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講道講章精選_基督教講章精選

  基督教是對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統稱,亦稱基督宗教。下面由小編為你整理基督教講道講章精選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基督教講道講章精選一

  兩種道路

  創世記十三:9

  亞伯拉罕與羅得站在伯特利的高崗上,應許地像地圖一般伸展開去。至少有三面地域吸引不了牧人的注意,他們的眼光逡巡在群山峻嶺間,一座座的山嶽把許多肥沃的峽谷遮蔽在視野之外。但是,這片看來單調的山區卻有一處例外,朝向東南的地方,有一道寬闊的河谷映入眼簾,約但河由此流淌而過,注入死海。

  即使從遠處眺望,這兩人也能辨出該地的富庶,蒼翠的景觀令人懷想傳說中神所設立的伊甸園,眼前的景象與不久前他們曾經到過的尼羅河谷頗類似。這點使羅得眼睛為之一亮;他決心盡力為自己爭取,好好利用叔叔這出人意外的慷慨。叔叔真是愚蠢,竟然拱手讓出選擇的優先權。我一定要抓住這機會,不容一絲溫情的考慮干擾自己的利益。缺乏朝聖精神的羅得極有可能這樣想著,他對自己眼光的銳利和判斷的準確,具有強烈的信心。

  但是,不久他將後悔自己的選擇,將對眼前這位他想佔盡便宜的人感到愧疚。

  「羅得舉目看見約但河的全平原……都是滋潤的,那地……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於是羅得選擇約但河的全平原」***創十三10一11***。他並未詢問神為他選擇什麼,並未考慮該地的道德可能在他兒女和自己身上造成的影響。他的選擇完全是由肉體、眼目的情慾和今生的驕做所決定,因為所多瑪的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

  多少人像伯特利高崗上野心勃勃的羅得?一代接著一代,成千上萬的年輕人站在峻拔的山巔上,眼前鋪展著這世界所有的帝國及其中的榮華;試探者耳語道:只要向我臣服,這一切便是你的。他們滿懷自信,急切地要為自己開創最美好的前途,從不考慮道德因素,除非它妨害一生中最重要的騰達機會——就這樣,前仆後繼的年輕人從遠處眺望所多瑪平原。像羅得一般,他們企圖把石頭變成麵包,又不顧安危地從山頭向下跳,妄想天使能及時接住他們;又向試探者跪拜,卻發現他的應許落空,權力的美景原是幻影,這才懂得為自己永遠失落的靈魂乞求——豈知試探者卻在訕笑中消失,留下被他愚弄的人愴然獨立在蕭索的荒野。

  讓我們不要因為羅得的選擇未會顧及道德和信仰的因素,就過度譴責他,免得論斷他的時候,我們也論斷了自己。多少基督徒每天做著與羅得類似的事。

  一位弟兄邀請你去參觀他在鄉間新購的莊園。的確是迷人的地方,房子寬敞,地點適中,空氣沁甜,花園和附有馬廄的牧場面積廣大,風景又怡人。當你一圈之後,問他星期天怎麼辦。這樣問不是出於好奇,而是深知他需要穩固的信仰力量,才能對付從星期一早上到星期六夜晚因事業產生的噬人焦慮;同時也知道他的孩子正開始對神的事發生興趣。「這點我倒從未想到」他說,或許接著回答:「這裡確實和以前不同;但是人不能太求全。聽說這個社群的風氣相當好。」這不正是羅得的心態嗎?因為牧草看來綠而茂盛,就用所多瑪平原換掉亞伯拉罕帳棚附近的祭壇。

  基督徒的母親難道不曾為了替女兒找一門像樣的親事,貿然加入一些鄙視福音的社交圈?世上充滿了傷心人和破滅的幸福,不正因為許多人執意替自己選擇時,眼睛睜得太大,所依據的準則卻是些不夠高尚的考慮?

