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三個故事

  《史記》的敘事結構系統不僅僅是一個形式問題,而且包涵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思想觀念。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賢者對話

  騶忌進見威王才三個月就接受了相印。淳于髡見了跟他開玩笑說:“您真會說話呀!進宮才三個月就得到了國君的重用,我有些淺薄的想法,想跟你陳述一下,你意下如何啊?”騶忌說:“您說吧,我會恭敬地接受你的教誨的。”於是淳于髡便說:“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侍奉國君能周到無誤,你的聲名就能興盛;但如果稍有不周或失誤,聲名就要毀滅甚至搭上性命,你一定要小心啊。”騶忌聽後回答說:“您的話我一定會謹記在心的。”淳于髡接著說道:“用豬油塗抹棘木車軸,是為了使它潤滑。然而,如果軸孔是方形的話,車輪就無法轉動了。”騶忌說:“我一定會小心地在國君左右侍奉的。”淳于髡接著說:“拿膠粘用久了的弓幹,是為了把它們粘合在一起,然而膠畢竟不可能把縫隙完全合起來,你該怎麼辦呢?”騶忌回答說:“我要使自己依附於萬民。”淳于髡又說道:“狐皮裘即使破了,也不能用黃狗皮去補呀。”騶忌應答道:“我要小心地挑選君子,不讓小人混雜在其中。”淳于髡最後說:“大車如果不校正,就不能正常載重;琴瑟不把弦調好,就不能使五音和諧。”騶忌說:“我要認真地制定法律並監督奸猾的官吏。”淳于髡說完就離開了。他到門外時對他的僕人說:“騶忌這個人不簡單啊,我對他說了五條隱語,沒想到他回答我就像回聲的響應一樣,這是個難得的人才,不久他一定受封的!”過了一年,威王果然把下邳封給了騶忌,封號是成侯。

  :賢能的季札

  吳王壽夢在位的第二年,楚國逃亡在外的大臣申公巫臣輾轉來到了吳國,他開始教授吳人用兵打仗和駕駛戰車的技術,而他的兒子則被任命為掌管對外交往的官吏。從此,吳國開始以獨立國家的身份與中原各國進行交往,並且開始出兵攻打楚國。

  壽夢在位二十五年以後去世。他有四個兒子,長子叫諸樊,次子叫餘祭,三子叫餘昧,小兒子叫季札。四個兒子之中,季札最為賢能,壽夢很欣賞他,以為他將來可以成就一番事業,便打算傳位給他。但是季札堅持從禮法出發,認為自己不應當即位,便辭讓了父親的美意。壽夢只好把王位傳給了諸樊,讓他代理日常的政務、掌握國家的權力。吳王諸樊元年,因為國喪的期限已到,諸樊便要讓位給季札。季札辭讓說:“曹宣公去世以後,諸侯和曹國人認為即位的國君是殺害太子而奪取君位的,所以他們準備擁立宣公的另一個兒子公子臧即位。公子臧得知此事以後,便逃離了曹國,以此來成全在位的君主。所以君子稱讚公子臧能夠嚴守節操。如今,您是合法的繼承人,沒有誰可以反對您,而我做國君則是不合禮法的;而且做國君並不是我的志願,我雖然沒有什麼才能,但是卻希望效法公子臧,嚴守自己的節操。”但是國人執意要立季札為王,季札沒有辦法,只好捨去了優裕的王室生活,到鄉下種田去了。眾人看到他的態度這麼堅決,也就不再勉強他了。

  十三年以後,吳王諸樊去世,他立下遺言,要傳位給弟弟餘祭,並囑託餘祭要用這種方法依次往下傳,一定要讓季札登上君位,以滿足父王壽夢的心願。他還在國內廣泛地宣傳、讚美季札的節操,希望以此來樹立兄弟依次傳位的規矩,好讓季札的即位順理成章。後來季札被分封在延陵,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延陵季子。

  :世代怨仇

  越王勾踐的祖先據傳說是大禹的後代,夏朝時被分封到會稽,經過了二十多代,傳到了允常。允常就是越王勾踐的父親。允常在位的時候,越國與鄰國吳國的矛盾日益加深,兩個國家經常發生戰爭。

  公元前496年,允常去世,越王勾踐即位。吳王闔閭聽說後,認為這是攻打越國的好機會,便乘機率兵攻打越國。越國因為國君剛剛去世,所以對越國的進攻毫無準備。面對危急的局勢,越王勾踐毫不畏懼,親自統帥大軍前來應戰。戰鬥一開始,勾踐派遣自己訓練的敢死隊向吳軍挑戰。勇士們排成三行,分別按次序衝入吳軍陣地,大呼著面向吳軍自刎身亡。這場面讓吳國的士兵看得目瞪口呆,完全被越國勇士的氣勢震撼。越軍大部隊趁機突然出襲,吳軍猝不及防,再加上軍心動搖,很快就潰退逃跑了。這次戰役越國不僅打敗了吳國,而且還射傷了吳王闔閭。這次戰役使吳王闔閭始終不能忘懷,在彌留之際,他還帶著遺恨告誡兒子夫差說:“越王勾踐是個非同小可的人物,你可千萬不要忽視他,你要發奮圖強,為我報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