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的三個故事概括

  《史記》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史記》是我國曆史名著,文化瑰寶。史記作者是我國古代文學家司馬遷。那你知道史記中的故事概括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出師不利

  秦惠王要攻打蜀國,又擔心道路艱險,恐怕自己的軍隊還沒到達就損失慘重。恰在這時韓國又來侵犯秦國。秦惠王想先攻打韓國,再攻打蜀國,卻又怕會錯過最佳攻蜀的時機而後悔;要先攻打蜀國,又怕韓國趁機偷襲,正在猶豫不決。司馬錯和張儀在惠王面前爭論不休。張儀主張先攻打韓國,他說:“我們聯絡魏楚兩國,然後進軍三川,佔據要道險關,和楚魏聯軍一起攻打韓國。然後秦軍藉機攻打周王的罪過,再回師攻佔楚、魏的土地。周王一定會獻出傳國九鼎。秦國佔有九鼎,挾制天子向天下發號施令,天下誰敢不從。蜀國只是一個偏僻之國,攻打它會使我們的士兵疲憊、百姓勞苦,即使勝利了,也不能夠揚名天下,奪取了他們的土地也得不到實際的好處。臣聽說追求名位的人要到朝廷去,追求利益的人要到市場去。如今,三川、周室,如同朝廷和市場,大王卻不到那裡去爭奪,反而到戎狄活動的落後地區去爭奪,這就離帝王的功業太遠了。”

  :勸魏事秦

  第二年,秦國想要再次攻打魏國。就先打敗了韓國的部隊,殺死了八萬官兵,諸侯們驚恐不安。張儀再次遊說魏王說:“魏國的土地縱橫不到一千里,士兵不過三十萬。四周地勢平坦,暢通四方,也沒有名山大川阻隔。魏國南為楚國,西為韓國,北為趙國,東為齊國。魏國地處中央,不敢得罪任何諸侯,否則便會引來他們的攻打,而光是駐守邊境的士兵就不下十萬人。

  “那些主張合縱的人,妄想天下聯合為一體,相約為兄弟手足。然而,即使是親兄弟,還有爭奪錢財的時候呢,大王如果還打算依靠蘇秦虛偽欺詐、反覆無常的策略而結成的聯盟,那必將遭到失敗。假如大王不跟隨秦國,秦國出兵截斷趙魏通道,那麼趙軍就不能南下支援魏國,而魏國北上合縱聯盟的道路就斷絕了。韓國害怕秦國,秦、韓合為一體,進而攻打魏國,那麼魏國的滅亡就為時不遠了。

  “所以大王不如跟隨秦國。如果您這麼做了,那麼楚國、韓國一定懾於秦國的強大,而對大王的國家不敢輕舉妄動;沒有楚國、韓國的外患,那麼大王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況且,秦國最想要削弱的國家,莫過於楚國,而能夠削弱楚國的莫過於魏國。楚國雖然有富足強大的名聲在外,但實際是有名無實,士兵孱弱不堪一擊。假如魏國發動所有的軍隊去攻打楚國,一定會取勝。大王如果不聽從我的建議,秦國必會出動精兵東進,那時即使您想要投降秦國,恐怕也來不及了。

  :張儀使楚

  此後,張儀兩次出使楚國,將楚懷王戲耍。他一來到楚國,就用重財厚禮收買靳尚,使其對自己感恩不盡。靳尚受人之物,自然樂意效勞,於是極盡溢美之詞地向楚懷王誇獎張儀,於是楚懷王就將張儀赦免了。後來張儀聽說蘇秦死了,於是再次遊說楚懷王說:“秦國四境險要,易守難攻。軍隊實力強大,法令嚴明,士兵們都不害怕艱苦危難,敢於為國犧牲。國君賢明威嚴,將帥智謀勇武,即使沒有出動軍隊,聲威也席捲天下。那些合縱的國家與秦國相比,無異於驅趕著羊群進攻猛虎。如今,大王不親附老虎而去親附綿羊,真是大錯特錯了。

  “當今,天下的強國非秦楚莫屬,兩虎相爭,必有一傷。那些主張合縱的人,聚集了一群弱小的國家去攻打最強大的國家,不權衡對手的力量而輕易地發動戰爭,國家窮困而又頻繁地打仗,這是國家危亡的先兆啊。那些主張合縱的人,粉飾言辭,空發議論,說好不說壞,等到禍患來臨時,就來不及應付了。

  “遊說天下各國合縱抗秦的人就是蘇秦。他被封為武安君,出任燕國的國相,暗中與燕王策劃攻打齊國。他假裝獲罪於燕王,逃到齊國,齊王收留了他。兩年後,齊王發覺上當,把蘇秦五馬分屍。靠一個奸詐虛偽的蘇秦,想要讓諸侯們結為一體,這是不可能成功的。

  “秦國要想進攻楚國,三個月就能滅亡楚國,而諸侯的援軍,半年以上才能到達。秦楚之間應該結為盟友,永不相爭,這才是大王應該選擇的正確的策略。

  楚王聽得心動,不顧上次被張儀欺騙的教訓,又採納了張儀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