  假如亞伯拉罕規勸羅得,指出他的錯誤,羅得會傲慢地反詰嗎?「你以為我們事奉主的心都不及你熱切?所多瑪正需要像我們這樣的人去作見證。光不是應該照在黑暗中,鹽不是當撒在腐敗的地方嗎?」亞伯拉罕也許不知如何反駁羅得,心裡卻確知那促成羅得選擇的並非這些考慮。當然,要是神差遣人到所多瑪,神就會保守這人,像他保守在巴比倫的但以理,使任何事都無法傷害他。這人將像瞳人一樣受到保護:眼窩防衛它免受暴力的攻擊,眼瞼和睫毛細密地排擋塵埃。然而,如果神並未明確差你到所多瑪,自己率然前往就是跌倒、犯罪、自投羅網。

  且看羅得如何迅速捲入漩渦中。首先,他眼睛為之一亮,馬上作了選擇,隨後離開亞伯拉罕向東行,不久便把帳棚移往所多瑪,在那裡定居,成為當地的參事,坐鎮在城門口。他把女兒嫁給兩個所多瑪人,他們也許出身於附近最有教養、影響力最大的家庭。到了這個地步,羅得已完全喪失作見證的能力了。倘若他揚聲斥責可恥的穢行,反擊回來的是令人心痛的嘲笑和暴力的威脅。他殘存的公義心偶爾會為這地擔憂,卻得不到任何共鳴。他後來竟淪為基大老瑪的俘虜,所有的家產隨著城市遭到毀滅,連妻子都變成一根鹽柱。所多瑪的禍害更加在他的女兒們身上留下明顯的烙印。這個不幸的人晚景實在堪憐,蜷縮在洞穴中,一無所有,自己犯罪的結局一幕幕重現在眼前。

  這的確是幅可怕的圖畫。同樣的下場也要臨到每一個不按神的旨意,卻依據潮流、佚樂和對塵世利益的貪戀,自己選擇家庭、朋友和環境的人。如果這種人終究得救了,也是像羅得一樣,要經過火才能得救。現在,讓我們轉向另一個比較吸引人的主題吧,進一步思考神如何對待亞伯拉罕,一位受教以朋友的身分與神相交的人。

  —、神總是親近分別為聖的人。

  「羅得離別亞伯蘭以後,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也許亞伯拉罕正覺得非常孤單,因為羅得向來是他親近的同伴。當隨營的僕從都移走了,羅得也消失在遠方,他或許被一陣淒涼籠罩,像一個人在十一月天霧氣瀰漫的黎明,起大早送友人搭第一班郵車離去一樣,就在這個時候,神對他說話。

  我們都很怕失去朋友和同伴。見友人一個個離去,自己踽踽獨行,是件頗難受的事。年輕的女孩子很難拒絕大夥兒一起看戲去的邀約,眼看朋友們興高采烈地同往,自己卻獨守在家,這一番滋味實難消受。每年一度的競賽來臨時,若不與同事湊興打賭,就顯得你這個人沒趣透頂。若是生意人,明知自己的良心過不去,但不同流合汙耍手段,簡直難以在慣常參加的社團立足。一個基督徒老師,即使不同意其他老師的作風,但特立獨行往往使你落得鬱鬱寡歡。基督徒要固守原則而不孤單,真難!

  但是,如果我們確實希望單單為神而活,勢必割斷許多牽連,捨棄許多酒肉之交,革除許多癖性和習慣。

  不要太去在乎這陰暗的一面,讓我們瞥一眼神應許的彩虹所照亮的另一面。每當有人願意順服呼召,奉獻自己的生命為神的旨意而活,人心臆想不到的異象、聲音和安慰的話語就會豁然開啟。神會點銅成金、點鐵成銀、化木為銅、化石頭為鐵。不再有強暴、荒廢和破壞。白晝不需要太陽,夜晚不需要月亮,因為神已成為投靠他而分別為聖的人心中永恆照耀的光。悲傷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不要沾不潔淨的物,我就收納你們。我要作你們的父,你們要作我的兒女。這是全能的主說的。親愛的弟兄啊!我們既有這等應許,就當潔淨自己,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汙穢」***林後六17-18***。

  二、神為信靠他的人所成就的,勝過他們自己所能行的。

  「舉目觀看」,這個詞在附近的經文中出現過兩次。但其間的差別何等大!羅得舉目觀看,在屬世的籌算下,所見全是自己的利益;亞伯拉罕舉目觀看,不在乎什麼會帶給自己最大的物質利益,乃是看見神為他所預備的。這真是好得無比!如果我們能定睛注視神,直到他說:「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創十三14一15***。

