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一生是怎樣

  杜甫為唐代著名詩人,因其詩歌在中國古典詩壇上影響甚大,遂被世人稱為詩聖。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杜甫出生於公元712年,出生於具有傳統文學理論的家庭,杜甫從小便開始學習詩文,十五歲時所作之詩便能得到當地名士的重視。

  杜甫在十九歲時便開始數次漫遊,先是出遊郇瑕,次年便出遊吳越,歷經數年。在他二十三歲的時候參加了一次進士考試,落選。後便在齊趙一帶開始新一輪的長期漫遊。

  杜甫近三十歲的時候與楊氏成婚,他三十二歲的時候於洛陽與李白相識相交相遊,兩人產生深厚的友誼。

  三十五歲的杜甫志向遠大來到長安參與科舉,再次落選,從此客居長安十餘載,抑鬱不得志,過著貧困潦倒的生活。為了生計不斷成為貴族門客吟詩作賦獻於權貴,只為能得到賞識,未果,後只為右衛率府兵曹參軍。

  後唐朝衰敗,杜甫經歷從盛唐至“安史之亂”的時期,為報效祖國曾為叛軍困於長安數月,期間寫下不少感傷時事的詩文,後曾為左拾遺,但因朝政內亂被離間貶為華州司功參軍。杜甫在這期間感傷朝政腐敗,無心仕途,遂辭官歸隱。

  後杜甫帶著家人過著流離失所的日子,後得好友嚴武相助生活開始***,後期嫉妒被朝廷重召,拒不赴職。於公元770年,五十八歲的杜甫逝世。

  杜甫是怎麼死的

  杜甫為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曾一心為官報效國家,但仕途坎坷屢不受用,後期因戰亂不斷,體會到人間疾苦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歌。

  杜甫是中國史上的偉大詩人,在詩壇方面的影響很是深遠,他所經歷的朝代從盛唐到中唐,不僅豐富了他的人生經歷也豐富了他所寫詩歌的型別,他這段時間所寫詩歌不僅代表著他心境的變化也代表著歷史的變化,真實的反應了歷史事件。

  而這樣一位偉大的詩人,關於他的死因卻有很多種說法,畢竟年代過去這麼久,而資料記載也不多,現在得出的眾多死因也均是後人根據資料或者其他進行猜測的,但這同樣為我們對杜甫更加了解提供了幫助。

  其中一個說法是杜甫是因病逝世的,當時杜甫攜帶家人回衡州,路經湖南,因貧寒交迫遂落下病根,後乘船沿江而下,在船上經歷了兩季更替,因此加重疾病,遂臥病在舟。有說法是杜甫幼子在船上夭折,遂杜甫也因此病逝;也有另一種說法杜甫為風疾而逝;更有專家指出杜甫因糖尿病而死,因此詩句“我多長卿病”推斷出的。

  另外的說法是杜甫在大熱天吃了腐肉而逝,曾有文記載杜甫時受洪水之困,數日未進食,後德蹭數牛肉和白酒,故因食而亡。郭沫若先生據此認為是因熱天吃了腐肉,食物中毒而亡。

  還有一種是認為杜甫為溺亡,這出自唐代李觀《杜詩補遺》中的一段話斷定的,但歸於想象,卻沒有什麼根據。

  對杜甫的評價

  杜甫是唐朝的大詩人,所寫之詩銜接了盛唐至中唐的過度時期,從他個人經歷乃至國家大義無一不體現出杜甫對人生抱負的變化和一顆忠君憂國的執念。杜甫所寫之詩包含著生動的形象和熱切的情懷,更有擔憂的愁緒,展現了這個過渡時期的重大的變化。

  杜甫因此被稱為是詩聖,和李白合稱為“李杜”,而他所寫之詩更是給後人還有留下深遠的影響,因此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對戰亂中的百姓尤其同情,一直對黑暗腐朽的政治風氣給予批判,他甚至願意為了改變這個現象而犧牲自己,故其詩一直貫通憂國憂民的主線,可見其偉大之處。

  杜甫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很是熱愛,他前期所作之詩皆是他偉大的抱負和對大好河山的描繪,他十分嫉惡如仇,熱愛人民,所以他詩歌的穿鑿有著豐富的社會內容和鮮明的時代特色。

  唐代著名詩人對杜甫的評價是“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雖然杜甫在他生前並未受到很大的重視,其詩也未得到很好的推廣,但是他卻在後世留下不可磨滅的影響,在詩壇上有一定的地位,也因此影響了後世詩人的創作風格。

  魯迅對杜甫的評價是“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裡似的。”、“杜甫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可見杜甫所影響的程度之深,在我國曆史上村存留的影響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