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問題論文

  大學生人際交往對其大學學習、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關係到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對其在未來社會生活中的人際關係處理也具有重要的影響。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問題歸因及教育引導》

  [摘要]大學生人際交往對其大學學習、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關係到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對其在未來社會生活中的人際關係處理也具有重要的影響。當前,在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一些障礙和不足,這與大學生社會需求、認知程度和性格特點有關。應當從提升大學生全面素質出發,加強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教育和引導,促進他們人際關係的協調。

  [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交往 問題 歸因 教育引導

  [作者簡介]馬亞平***1968- ***,女,回族,寧夏銀川人,中央民族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高校學生思想教育與管理。***北京 100081***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20-0188-02

  高校在人才培養中,既要重視大學生學習、學業,也要重視他們的思想道德、人格的發展,關注他們的素質的全面培養。在大學生素質結構中,人際交往能力是衡量大學生社會化程度的重要指標,是大學生個性品質和社會生活能力的重要標誌。大學時期正是學生個性心理品質趨向成熟的關鍵時期,也是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應根據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實際,尤其針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方面存在的問題,採取應對的教育和培養策略,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一、當代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障礙和不足

  大學生作為特殊的群體,其特定的學習生活經歷、年齡特點,特定的社會生活環境,決定了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特定的交往動機、心理狀態、情感需求,這使得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呈現出一定的目的性、方向性甚至是功利性,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一些方面的障礙和不足。

  1.人際交往中的自我封閉。大學生生活在現代生活條件中,環境較為優越,大部分好奇心強,待人熱情,願意與人接觸,樂於與人溝通,交往大方,交際面廣。然而,也有為數不少的大學生卻表現為另一種狀態,即不願與人接觸、交往,將自己封閉起來。這些學生往往來自於較為封閉的家庭中,自小生活圈子小,接觸面小,缺乏人際交往的實踐,在與人接觸時往往膽怯、緊張,不知所措,羞於啟口。在學校活動中,他們不願意“表現”自己、“突出”自己。也有些學生自小由於缺乏親人的關愛,缺失家庭的溫暖,使得心理上造成了創傷,導致他們自閉、自卑和孤獨的心理。他們沒有體驗過人際交往中相互信任、彼此鼓勵、互動交流的快樂,因此在心理上對外部世界的感覺是冷漠的,雖然願意嘗試與他人交往,但又害怕遭到拒絕,這些學生往往在與人接觸初期惴惴不安、心理焦慮、情緒緊張,也有的不願意與人接觸,不願意與人溝通,我行我素、獨來獨往,將自己封閉起來。

  2.人際交往中的功利追求。當今大學生之間的交往大多都建立在共同的性格、興趣、愛好、志向和地緣關係上,大學生之間的交往大多是真誠、健康的,他們因為共同的大學生活而相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彼此鼓勵,是一種建立在純潔情感基礎上的同學之間的友誼。然而,也有一些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功利化追求的傾向。受“金錢至上”的影響,往往表現出與同學間、老師間的感情淡漠,在謀求入黨、評優、評定獎學金等方面的利益時,有的學生從搞好“群眾關係”出發,刻意與他人、老師拉關係,一旦獲得了自己想得到的利益,就表現出對人的冷漠。

  3.人際交往中的嫉妒情緒。大部分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是友愛、寬容、平和的,他們以同學取得好的成績而感到驕傲,以同學表現突出而感到光榮。但也有一些學生對優秀學生產生嫉妒心理,本來平常關係很要好的同學,但當對方在某些方面超過了自己時,就產生心理的落差,不能承受,由此與這些同學關係疏遠、排斥,甚至施以挖苦、譏諷、打擊報復的態度。這些同學在同學關係中表現出對人尖刻,不能寬容人、理解人,往往造成同學關係緊張。

  4.人際交往中的層面單純。中國有句古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因為“志同”而“道合”。大學生因某種共同的聯絡而在一起相互交往。這些志同道合的人際關係,有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容易形成同學間的友誼。但這種交往的層面是單純的,也存在負面作用,如人際交往中的“志同道合”的另一方就是“臭味相投”。一些人因不好的習慣、不良的嗜好、目標,而走在了一起,這將越發強化其不良的思想、道德發展,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這種人際交往層面的單純性也使人際交往的社會作用受到限制,因為人只有與自己不同型別,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經歷、學識的人交流,才有機會相互學習,相互取長補短,互相進步。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障礙和不足受各種因素制約

  人際交往是一種個性品質的表現,受個體遺傳素質的影響,也受後天教育和培養的作用。從大學生的社會心理、社會需求來看,其人際關係中存在的障礙和不足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

  1.目的的指向性不同導致對人際交往的影響。從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來看,要維繫社會關係的存在,必須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假如沒有人際交往,人類社會也就不復存在了。處於社會生活的人,人際交往首先是為了生存,使自己維繫與社會的關係,也就是說是為了安全的需要,進而為了實現自身發展和精神的滿足。因此,必須承認人際交往存在的目的性。這種目的性在大學生身上有諸多表現。首先,大學生為了不脫離與同學的關係,或多或少地要與他們進行交往,以獲知學校的資訊,瞭解學校的動態,保持自己應對周圍學習環境的變化,而在其中有些心理自卑的學生,其人際交往必然是少量的、不足的,因而他們在發展上也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憾,可以說人際交往是大學生最基本的需求。其次,由於個體差異的不同,有的大學生需求強烈,希望瞭解更多的外界資訊,因此這些學生人際交往的主動性較強,而帶有一些功利目的學生,更是在人際交往面向的人群和精力投入上顯現出與其他同學的不同,這也導致部分學生人際關係的畸形化發展。而存在嫉妒心理的學生,其原因在於社會交往中對情感需求強烈,希望他人對自己有較好的評價,但當他人超過自己時,就容易產生心理失衡現象。