  神榮耀那些榮耀他的人,「他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行動正直的人。」他「迎接那歡喜行義的人」。我們若是行事正直;為了避免紛爭,把最好的讓給周圍的人;把神的利益作為優先考慮,自己的擺在最後;為天國的榮耀和降臨盡心竭力;就必將發現神會親自為我們的利益作主,而他所成就的要遠超過我們自己所能的。羅得必須懇求所多瑪的人給予他居留的權利,因他未擁有那片土地的所有權;亞伯拉罕並未要求,全地都賜給了他,包括羅得由衷喜愛的那片綠原。「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這裡幾個表示方位的字非常耀眼,讓人油然想起「基督的愛長闊高深,過於人所能測度」。迦南地絕大部分為山脈所遮,但眼前所見的已夠讓這顆信實的心雀躍了。同樣,我們也許尚不能識透神在基督裡為我們所存留的愛,但靈程日愈提升,所見便愈寬廣。分別為聖的巔峰將把那無邊際的遼闊充分展露出來。

  到英國西部高地旅行的人,遙望海灣那片清澈、耀眼的水面往山脈裡延伸,都會覺得心曠神怡。然而,等他越過山坡,放眼一望,浩瀚的大西洋沐浴在夕陽中,方才吸引自己屏息觀賞的美景隨即相形失色。同樣,當靈命在成長中日漸提升而分別為聖時,就能更豐富地體驗到基督那不受囿限的愛和性情。

  神的應許總是逐日升高,一個比一個豐富,多福。在米所波大米,神說:「我……要指示你地方」;在伯特利:「就是這地方」;到了這裡:「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我們將發現連這些也不過是輕描淡寫而已。神便是這樣吸引我們成聖。除非我們勇於擔當,他不會賜下什麼——為的是試煉我們。他也不一開頭就全般賜下,免得我們一下接受不了。他的手中永遠有無盡的祝福為我們存留。噢,神那未曾被髮掘過的餘寶!誰曾經見過他的那顆最後的明星?

  三、神吩咐我們支取他的賞賜。

  「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神要亞伯拉罕放膽感受這地的遼闊,彷彿所有權已經握在他的手中。他可以享受它、走遍它、把它當作是自己的。藉著信心,他要看待這地如同自己已絕對擁有了它。

  關於信心的支取,這裡教導我們一個深刻的功課。「你要剛強壯膽」,神六次對約書亞說。「剛強」指的是手腕要有力量去攫取;「壯膽」指的是膝蓋要不屈不撓地站穩。願我們的信心在這兩方面都夠剛強——剛強地獲取,剛強地維持。

  基督徒靈命之所以不同全在於此。對我們所有人而言,主儲備了同量的屬靈福分;有些人卻懂得經常且充分地支取它。我們應該「縱橫走遍這地」,充分利用基督的豐富。我們不僅僅以他在神的右邊為我們所作的為滿足,並且更要在每個需要的時刻不斷向它祈求。

  我們無須驚訝亞伯拉罕移居到希伯侖***這行動意味著「交通」***,並在那裡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更大的恩慈呼召我們,進入與這位不離棄人的全能朋友更深的交通。他既是這樣對待我們,願我們設立嶄新的祭壇,把自己和一切所有的重新獻給蒙福的侍奉。

  基督教講道講章精選二

  學習禱告

  羅馬書8:26-27

  每個禮拜三晚上我們教會有禱告會,包括傳道人在內,通常參加的人數大約有四到五位,多的時候差不多有七、八位,跟教會其他聚會比起來,禱告會是參加人數最少的一個聚會。曾經有弟兄姐妹告訴我說,並不是不喜歡禱告而不參加禱告會,而是因為不會禱告,怕在大家面前禱告不出來。當然,並不是所有沒參加禱告會的弟兄姐妹都不會禱告,我知道很多人工作時間很長,也有家庭要照顧,以及各式各樣的原因攔阻我們把時間分出來專心禱告。

  這種知道禱告重要,卻很難好好禱告的情形,是基督徒一種很正常的不正常現象,所謂的正常是指,缺乏禱告是基督徒很普遍的情形,在我接觸過的教會或教會傳道人中,所瞭解的大部分教會禱告會情形,禱告會的出席人數大約是主日崇拜聚會人數的十分之一,只有少部分的教會達到十分之三,參加禱告會超過主日聚會人數一半的,還沒有聽說過。雖然說,出來禱告的人不多是一種普遍現象,但這種現象卻是不正常的。

  為什麼基督徒很少禱告或不禱告是不正常的呢?因為禱告是基督徒直接面對神的時刻,如果同樣的一家人,彼此不想面對面,這代表什麼?這代表關係不好,相見不如不見。不禱告的基督徒,是跟神關係不親密的人,關係越不親密會越不知道要講什麼。

