動的,所以大多數時候是不會記得的。但堅持使用M檔時,兩者印象都會更加深刻。這時,每拍攝曝光不準確一張照片時,就會增加一次如何設定引數的印象,直到你通過自己手動設定好一個準確曝光的引數,這時你對這張照片得光圈與快門引數會印象更加深刻,這種不斷拍攝的與設定的積累就形成了一種對光線的曝光經驗。時間久了,經過幾萬次或者幾十萬次快門的與光圈的不斷人工設定,大多數人基本可以不用經過相機測光就可以估算一個拍攝場景的需要的光圈與快門。這個時候,相機本身的測光反而只是一個參考,可以輕鬆的人工根據自己的需要增加或者減少來滿足自己的拍攝習慣與風格。 也就是說,是需要要高調的照片還是低調的照片是拍攝者自己說的算,而不是再依賴相機本身。

  準確曝光的修煉最重要的培養自己的感覺,就是對各種環境光線的敏感度,這裡其實是培養的兩種感覺,一個是相機的熟悉程度,你使用相機久了,快門按得久了就會很熟悉相機對各種光線的反饋度與敏感度。還有就是你自己主觀意識上,在各種光線下如何拍攝出自己喜歡的曝光值的照片經驗。我們都說攝影是實踐的藝術,那麼實踐的累積就是經驗。

  :練習準確找到測光點

  準確曝光的前提是找到準確的測光點,我們都知道一個最基本的原理。相機的測光點是以18%灰為標準,超過18%灰時相機就會認為這是過曝了,需要低調曝光,調小光圈或者快門。反之,就是曝光不足,需要增加光圈或者快門。那麼究竟什麼是18%的灰呢?這類很多新手常常把握不準的一個問題。 有得朋友隨身攜帶一個18%灰的灰卡進行測光,這也算一種敬業,但更多情況下,蔚藍的天空,樹葉的表面,柏油路面,人的手背這些其實都是近似18%的物體,可以做為測光參考。當然,還有很多,這個具體真的沒有一個定論,都是每個人多拍累積經驗的結果。

  如果你的對著一個白色的物體,或者一種接近白色或者粉色的花朵測光,那麼相機就認為是超過了18%的灰,反饋給你的曝光值可能是不準確的,也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白加黑減”的原理。 對超過18%的物體測光時,需要手動增加一點曝光。 反之,需要減少。這個具體的掌握需要靠每個人勤加練習才有經驗累積。生活中還有很多需要不斷摸索,積累的經驗,不僅僅是我這裡舉例的花朵,深刻理解這樣的原理,才不斷嘗試中才有經驗的累積。

  至於如何練習測光點,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是,你坐在辦公室的工作之餘拍攝杯子,桌子,窗外與室內的反差風景都可以練習。練習攝影並非一定要去旅行的,練習是平時,真的去旅行是可以保證拍到自己滿意且特別的片子的。

  :擺脫引數的束縛,踏踏實實練習與積累

  我幾乎每天都會收到關於拍攝某個東西,或者某個場景如何設定引數的問題。 我上次就已經談過自己的看法,追求引數的本質是不理解如何曝光。比如,今天有個朋友問我拍攝夜景如何設定引數,這個問題太寬泛。 哪裡的夜景?有燈光還是沒有燈光,城市還是山區? 當時光線如何?有星星或者月亮? 陰天還是晴天,夏天還是冬天?這些因素改變一點,引數就大不相同,所以這個問題真的沒打回答的。我個人覺得這個朋友應該學習的是在夜間拍攝的注意事項,比如,上三腳架拍攝會比較穩定,小光圈會拍攝會把燈光拍攝出星芒,什麼情況下需要開ISO等基本的理論,然後自己勤加練習去積累自己的感覺。

  如今微博,微信上每天瘋傳各種攝影的技巧,大都是教人如何拍攝一些特定環境下的場景。這裡我並不是要說這樣不好,而是想表達自己的看法,這些小技巧可以讓你在特定環境下拍攝出一張滿意的照片不難。 但月有陰晴圓缺,換了的場景和光線又該如何?大多數人還是不會拍攝。還是繞不過去的是踏踏實實學習如何在各種環境光線下準確曝光的基本功。

  至於如何曝光,這類教程蜂鳥的前輩們已經寫了很多了。各位搜尋一下,如何拍攝水,如何使用慢門,如何拍攝星空,如何拍攝不同光線的日出日落,各位把這樣的教程一個一個研究透了,然後勤加練習,總會有所收穫。我這裡更多的談得是如何修煉的經驗,而不是具體傳授具體的技術。

  :把心沉下來,擺脫速成的心態

  我們大都知道一個道理,就是學習書法,繪畫,或者彈琴之類的藝術大都是需要從小學習,幾年甚至十幾年方有所成。這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因為我們身邊耳聞目染這類現象,於是我們就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不會覺得無法理解。

  而攝影而言,很多朋友覺得就是“咔嚓”一次按下快門那麼簡單,所以也會自然而然的那是應該簡單的,應該可以速成且可以一下上手的。所以也有一些朋友以為這是他們最容易入門的藝術,也是靠業餘就是玩出點成績的東西。西方有個哲學家說過:“我們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們最不瞭解的” ,我們真的那麼理解攝影嗎?他的前世今生,甚至你手中相機的所有功又真的瞭解多少。

  大家都認可一個道理,攝影與美術在某些層面是想通的,而且是修煉過程也是相似的。那麼我們來看看學美術需要如何修煉呢?從小練習繪畫素描,練習幾何圖形的繪製,練習色彩搭配的訓練,而這些基本功一練就是很多年。從幾歲開始,然後十幾歲,考到一個藝術類的大學然後繼續修煉,再到二十幾歲,大部分人算是可以入門畫出可以稱得上作品的東西,只有少數人這個時候可以學有所成。

  那麼和美術修煉過程類似的攝影,又如何說可以說快速上手的呢?當然,我們大部分人只是把攝影當作業餘興趣愛好去玩玩,自然沒有必要去按照一種兢兢業業的態度去面對。很多人的追求只是在旅行中拍出自己滿意的片子,亦或者只是不再拿單反當卡片機使用就已經滿足。但繞不開的還是曝光與構圖的基本功,這與態度無關,你想寫好一個字,必然有紮實的基本功。除非只是為了記錄,隨便拍拍,那麼這個就不用糾結這個。

以上是網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全部內容,覺得有用處就趕快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