  2.認知結構的缺失對人際交往造成的影響。由於每個人的社會經歷不同,積累的知識不同,因此他們在對外部世界進行觀察、分析時,就有不同的視角,有些人由於視野的狹窄,認知結構的缺失,會造成對事物的認識存在偏頗。在人際交往中往往會具有不同的影響。大學生正處於知識學習和視野開闊時期,其認知結構是不完善的,思維和認知被限定在了較小的圈子內,其在人際交往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種種缺失。在很多情況下,大學生由於認識的不足,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常常出現脫離實際,主觀臆斷,具有濃重的理想主義色彩,因而容易造成與其他同學關係判斷的失誤,引起同學間的誤會和關係緊張。

  3.個體成才背景的差異導致對人際交往的影響。社會是千差萬別的,大學生個體之間也存在著很多不同性格、愛好,不同地域、不同家庭成長環境和經濟條件的學生,他們在價值觀念、道德情感、為人處世、表達方式等方面存在較多的不同,這些都影響大學生之間的相互認同、互相交往。一些來自經濟條件較好家庭的學生可能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落落大方、熱情豪放,但有的學生也因此表現出孤傲、盛氣凌人;另一些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可能在人際交往中出現拘謹甚至自卑的心理。但無論哪種情況,都有可能造成人際交往的障礙。

  4.個體性格差異對人際交往的影響。應當承認,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個體的差異,這對人際交往必然會造成影響。尤其在性格差異方面,性格活潑開朗的人與人交往能夠在短時間內拉近與人的距離,但有時可能出現脾氣急躁,容易造成他人的反感或衝突;而性格內向的人,往往不善言談,對人冷漠,不利於建立相互瞭解、彼此順暢溝通的關係。有些人的情緒容易激動,在很多方面容易引起矛盾衝突,而有的人自私、嫉妒、自以為是,這些都容易造成人際交往中的矛盾與障礙。

  三、從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出發,加強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教育引導

  大學生的人際關係直接影響其日常的學習和生活,關係其在校期間的全面發展,也對其未來步入社會後的人際關係處理具有深刻的影響。因此,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教育和引導,促進他們形成和諧、友愛、包容、互助、健康向上的人際關係。

  1.重視大學生全面素養的培養,提高其人際交往的人格魅力。大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成功與否,受大學生人格魅力的影響。而人格魅力又來源於大學生的全面素質,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密切相關,與大學生的心理髮展、知識掌握、能力體現緊緊相連。這就要求學校通過各種途徑,充分利用各種教育平臺,增強對大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增強他們的人格魅力。

  2.提高大學生良好人際關係的認識,端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動機。雖然在人際交往中要承認交往的目的性,但作為高校要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際關係導向,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建立在增進友誼、相互學習、彼此進步上。因此,大學生交往中要杜絕功利主義,拋棄庸俗的人際關係觀念,端正人際交往的動機。

  3.增強大學生的自信,鼓勵大學生主動交往。增強大學生的自信有利於大學生在交往中突破心理障礙,大膽交往,更容易取得交往的成功。而鼓勵大學生在交往中積極主動也是使大學生爭取交往的主動權,獲得交往成功的關鍵。因此,要通過大學生素質的提高、交往技能的訓練來增強大學生的交往自信,通過自信心的增強來促使大學生主動交往,使大學生在主動交往中,突破自我、突破僵局,主動出擊。

  4.教育學生懂得做事“講分寸”,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掌握“適度”原則。距離產生美。在某種情況下,人與人之間要保持必要的距離,給對方留有自己的空間。在人際交往中,語言、行為要文明、有度,接觸的頻率應適當。同樣,在交往範圍上也要適度,既不能與什麼人都交往,導致自顧不暇,也不能對什麼人都非常謹慎,排斥與他人的交往。

  5.教育學生有容人之量,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學會寬容理解。在現實社會關係中,由於人與人之間存在差別,因此在人際交往中,難以避免產生人際關係的摩擦或造成矛盾。作為大學生要有容人之量,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對方的態度,正確看待對方的異常情緒,學會包容、忍讓。要引導學生以寬闊的胸懷處理人際關係中的矛盾衝突。特別是當對方情緒激動,或事出有因時做出不恰當舉動時,要有涵養,用包容贏得友誼,以關懷取得對方的認同。

  6.教育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確立自己正確的交往角色。一個人認識他人不易,但在某種程度上認識自我更難。對自我的認識和正確的評價,有利於大學生形成積極的心態,保持良好的情緒處理人際關係。同時,大學生通過對自己的優勢、劣勢的理性認識,有利於在人際交往中把握自己的角色,恰當地表達自己,從而更容易取得交往對方的認同。

  [參考文獻]

  [1]陳慶國.網路環境下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調查與培養研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0***3***.

  [2]李軍,張殳.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探討[J].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7***1***.

  [3]李燕冰,駱風.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生活素質的影響――廣東六所高校大學生人際交往調查研究[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7***.

  [4]秦海燕.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0***4***.

  [5]溫永慧.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及人際交往技巧[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07***5***.

  [6]鄭銳華.談大學生的人際交往[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3***.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