  在聖經中有很多關於禱告的經文,舊約聖經的歷史書、詩篇、傳道書、約伯記、雅歌、先知書都有很多禱告的內容,新約聖經也有很多經文教導人怎麼禱告,馬太福音第五章有耶穌教的主禱文,保羅書信沒有一本沒提到禱告的、希伯來書、一般書信,甚至啟示錄裡面也有很多跟禱告有關的內容。只要有讀過聖經的人,一定有讀過跟禱告有關的事,信主一些時日的基督徒,多少會知道禱告怎麼做。有一句話說:“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這句話是描寫以前窮苦時代的情形,在農村鄉下地方很多人為了增加收入都會養一兩隻豬,這些豬是為了賣錢貼補家用的,那個時代很多人吃不起豬肉,每天卻看著豬在旁邊走來走去。十年前我第一次去中國大陸,行程中有參觀官方教會在鄉下的聚會點,有一天到一個很小的聚會點,那個聚會點是在信徒家的客廳做禮拜的,我們到了以後,主人很熱情的招待,拿一些零食放在長條板凳上,後來禱告的時候,我的腳一直有東西在碰,我偷偷開啟眼睛看,是一隻豬聞到食物的味道,跑進客廳來了。

  在那種貧窮的環境,人常常跟豬在一起,卻很少吃豬肉。今天很多基督徒知道很多關於禱告的事,卻沒有常常禱告,原因是什麼呢?今天的經文告訴我們兩個原因,一個是軟弱、另一個是不懂。26節說:“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嘆息、替我們禱告。”

  在聖經原文中“軟弱”這個字的意義包括“沒力量”和“生病”。耶穌被賣的那一夜,帶著幾個門徒到客西馬尼園禱告,當耶穌在迫切禱告時,那些門徒卻睡著了,那個時間本來就是睡覺的時間,這些門徒一起過逾越節,忙了一整天之後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之後走了一段路來到客西馬尼園,他們的身體當然已經疲倦了,當時他們又不瞭解耶穌將要面對的事,雖然耶穌一再的要他們禱告,但他們的生理時鐘和疲倦自然叫他們睡了。

  另外一個不禱告的原因是“不曉得當怎樣禱告”,也就是對禱告無知。有時候我會聽到人講一大堆難處,然後就說,這些事不用幫我禱告了,上帝那麼忙,不要打擾他了。說這樣的話有兩種意義,一種是不曉得禱告的力量,另一種是不曉得任何事都可以帶到神面前。

  保羅說:“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這句話是以神的角度來看的。並不是剛信主的人不會禱告,事實上連聖經中的偉大人物,也不一定曉得怎樣禱告,因為他們和我們一樣,是神所造的,只能從人的角度去看神的作為,用自己的想法及立場向神表達心裡的期盼。人在四種情況下,需要聖靈幫助我們學習禱告。

  受苦的時候。最典型的例子是約伯,我們讀約伯記的時候,找不出約伯有什麼缺點,除了他的禱告以外。約伯記七章20-21節,他對神禱告說:“為什麼把我當成你的箭靶子、使我厭棄自己的性命。為何不赦免我的過犯、除掉我的罪孽‧”約伯並不知道他犯了什麼罪,而遭受家破人亡的慘劇,他不斷的檢討自己,他有三個朋友也來跟他腦力激盪,要幫助他找出自己在哪裡出了問題,但約伯自己想破了頭,他的朋友說破了嘴,他還是不明白為什麼受苦。事實上,約伯記描述天上撒旦與上帝對話的那一段,已經證明約伯並沒有犯罪,但約伯在找不到答案時,為了擺脫痛苦,就假設自己受苦的原因是犯罪。約伯錯了,神並不是因為他犯罪而叫他受苦的,約伯真正受苦的原因,在人間找不到答案。約伯記最後,上帝回答約伯想知道的問題:“我為什麼受苦?”上帝給的答覆是,一堆約伯無法回答的問題。

  人在受苦的時候亂禱告是正常的,當我們在受苦時,一定是想盡辦法解決的,對上帝的禱告也是發揮了各種創意,有些人會跟上帝談條件:“如果你解除我的痛苦,我就怎樣怎樣。”有些人想威脅上帝:“你再不把我的痛苦解除,我就不裡你了。”也有人不求解除痛苦,只求答案,就像約伯那樣。受苦的時候,是我們學習禱告的機會,學習放下爭辯好好安靜在神面前的機會。

