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城鎮居住區園林綠地生態建設

 摘 要:城鎮園林綠地是城鎮生態系統中唯一具有自動調節、自動淨化功能的部分,在維護生態平衡上起著重要作用。隨著城鎮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特別是對居民區環境的要求更為苛刻。建設部制定的《綠地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對居民住區綠化建設提出了權威性的設計指標。本文通過對居住區園林綠地生態功能的介紹,提出了生態建設的幾項重要措施,從而使居住環境更加適合人類生活。 
  關鍵詞:居住區園林綠化生態建設 
   
  為克服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的弊病,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者曾提出各種田園詩畫般的居住模式,19世紀美國的歐文提出了“合作新村”的設想;1922的法國建築師勒柯布西埃的其著作“明日的城市”中提出“光輝城”的設想方案,將建築向高空發展,留出大片空地佈置公園和運動場等綠化空間,形成開闊、寧靜和優美的居住環境。居住區綠地是城市綠地系統最廣泛、使用率最高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生態系統中影響最大,最接近居民的生態環境,近年來一些經濟發達國家更加註重居住區綠化建設,將其作為衡量環境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提出了“生活要接近自然環境”設計原則。隨著城市生態環境的破壞熱島效應,溫室效應增強,環境汙染加劇,人類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科學發揮小區綠地降溫增溫、滯塵汲汙殺菌、減噪、維持碳氧平衡,隔熱、防風、防禦放射性汙染等作用,是最佳解決途徑。建設部制定的《綠地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對居住區綠化建設提出了權威性的設計指標。 
  當前,小區環境成為房地產開發的重點,一個小區的環境優美可使房價增加,小區的綠化級別更是購房者關注的熱點。政府的導向,市場的需求,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了人們越來越重視住宅綠化環境。 
   
  1.居住區綠地的生態功能 
  1.1調節小氣候與保護環境 
  植物具有強大的蒸騰作用,可不斷向空氣中輸送水蒸氣,提高空氣溫度。綠色植物葉面的蒸騰作用能吸收太陽輻射熱,調節氣溫,對改善小氣候具有積極的作用。夏季,樹蔭下的溫度可比空曠地降低50C以上;冬季,草坪表面溫度則比裸露地高40C左右。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促進新鮮空氣的流通。植物葉片能阻擋、過濾、吸附空氣中的菸灰、粉塵、毒氣,起到淨化空氣的作用。有些樹森對減低噪聲也有一定的作用,因為聲能投射到枝葉上被反射到各個方向,造成枝葉微振而使聲能消耗減弱。 
  1.2美化環境,提供休閒空間 
  樹木花草有線條美、形態美、色彩美、素質美等多種美學因素,而且隨著它的逐日生長,逐年變化,呈現出的各種景觀生動活潑,令人陶醉,這對增進人體健康,陶冶情操,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和生活情趣有著良好的作用。 
  1.3增加經濟收入,創造就業機會 
  小區的喬木、灌木,隨著它的生長,每年都在保值增值,而有些小區的經濟林可提供乾鮮果品或具有藥用價值,直接增加經濟收入。一個城鎮小區綠化會使房屋的價格增加,促進房地產業的發展,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2.加強居民區綠地生態建設的措施 
  2.1綠地佈局 
  居住小區總體規劃擬定後,應保持35% 以上的綠化率。而在35%以上的綠地中,綠地本身的綠化率要大於70%,也就是說,綠地中的硬質景觀,包括道路、地坪、建築小品、噴泉、雕塑等佔地面積只能控制在30%以內,而這個數字越小越好。綠地越大,建築容積越小,小區綠化級別越高。綠化率越高,為小區提供光合作用的綠色再生機制越大,其生態效益越明顯,對人體健康越有利。綠地位置應設在建築物的南面,座北朝南,背陰面陽是植物生長的最好環境,尤其對一些喜光植物極為有利。小區出的景觀安排,最好是硬質景觀與綠化景觀相互交融。要在出附近留有綠地進行綠化。忌諱大廣場一片,沒有綠化背景和前景。綠地的形狀以塊狀外形為上乘,細而狹長的條狀綠地應儘量避免,因為它對建成後的生態自動調節不利。據報道,綠地寬度以大於12m為最佳,這對綠地中的動物和微生物的生存繁衍極為有利。綠地佈局中,兒童活動和老人娛樂健身場地可以結合在一起,以便老人照顧兒童。綠地的選擇應取避風向陽處
  2.2水景的生態設計原則 
  人有親水性,水是生命的象徵,有水就有靈氣。水景對改善生態效益有積極的作用,小區中的水景為人們家居生活帶來活力,綠景與水景交融的空間生動而美妙,是自然景觀的再現。減少水資源消耗是水景生態原則的重要體現,規劃中除了要設計有利於儘量減少養護綠地的灌溉用水外,還要設計收集雨水系統和裝置。回收的雨水不僅可以用於水景的營造,綠地的灌溉,還可用於周邊建築物的清潔。水有較大的熱容量,不僅可調節小區的氣溫,減少溫差,而且能增加空氣溫度。水體的線形設計宜相對集中,忌分散而細長。水面形狀以聚合為主,以蜿蜒細流為輔。水面積總量不能太大,不超過綠地總面積的20%。水池清澈見底,水質清淨是小區裡水的根本,誰也不願在髒水旁生活。高低錯落的流泉、水梯、噴水、疊水、水霧、湧泉等流動的水,可大大增加水的自淨能力。 
  2.3景觀植物配置的多樣性原則 
  一個好的設計師,不僅要能夠設計出功能和形式優美的視覺作品,還要熟知作品的生態結構,掌握作品中植物的生長規律,季相變化,適應性及抗病抗蟲能力,尊重系統內群落的自然發展過程,倡導能源與物質迴圈利用和場地的自我維持。植物配置應向生態化、鄉土化、景觀化、功能化方向發展。科學地配置各種植物有利於發揮植物的特性,構成生態美景。 
  2.3.1喬灌花草合理結合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層次,既豐富植物品種,又能使三維綠化量達到最大化,使放出的氧氣和製造的有機物質更多,有益於人類的健康,總體上體現植物配置的層次性、多樣性。 
  2.3.2植物配植應體現四季有景、三季有花充分運用形態樹種:翠竹、香樟、梧桐、廣玉蘭、柳樹等;觀花樹種:合歡、櫻花、海棠、桂花、紫蔽等;四季相分葉植物:銀杏、無患子、紅葉李、紅楓、紫葉小渠等;管理粗放、觀賞期長的宿根地被花卉:大花馬齒莧、鵝草、美人蕉、紫露草、醉魚草、鳶尾、營草等;招蜂引蝶的芳香植物:例如臘梅、桂花、薄荷、丁香等;觀果植物例如火棘、枸杞、桑樹等植物,吸引鳥類和小動物,從而形成植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群落。 
  2.3.3配植大喬木時,應考慮樹種要有鄉土性、針對性,種植樹種應考慮生態群落景觀的穩定性、長遠性、美觀性樹種選擇在生態原則的基礎上,力求變化,創造優美的林冠線和林緣線;配植大喬木時,要有足夠的株行距,力求得相對穩定的植物生態群落結構打下基礎,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總之,城鎮居住綠地的生態建設,應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使居住綠化環境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參與文獻: 
  [1]白德懋,居住區規劃與環境設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11 
  [2]韓麗莉,北京市居住區綠化復層結構種植式設計原則及其示範區的建立,園林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