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的幾個故事

  《史記》是歷史的“實錄”具有非常高的文學價值。那你知道史記中的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齊國的災難

  公元前284年,燕、秦、楚和三晉合謀,各自派出精兵來進攻齊國,並在濟水以西打敗了齊軍。燕將樂毅攻入齊都臨淄,掠取了齊國的珍寶禮器。齊湣王出逃到莒。楚國派淖齒領兵救援齊國,想讓他輔佐齊湣王,沒想到淖齒竟把湣王殺掉,並與燕國一起瓜分了侵佔齊國的土地和掠奪的寶器。

  湣王遇害之後,他的兒子法章更名改姓,逃到莒國太史敫的家中當傭人。太史敫的女兒看到法章的相貌不凡,認為他不是平常之人,因此對他另眼相待,時常偷著送他一些衣食,長此以往,雙方產生了感情,兩人於是就開始私通。等到淖齒離開莒城之後,莒城的人和齊國大臣才四處尋找湣王的兒子,想要立他為齊王。法章先是害怕他們要殺害自己,剛開始躲藏起來不肯相認,過了很久,發現大家確實是想立自己為王,才敢自己聲稱自己是湣王的兒子。在眾人的擁戴下,法章最終繼承了王位,這就是襄王。

  襄王即位後,立太史氏的女兒為王后,稱為君王后,生了兒子名建。太史敫卻說:“女兒不經媒人而私自嫁人,不能算我的後代,她玷汙了我們的家風啊。”他從此終身不與自己的女兒見面。君王后十分賢惠孝順,並不因為父親不見她就失掉做子女的禮節。

  襄王在莒住了五年,齊將田單依靠即墨軍民打敗了燕軍,到莒去迎接襄王,把他接回了臨淄。齊國原有的土地也全部重新歸屬了齊國。

  :賢者的預見

  季札離開魯國以後,又出使到了齊國。當時晏嬰是齊國的輔政大臣,季札知道齊國的國君昏庸無能,就勸告晏嬰說:“您趕快交出自己的封地和權力吧,只有這樣,您才能避免危難。齊國的政權將會改變主人,在國家穩定之前,危難會像海里的波浪一樣,是不會終止的。”晏嬰聽從了季札的規勸,就通過陳桓子把封地和權力交了出來。正是因為沒有了權力,所以在欒施、高強兩個勢力集團的相互攻擊中,他才得以保全了性命。

  季札離開齊國,隨後出使到鄭國。他去拜見了鄭國的貴族子產。兩人都是有賢能的人,性格相投,所以一相見,就感覺好比老友重逢一樣的激動親切,有相見恨晚之感。季札告訴子產說:“鄭國的執政者荒淫、奢侈,國家將要面臨災難,政權必然會歸屬於您。一旦您掌握了政權,應當謹慎地用禮制來治理國家。不然的話,鄭國就會有滅亡的危險。”後來季札的預言果然變成了現實,而子產也依照季札的勸告去做,鄭國在他的治理之下開始變得強大。

  然後,季札又準備去晉國。在路上經過衛國的時候,在宿這個地方歇腳。晚上,他聽到附近有演奏音樂的鐘聲,聽出來是衛國的孫文子在奏樂,於是不解地說道:“真奇怪啊!我聽說背叛君上的人如果不修養德行,那麼必然會招致殺身之禍。孫文子曾經進攻他的君王衛獻公,並把他趕到了齊國。但孫文子本人竟然還留在衛國,他害怕還來不及呢,怎麼還有心思去敲鐘奏樂啊!孫文子住在這裡,就好比燕子在幕布上築巢一樣的危險。君王的屍體還沒有埋葬,怎麼可以去敲鐘奏樂呢?”孫文子聽說了季札的話,羞愧難當,以後再沒有聽樂、享樂。

  :伯嚭誤國

  吳王夫差即位的第一年,任命伯嚭為太宰。他親自訓練軍隊,念念不忘向越國報仇雪恨。第二年,夫差就調動全國所有的精兵去進攻越國。最終吳軍在夫椒這個地方打敗了越軍,報了姑蘇之仇。

  越王勾踐帶著五千殘兵退守到會稽山,並且派出大夫文種出使吳國,通過賄賂伯嚭而向吳王求和,表達了越國願意委國於吳國,越王願意成為吳王奴僕的想法。夫差準備答應越國的請求,可是伍子胥卻認為這樣做對吳國不利,便向夫差進諫說:“大王,以前有過氏部落先後征服了斟灌、斟尋氏部落,最終殺掉了夏朝的君王相。相的妃子後緡氏懷有身孕,逃到了有仍國,生下了少康。少康成年以後,擔任了有仍氏的牧正官。有過氏聽說以後,怕少康將來為相報仇,便打算殺掉他,於是少康便投奔了有虞氏部落。有虞氏的首領思念夏朝的恩德,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少康,並且分給他方圓十里的土地和五百個侍從。後來,少康逐漸召集夏朝的遺民,整頓官制,慢慢地強大起來。最後,少康消滅了有過氏,恢復了先王的江山。現在我國遠不如有過氏強大,而勾踐的勢力卻比少康要強大得多。如果我們不趁機消滅他,反而寬容他,這是不明智的。況且,勾踐這個人能夠忍辱負重,如果現在不消滅他,將來您一定會後悔的。”夫差感到左右為難,猶豫不決,但是他最終還是聽信了伯嚭的話,答應了與越國講和。吳國與越國簽訂了盟約以後,便撤兵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