  另一個學習禱告的機會是自我逃避的時候。以利亞是舊約時代最偉大的先知,他在以色列人信仰最黑暗的時期,堅守神託付給他的使命,以利亞是非常勇敢,卻又非常軟弱的人。當他在迦密山上面對四百五十個巴力先知,他完全沒有恐懼,在以色列百姓面前他見證了耶和華才是真神,但當他聽到以色列的王后耶洗別要殺他時,他開始逃亡,他跑了一天到一棵羅騰樹底下禱告說:“耶和華阿、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上帝有沒有聽以利亞的禱告?有,也沒有。上帝沒有按照以利亞的禱告,把他的性命取走,因為以利亞亂禱告。但是以利亞禱告說:“罷了”那個意思是“我要辭職”他不想繼續面對服事神的壓力了,他以為除非他死掉,否則他擺脫不了他服事神的責任,但是他錯了,神沒有照他的方式讓他辭職,神不久之後就興起以利沙取代了以利亞,所以神是聽了以利亞的禱告。

  我們從以利亞看見,人在逃避責任的時候會亂禱告,雖然在禱告中的訴求是有道理的,但神不一定按照我們所要的成就。遇到困難而逃避責任時,要學習正確的禱告,不要意氣用事的下決定。

  第三個學習禱告的機會是,對神的計劃不明白時。在主復活的那個清晨,抹大拉的瑪利亞帶著香膏去耶穌的墳墓,要為耶穌的遺體再做一次處理,當她在那個空墳墓中找不到耶穌的遺體時,她開始著急驚慌起來,到墳墓外面哭。當復活的耶穌站到她旁邊時,問她為什麼麼哭時,瑪利亞以經傷心到認不出耶穌了。她完全沒有把耶穌曾經說的死後三天覆活的話,和她當下看見的空墳墓聯想在一起,她以為站在她旁邊的是墓園管理員,她對耶穌說:“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那裡、我便去取他。”***翰20:15***她只想著自己原本的打算,要怎樣用上好的香膏把耶穌的遺體做最後一次的塗抹。一個人只想著自己的計劃,而忽略了神的計劃,就會做出錯誤的禱告。

  基督徒常常先預設立場後,才來向神禱告,這種禱告是需要調整的。美國發生九一一事件的時候,紐約市的市長朱利安尼在事後的應變處理,讓他得到超越美國總統的聲望。後來朱利安尼寫了一本書,叫“決策時刻”,他並不是因為九一一事件寫書的,而是原本打算在任滿紐約市長後,把他成功改造紐約市的經驗分享出來,他當紐約市長之前,紐約市有一個外號叫“腐爛的大頻果”,因為紐約的治安、經濟、各方面的情況都非常得糟,但朱利安尼兩任市長期間,把紐約市改造成功。他在“決策時刻”這本書中談他處理事情的一個原則是“不要做任何假設”,因為他守住這個原則,才能夠正確的收集資料,然後客觀的定出許多正確的作法。

  基督徒向神禱告的時候,對於神要怎麼帶領,神是否會答應我們所求的,也應該有“不做任何假設”的原則,當我們在禱告的事情上先做了假設,便很難去明白神最後成就的事。我們學習禱告,首先要除掉想改變上帝心意的想法,人的禱告不可能改變上帝的心意,但是我們可以為事情的改變向神禱告。亞伯拉罕的禱告改變了神要做的事,亞伯拉罕知道神要毀滅所多瑪、俄摩拉兩座城,他向神禱告不要做全面的毀滅,只要這兩座城裡面還有十個好人,上帝答應不毀滅他們。後來這兩座城除來從外地來的羅德一家四口之外,竟然沒有一個算是好人的。上帝懲罰罪惡的心意並沒有因為亞伯拉罕的禱告改變,但改變了上帝直接毀滅的作法,上帝派了兩個天使去把羅德一家救了出來。

  摩西的禱告也曾經改變了神要做的事。摩西在西乃山上,知道神因為百姓拜金牛犢要滅掉所有人,只留下他,而且願意讓摩西的子孫取代以色列十二支派,他為百姓禱告求情。摩西的禱告並沒有改變神不讓那些人進入應許之地的決定,但改變了神的作法,神後來用四十年的時間,讓那些在曠野中背逆不順服的人全部死掉,摩西的禱告神沒有聽,卻也聽了。

