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的其中三個故事

  《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本記傳體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經受了各種打擊,嘔心瀝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曠世鉅作。那你知道史記中的其中的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東說齊王

  張儀隨後又東去遊說齊湣王說:“天下國家,論強大沒有超過齊國的。然而替大王出謀劃策的人,都為了暫時的貪圖享樂,不顧國家長遠的利益。主張合縱的人遊說大王,必定會說:‘齊國西面有強大的趙國,南面有韓國和魏國,齊國是背靠大海的國家,土地廣闊,人口眾多,軍隊強大,士兵勇敢,即使有一百個秦國,對齊國也無可奈何。’大王認為他們的說法很高明,卻沒能考慮到實際的情況。我聽說,齊國和魯國打了三次仗,雖然魯國戰勝了三次,國家卻因此滅亡了,這還是因為齊國強大而魯國弱小啊。現在,秦國與齊國比較,就如同齊國和魯國一樣。秦國和趙國曾四次交戰,都是趙國取勝。可四次戰役之後,趙國的士兵陣亡幾十萬,才僅僅保住了邯鄲。即使趙國有勝利的名聲,國家卻殘破不堪,離滅亡之日不遠了。

  “如今秦、楚兩國互相聯姻,結成兄弟盟國。韓國獻出宜陽,魏國獻出河外,趙國在澠池朝拜秦王,割讓河間來討好秦國。假如大王不跟隨秦國,秦國就會驅使韓國、魏國進攻齊國的南方,讓趙國的軍隊渡過清河,直指博關、臨菑,即墨就不再是大王的地方了。各國開始進攻齊國之時,即使是大王您想要跟隨秦國,也為時已晚了。希望大王仔細考慮一下。”

  齊王說:“齊國偏僻落後,偏安在東海邊上,還沒有聽到過對國家長遠利益的問題做出如此精闢講解啊。”就聽從了張儀的建議。

  :眾叛親離

  大臣們不斷地在秦武王面前詆譭張儀,把諸侯疏遠秦國的事全歸罪於張儀。齊國發現上當之後,又派人來責備張儀。張儀的處境岌岌可危。張儀失去政治靠山,面對目前的形勢,看出秦國已非久留之地,如果不知難而退,遲早要招致殺身之禍。於是,他左思右想,陡生一計。他對秦武王說:“大王,最近一段時間,東方各國均無戰事,友善相處。依臣看來,這對我們秦國是非常不利的。因為,只有東方各國兵戎相見,戰火不斷,我們秦國才可以乘機割得更多的土地。”

  秦武王繼位以來,一心想擴大疆域,以顯示其大作為,只是苦於沒有可行的良策。今見張儀提及,知其有打算,頓時來了興致,忙問:“先生有何高見呢?”

  張儀說:“如今,聽說齊王特別憎恨臣,只要臣在哪個國家,他一定會出動軍隊攻打它。所以,臣希望大王讓臣到魏國去,齊國必然要出動軍隊去攻打魏國。魏國和齊國的軍隊在城下混戰時,大王可以利用這個間隙去攻打韓國,奪取三川,進而兵出函谷關,挺進周都,周天子一定會投降。大王就可以挾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圖戶籍,這就是成就帝王的功業啊。”秦王認為他說的對,就準備了三十輛兵車,送張儀到魏國。

  齊王果然出動軍隊攻打魏國,魏哀王很害怕,覺得因張儀而使魏國無端受害,實在不值得。有意讓張儀離魏歸秦,又覺此話不好開口。正在焦灼萬分、左右為難之際,張儀不請自到,主動拜見魏王說:“大王,您恐怕正在為齊國動兵之事擔憂吧?大王勿慮,不需大王一兵一卒,臣能即刻讓齊國罷兵。”魏王將信將疑,但是見張儀如此胸有成竹,就答應了。張儀派遣他的門客馮喜到楚國,讓他借用楚國使臣的身份到齊國,對齊王說:“大王特別憎恨張儀,但大王若出兵伐魏,正中了張儀的詭計。”使臣就把張儀對秦武王說的話向齊王複述了一遍,又說:“如今,張儀去了魏國,大王如果攻打它,就會使國家疲憊睏乏,也得罪了其他強國,樹敵這麼多,只怕會惹禍上身,最後說不定讓張儀又重新得到秦國的信任。”齊王覺得言之有理,心裡嘆道:“張儀呀,張儀,我又險些中了你的奸計!”於是撤回了攻打魏國的部隊。

  魏王忽聞齊國偃旗息鼓,自行撤兵,當然是不勝驚喜,對張儀越發寵信百倍。甚至還讓他擔任了相國。然而,張儀相魏僅一年,便於周赧王六年***前309年***死於魏國。至此,一代縱橫家張儀的歷史畫上了句號。

  :投靠強秦

  不久,秦昭王派遣謁者***奉君主的命令出使和傳令的官員***王稽出使齊國。范雎聞訊以後,心情只能用百感交集四個字來形容,認為自己的轉機到了。范雎委託鄭安平,喬裝打扮成兵卒,侍候王稽。有一次,王稽問鄭安平說:“你是魏國人,可否知道魏國有哪位賢者願意與我回秦國效力呢?”鄭安平趁機回答說:“在下有一位同鄉,名叫張祿,他一直想要求見您,與您談論天下的大事。但是,他有仇人,不敢在白天來見您。”於是,王稽就讓鄭安平在夜裡把張祿帶來。張祿見到了王稽,兩人談得十分投機。張祿的話還沒有說完,王稽就已經知道他出眾的才能了,並且對他說:“請先生在某日某時在三亭的南邊等我,我一定會帶您到秦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