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的稱號是什麼

  蘇轍,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散文家、詩人,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蘇轍的稱號,希望對你有幫助。

  蘇轍的稱號

  蘇轍與父洵、兄軾合稱“三蘇”,是宋代非常有名的人物。晚年因在潁州定居,把自己所住的居室稱為“遺老齋”,因此自號為“潁濱遺老”。

  潁濱是蘇轍所居住的地名,遺老是他對自己的一種稱呼。遺老這個詞有很多種解釋,第一種是指年老歷練的人,《客金陵一月將歸維揚留別周雪客兼懷尊公櫟園先生》中有一句詩為“座客皆遺老,德器比瑚璉”,這句詩的意思是說在座的客人都是年紀雖然大但都是國家寶貴的人才。

  第二種的意思是指前朝老人或者功臣,在《晉書·徐廣傳》中有一句話:君為 宋 朝佐命,吾乃 晉室遺老,就是指這個意思了。

  第三種意思和第是指先帝功臣,這個意思跟之前第二種意思有點相近,都指前朝的舊臣。

  第四種意思是指改朝換代後仍然效忠前朝的老年人。在《春在堂隨筆》中有寫:“顧亭林、王船山,皆明之遺老而卒於清朝“。意思是說,這些人都是效忠明朝的老年人但最後死在了清朝。

  從這些意思中,我們可以看出,遺老基本都是指那些雖然有才能、有膽識,即使他們所處的朝代改變了但還是效忠於前朝的功臣。蘇轍稱自己為遺老,從中能發現他認為自己就是有才能的人士,無奈新黨派的執政讓他失去了報效祖國的機會,從而也表達出他對現實不滿的控訴。

  蘇轍的官職是什麼

  蘇轍,“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兄蘇軾合稱“三蘇”。在蘇轍的一生中,做官無數,二次被貶,一生的起起落落也使得我們對他的從官生涯更加關注了。

  嘉佑二年年僅十八歲的他憑藉聰明智慧與他的哥哥蘇軾同時考中了進士。不久因為母親的去世,從京城返回家中服孝。

  嘉佑六年,又與蘇軾一同考中了科舉科,但當時由於他向上級起奏說要奉養親人因此沒有被任命做官。在這之後,他曾擔任過大名府的推官。又在熙寧五年,極力反對王安石的新法,認為原來的法制不能進行修改。

  在反對王安石的變法過程中,他出任河南的推官。元豐二年,他的哥哥蘇軾以作詩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抓捕入獄。因為救哥哥心切,他上書稱用自己的官職來為蘇軾贖罪,結果不但沒有救出蘇軾,自己也因為這件事情被貶官。

  元豐八年,舊的黨派執掌朝廷,他被朝廷召回,任祕書省校書郎、右司諫等官職。元祐四年受朝廷的委託出使契丹,回到朝廷後被封為御史中丞。過了兩年,又被封為尚書右丞,這時他的地位已經是非常高了。元祐八年,舊法派被推翻,新發派又再次掌管了朝政。紹聖元年,蘇轍上書反對新的政策,結果被貶官,出知汝州、袁州、雷州安置,後來又被貶到循州等地。蘇轍的一生有過輝煌的時候也有過低谷的時候,年少得志,但其中卻又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

  蘇轍的六國論賞析

  《六國論》是宋代文學家蘇轍所寫的議論文,描寫了六國在抗擊秦國的時候應該採取的策略,全文一直在強調“大勢”,六國沒有抓住天下大勢最終被秦國滅國,此篇文章用議論比較的辯證手法進行描寫,語言簡練、說短論長,頗有政治策略家的風範。

  文章的開頭交代了他寫文章的背景和用意,他在文章中提出疑惑:全天下的土地比秦國大五倍但為何終究免不了被滅亡的悲慘結局。接著,他就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被紛紛滅亡的原因就是決策者的目光短淺,不知道當時天下的大勢。

  文章的第二段寫了韓、魏兩國對於秦國和六國的重要性。對於秦國來講,秦、魏是他們的心腹之患,因為秦國向其他國家打仗一定要經過秦、魏兩國。對於其他國家來說,秦、魏就是他們的屏障。因此,秦、魏兩國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段講秦、魏的地位的特殊,秦國在把秦、魏收買以後,他沒有了後顧之憂,便可以理直氣壯地去攻打燕、趙。韓、魏是各國的保護屏障,但秦軍卻能夠在他們的地盤上進出自如,蘇轍認為這就是天下的大勢。文章的末段從各國的角度去論述作者的看法,當時的大勢就說明韓、魏不可能孤軍奮戰,要想打倒秦國就應該六國團結,各個國家互相支援,這樣秦國也不可能為所欲為了。最後作者筆鋒一轉回到現實中,認為六國滅亡就是他們目光短淺,相互背棄盟約,最終六國相繼被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