  禱告是基督徒一生要學習的功課,當我們受苦時、想逃避責任時、不清楚神的旨意時,就是需要學習禱告的時候。

  基督教講道講章精選三

  走好腳下的路

  耶穌在即將離世的時候,賜下應許,不僅是給門徒的,也是給所有信他之人的,就是他去是為我們預備地方去,若預備好了就來接我們到他那裡去。之後,耶穌說:“我往哪裡去,你們知道;那條路,你們也知道。”聽到這樣的話後,門徒多馬就十分坦誠地對主說:“主啊,那條路我們不知道。”比無路可走更讓人頭疼的是擺在前面有千萬條路不知道何為正路、生路,像多馬這樣敢問路在何方,怎樣走人生路,是走好你我腳下的路的先決問題。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謙卑恭敬地在真理的主面前尋求,相信聖經的話語定能給出答案。

  在光中行走

  “耶穌又對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8∶12***

  基督耶穌的降生是聖經中的日出,他出現確如晨光,這清晨的日光要照亮一切住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參路1∶79***。人們在塵世之上飛快奔跑,他們以為只管走,走,不停歇地走,走著走著路就出來了,於是得出結論“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他們一廂情願地認為“船到橋頭自然直”,於是人們行色匆匆,不肯停留,可是“平安的路,他們不知道”***參賽59∶8***。身處“鐵屋子”裡的人沒有了光照,又能行走多遠,又怎能知道走向何方,路之盡頭是什麼,奔跑的動力又是什麼,從何而來。聖經說,“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箴16∶25***如果我們的腳步飛跑,是走向滅亡,我們日夜兼程,披星戴月,衣帶漸寬終不悔,是在為“死”消得人憔悴,進入黑暗滅亡的深淵,這豈不是愚者之舉,行的就是黑暗的路嗎?所以我們要看看腳下的路,上下求索揣摩而知何為正路,哪裡是光明的路。聖經自上而下的啟示告訴我們,耶穌基督是光,是道路,是生命,跟著他走,他所走的路才是我們要行在其間的正路。

  在黑暗中行走的人,對上帝不虔,對人不義,這覆蓋著政界、商界、學界、醫療衛生、新聞媒體等,幾乎每個地方,各行各業,心中無神,目中無人,所見的只是自己,只有自己的利益,為此不擇手段,吹拍結黨,鑽營計算,行事黑暗。正如聖經所說的那樣,是“圖謀惡計的心,飛跑行惡的腳”***箴6∶18***。“因我們已經證明:猶太人和希利尼人都在罪惡之下。就如經上所記:“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神的;都是偏離正路,一同變為無用。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他們的喉嚨是敞開的墳墓,他們用舌頭弄詭詐,嘴脣裡有虺蛇的毒氣,滿口是咒罵苦毒;殺人流血,他們的腳飛跑,所經過的路,便行殘害暴虐的事;平安的路,他們未曾知道;他們眼中不怕神。”***羅3∶9——18***

  在光中行走的人,不再是黑暗之子,乃是光明之子,為著榮耀上帝而活,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為著進入那光明國度而奔走上帝擺在我們前面的路程。“從前你們是闇昧的,但如今在主裡面是光明的,行事為人就當像光明的子女。”***弗5∶8***在光中行走的人,因為得蒙光照,承認自己的不義、自義與黑暗,接受基督的義而因信稱義,也因在我們裡面有了主的生命作我們的光,就明亮了,能看見什麼是神所定罪的,什麼是神所稱義的。在光中行走的人,因為有了光照,有了眼光,有了對日光之上的眼光,有了對永存的帳幕的眼光,有了對永生的眼光,不再為短暫的、帶不走的、虛假的名利世事而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看得遠,行得也遠,活得也長遠。當然,找對了路,何懼路遙,只管忘記背後,努力面前,行走標竿人生。

  在光中行走的人,因著有光而有了溫暖,心靈不再麻木冰冷,不再陰暗苦毒,而是把光照在人前,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溫暖自己也溫暖別人。在光中行走的人,沒有行走黑暗之路的恐懼,相反地充滿了行路的勇氣與力量。因為這光充滿了生命的能力,不但照亮我們,還能推動我們,行在神的喜悅中。在光中行走的人,自然也接受光的監察與顯明,因為在光中沒有不顯露出來的,經上記著說,上帝是輕慢不得的。

