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人際關係的現狀問題

  當前大學生人際關係總體是和諧的,處於青春期的大學生思想單純、精力充沛、興趣廣泛,人際交往需求強烈,渴望友誼,渴望交結更多的朋友。但也免不了出現很多問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

  

  1.大學生人際關係困難化

  這點包括一部分大學新生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來建立新的人際關係比較困難。特別是一些獨生子女,習慣了嬌生慣養的他們經常以自我為中心,不懂與人分享和合作,這些孩子進入大學後往往不能很好地與同學相處和共同生活。還有一部分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的大學生,往往因自己家境貧困、經濟拮据而自卑、孤僻,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心理上缺乏信心,行為上採取逃避、退縮的方式,這樣他們也很難與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另外就是少數大學生不能正確地處理生活、學習中的問題,往往會因為一個小小的問題而產生不良的情緒,如焦慮、壓抑、抑鬱、嫉妒等,並且又不懂得如何來調節它們,這些都容易直接影響他們的人際關係,表現為不合群、冷酷,拒絕交往等。

  2.大學生人際關係無形中存在以經濟條件為基礎的圈層化

  在我國高校中,大學生家庭經濟條件貧富懸殊的現象還比較突出,經濟條件的不同決定了大學生在興趣愛好、消費觀念和行為上的差距,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差距就轉變為心理和能力上的對比,並對他們的人際關係產生一定的影響。實際上,經濟條件決定了大學生與誰交往、跟誰交友這一現實問題,形成了以富裕學生和貧困生為中心的兩大特殊學生群體。經濟條件差的學生不能支付過多交往成本,自然他們參與各種活動和交際場合的機會就少。久而久之,學生中間就出現了圈層化。即使一個班級內,不同圈層中的同學間也是很少甚至沒有交往的。

  3.大學生宿舍人際關係不和諧,同學關係緊張化

  宿舍生活為大學生創造了交往的條件,但另一方面也成了引發矛盾糾紛的源泉。大學生來自四面八方,他們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環境、個性特點及習慣影響,長時間生活在一起免不了要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衝突。在當今社會,同學關係的另一個變化就是人際關係的金錢化,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許多大學生認為人際關係與錢是分不開的,現實中經濟交往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如同學過生日要送禮、評先評優要請客、入黨和獎學金評定也要請客等等。

  4.大學生人際關係虛擬化

  網路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人際關係的發展,為人們的交流創造了便利的條件,使人們足不出戶便可以同親戚、朋友、同學、老師以及陌生人進行交往或建立新的人際關係。由網際網路所構成的虛擬社會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進行網路人際交往。大學生作為易感人群,虛擬人際交往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豐富、便捷的網路社會吸引著他們,使他們愛不釋手,以至於形成了有些大學生離開網路就不能生活的局面。但同時,長時間的沉迷網路削弱了大學生同他人面對面交往的能力,網路交流畢竟不能代替現實中的人際關係,對人際交往技能的缺乏就容易導致他們形成自我封閉的性格,不願與現實生活中的人交往,造成現實人際關係異常,如對朋友冷淡、對周圍事物失去興趣,嚴重者形成自私、不負責任的交往態度。

  當代大學生人際關係問題的對策

  1.弘揚良好的社會風氣

  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引導大學生調節人際關係的基本前提。如今市場經濟條件下人際關係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情感的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物質利益的交換。當前社會上流行的“金錢至上”“一切憑關係”等不良社會風氣也影響著大學新生的交往觀。所以,形成和諧、健康的社會環境和信用、公平的社會環境;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傳統建立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的道德規範,倡導積極、進取、樂觀的人生態度,樹立對生命終極關懷的人本精神,凝聚成新時期社會的新道德體系,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為大學生人際關係的健康發展培育肥沃的土壤。

  2.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學校、院系和班級可以根據大學生的人際關係特點有意識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各種晚會、文藝大賽、演講、沙龍等,通過這些活動宣揚平等、誠信、友愛等交往主體精神,使校園、班級充滿活力與人氣,給大學生創造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鼓勵他們主動參與交往,與不同背景的同學建立良好的關係,發揮自己的才能,使正確的交往認知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

  3.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學會消除心理障礙

  不和諧的人際關係來源於不健全的認知。正確認識自己和別人是調節人際關係的前提條件。同學們來自全國各地,有著不同的出身、生活背景,也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這些都是自然存在著的。在同周圍同學人際關係出現問題的情況下,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把自己的位置擺正,不能高高在上、盛氣凌人,那樣只能加劇人際關係的緊張,不利於溝通和交流。正確認識自己也包括正確地“接受自己”或者說“悅納自己”。不能悅納自己的人,也很難做到正確對待別人。如對自己的缺點不能接受的人會產生自卑心理,一旦在這種心理得不到緩解,對周圍人存在“敵對”的情緒就會成為人際交往中的障礙,交往過程中很難做到真誠和坦蕩。因此,要引導大學生學會克服心理障礙,如刻板印象、嫉妒心理、自卑心理等。如對同學的出身、家庭經濟條件、學習成績等不能有偏見,而是要給與理解、關心和幫助,增強自信心;要善於發現、發揮自己的優點,學會從不同角度審視自己;在與同學發生不愉快時,通過各種方法調節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如參加文體活動、轉移注意力、拓寬交友範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