  在道中行走

  “你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約15∶7***

  新約聖經中常出現這樣一個片語,就是“在基督裡”,讓人覺得是很寶貝的應許,可這又是一個不容易明白的且有點抽象的應許。但《約翰福音》十五章七節的經文,給了我們很明確而具體的提示。在基督裡,就是在基督的話語裡,意思是說,我們要把基督的教導存在心裡,並行走在基督的道中,活出基督的聖訓。一言概之,在道中行走的人,就是在基督裡的人。

  “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意思是將“道”豐豐富富地存在我們的心裡***參西3∶16***,“道”成為我們行走人生的指導原則,行事為人的判斷標準。

  在道中行走的人,是讓道檢驗我們的實踐,讓真理指導我們的實踐。“道”給出了“純正話語的規模”,什麼是上帝所要的,什麼不是上帝所要的,什麼是上帝喜悅的路我們就多行,什麼不是上帝所喜悅的路我們就不走。行事為人要與基督的福音相稱,行事為人要對得起主。

  在道中行走的人,必得“道”的保護,不受到惡的吞噬,在“道”中得自由,不受罪的捆綁。聖經說:“人若懷裡搋火,衣服豈能不燒呢?人若在火炭上走,腳豈能不燙呢?”***箴627?28***我們不能走在火炭上,而希望神保守我們的腳不會燒傷,我們不能走在河水邊,而希望上帝保守我們的腳不會沾溼。我們常以“人在河邊走,焉能不溼腳”的話作為犯罪的藉口,可我們為何不想想是誰讓我們在河邊走的,是上帝嗎,是上帝的“道”嗎?是我們自己,是我們自己的私慾。所以我們要在道中行走,保守自己常在上帝的道中,是與我們生命有益的,是正確的選擇。

  在道中行走的人,是大有能力的人,生命有韌性有持久力,因為主的道長存,又是句句帶著能力的,與此同時,在道中行走的人,也能從“道”那裡重新得力,支取行走人生之路的動力。在道中行走的人,是有著明確的立場與為人的脊樑的,不降低道的標準,不忽略道的全備,不篡改道的內容,因為真理是不能被扭曲的,真道是明確不二的。

  在道中行走的人,會不斷地用道來檢討自己的人生路,檢視自己的人生與信仰追求,及至偏離左右時可以隨時悔改歸正。今教會中人不注重真道的往下紮根,尋求復興的表象與鬧騰,忽略真道的平衡、信仰生活的平衡,及至偏離道路還渾然不覺,往錯謬的路上狂奔,甚至不但自己這樣行,也喜歡別人如此行,帶給教會的損傷是大的。在道中行走的人,“道”使這樣的人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今日教會最最缺乏的恩賜是分辨諸靈的恩賜,唯求真理的聖靈將這樣的恩賜按教會的需要分給各人,好將教會的心意奪回,歸在道成肉身的基督身上,迴歸道的本體。在道中行走的人,以道的本體為最大渴慕,最大吸引。

  在恩中行走

  “散會以後,猶太人和敬虔進猶太教的人多有跟從保羅、巴拿巴的。二人對他們講道,勸他們務要恆久在神的恩中。”***徒13∶43***

  這裡是說保羅勉勵很多守律法而欲得上帝之救恩的猶太人,務必依靠上帝,不是依靠自己的義而進入上帝的恩中。恩典是白白賜予的,是不配得的。“作工的得工價,不算恩典,乃是該得的。”***羅4∶4***因此在恩中行走的人,為這樣不配得卻得到的救恩而獻上感恩,不能忘恩負義,就是理所當然的。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豈不更當學會感恩。

  聖經說,耶穌基督有恩典、有真理地住在我們中間,“從他豐滿的恩典裡,我們都領受了,而且恩上加恩。”***約1∶16***,這真是令人感恩不盡的。

  在恩中行走的人,為上帝應允我們的祈禱而感恩,也學習為上帝沒有應允我們的祈禱而感恩。在恩中行走的人,為上帝的賞賜而獻上感恩,也學習為上帝的收取而感恩。在恩中行走的人,為幫助我們、拉我們一把的人而向神獻上感恩,也學習為那些傷害我們、踩我們一腳的人而向神獻上感恩,因為我們的心志因此得到了磨鍊。在恩中行走的人,為著行走人生路途中有主同行的“兩雙腳印”而感恩,更為著行走艱難時只有“一雙腳印”而感恩,因為那是上帝在揹著你我走。總而言之,面對得失、寵辱、升降、去留、花開花謝、雲捲雲舒、遇禍遇福、得賞賜被收取,在恩中行走的人,都學習著常懷感恩之心。

  在恩中行走的人,沒有抱怨,只因為上帝不偏待人***參羅2∶11***;在恩中行走的人,認識自己原是赤身而來的,沒有帶什麼到地上來,也不能帶什麼走。因此要為著生命中所遇到的一切恩惠向上帝感恩。

  在愛中行走

  “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憫,直到永生。”***猶21***

  聖經在這裡告訴我們,要保守自己常在上帝的愛中。這節經文至少帶給我們兩方面的提醒:一方面,上帝愛我們,我們也當愛上帝,愛上帝所創造的人。一生中最有價值的不是擁有什麼東西,而是擁有誰。擁有上帝,擁有上帝放在我們身邊的讓我們以愛來服侍的人。另一方面,神愛我們,在主耶穌基督的憐憫裡會保守所有在父神裡蒙愛的人;但蒙愛的人也要保守自己在神的愛裡。神的恩典跟人的本分是互相關連的。我們要保守自己在神的愛裡,讓神的愛像堡壘一般,保護拯救我們脫離魔鬼各樣的試探。

  愛作為一個名詞是美麗的,愛作為一個動詞更是美麗。生命的意義在於愛與分享。在別人缺乏時有愛的行動,在別人痛苦時有愛的行動,在別人絕望時有愛的行動。愛的行動是分享。被譽為“愛的使者”的德蕾莎修女與包括加爾各答在內的全世界窮苦者分享她的一生,她的全部。她的個人財產,就是一張耶穌受難像,一雙涼鞋和三件舊衣服。一位富豪之女受德蕾莎的影響參加了仁愛傳道修女會服侍窮苦患者,當記者問她還為自己剩留什麼時,她笑著回答說:“我剩下的嗎?兩件衣服、喜悅與基督。”是的,這就是在愛中分享的人,在愛中行走的人,所收穫的豐富。基督本是富足,為我們成了貧窮,為此我們這些因基督貧窮而成了富足的人,也當讓更多人因我們貧窮而成了富足,擁有豐盛的生命。

  我們的上帝是愛世人的上帝,不因著世人的徹底墮落,世界的全然敗壞而將他的愛減少絲毫。我們正是在上帝的愛中蒙了憐憫得了永恆生命的人。因此,我們對這個世界與世人不應只是消極的謾罵指責,我們作為上帝的兒女,應當尋求上帝的眼光與愛,為著失去平安的世人,為著危機四起的世代,為著越發黑暗的世界,以上帝的大愛彼此扶持,彼此溫暖,同走偕行,讓上帝美好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使在地上的人在主耶穌基督的憐憫裡預嘗永生的上帝之國度的美福。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個人在上帝帶領下參觀地獄與天堂。在一個房間裡看到很多人圍著一大鍋肉湯,但每個人都飢而不得食。原來是因他們手裡的湯勺的柄比他們的手臂長,他們無法把湯放到自己的口裡。這裡是地獄。之後在另一個房間,看到另一群人也是圍著一大鍋肉湯,手裡拿著也是一樣的柄比手臂長的湯勺,但他們知道彼此送湯喝,所以都很快樂,很飽足。這裡是天堂。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要有愛,不要專顧自己,不能只想著喂自己,要想著喂別人,愛別人,供應別人。想讓自己活得好,也要想著讓別人活得好,其實讓別人活得好,也會讓自己活得好。在愛中行走的人,不會總是、只是想著得別人的餵養,但會總是、只是想著如何能供應別人,與人分享上帝的愛。

  讓你我的人生成為一個詮釋,一個對上帝之愛的詮釋,一個對充滿上帝之愛的天堂的詮釋;也成為一個邀請,一個進入上帝之愛中的邀請,一個進入充滿上帝之愛的天堂的邀請。

  前蘇聯著名作家尼古拉·阿列克賽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名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提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這僅有一次的生命該怎樣度過呢?”從我年少時讀到這樣的課文,直到如今,我都沒有停止思考這樣的問題,這也是每個行走人生路的人不可不想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想必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個答案。自由的時代誰也不能干涉、更不能決定別人的活法,但我們本著聖經的教導,仍要做出這樣的提醒,千萬種的活法到底哪一種活法真的能讓人“活”,通向滅亡與沉淪的活法,與其說是活法,不如說是“死”法。耶穌偉大的自我宣稱,是問題的答案,“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心中有主,腳下才有路,才能走好腳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