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的淺顯故事

  《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忍辱偷生

  范雎是魏國人,字叔。他早年曾經遊歷各個諸侯國,增長了見識。回國以後,他想要侍奉魏王,但是因為家裡貧窮,連基本的生活都沒法保障,更別提賄賂達官貴人來提供機會,接觸魏王了。因此,他選擇了先去侍奉魏國的中大夫須賈,以他為臺階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

  不久,須賈奉魏昭王的命令出使齊國,范雎隨行護駕。他們在齊國停留了好幾個月,遲遲沒有完成任務,難以回國覆命,須賈十分煩躁。其間,齊襄王得知了范雎很有才能,尤其善辯,因此十分欣賞他。於是,便派人賞賜給范雎十斤黃金,還有很多的飲食器物。本來是一件平常之事,須賈卻小題大做,捕風捉影,認定范雎裡通外國,出賣了魏國利益。須賈虛情假意地讓范雎收下了美酒等禮物,把黃金退了回去。

  回國以後,須賈心想,你范雎只是我的賓客,竟得到齊王的如此禮遇,我這個正牌的使者卻被丟在了一邊,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怨恨范雎,便將此事報告給了魏國的宰相——公子魏齊,並暗示范雎私通齊國,幹些不可告人的勾當。魏齊聽說以後,十分生氣,也不仔細考慮清楚,便命令他的家臣鞭打范雎,要致范雎於死地。范雎被打斷了肋骨、打落了牙齒。范雎平時就胸懷大志,認為自己不能就這樣冤死。於是,他假裝死去,魏齊見狀,認為范雎已經斷氣,便讓人用席子把他捲起來,拋棄在廁所裡。當時在魏齊府上喝醉酒的賓客,輪流把小便撒在范雎的身上,殺雞給猴看,故意侮辱他,來警告後人。范雎清醒以後,從席子裡對看守他的人說:“如果您救了我,日後,我一定重重地答謝您。”看守動了惻隱之心,就向魏齊請求,說要將廁所裡的死人丟出去。魏齊當時喝醉了酒,便答應了。最終,范雎逃脫了出來。後來,魏齊後悔了,派人去尋找范雎的屍體,但是沒有找到。從此,仇恨在范雎的心裡留下了種子,而醉醺醺的魏齊也不會想得到自己已然是在等死了!

  原來,魏國人鄭安平遇見了范雎,得知了他的不幸遭遇,很同情他,便把他藏匿起來,范雎也改名換姓,叫做張祿。

  :嫌隙的產生

  秦昭王四十八年,秦國採用范雎的計策,向趙國使用了反間計。趙王中計,用趙括代替廉頗擔任軍隊統帥。結果,秦軍在長平***今陝西省境內***大敗趙軍,並且進兵包圍了邯鄲。不久,范雎與武安君白起之間產生了矛盾,他向秦王進讒言,結果,秦王殺死了白起。接著,范雎向秦王舉薦鄭安平,讓他率軍去進攻趙國,秦王應允。不料,鄭安平反而被趙軍包圍,危急之下,他帶著兩萬秦軍投降了趙軍。范雎聞訊,坐在草墊上向秦王請罪。因為依照秦國的法律,薦舉人由於被薦舉人的犯罪,要根據被薦舉人罪行情節的輕重而被定罪,所以,范雎按照法律應該被誅滅三族。但是,秦王十分寵愛范雎,視他為父親,害怕這件事傷了他的心,便下令全國說:“誰敢談論鄭安平事件,就按照鄭安平的罪行給誰定罪。”秦王對宰相的賞賜,反而一天比一天豐厚,安撫他不要傷心害怕。但是,禍不單行,兩年以後,擔任河東太守的王稽因為勾結外國,而依法被處死。所以,眼看對自己有大恩的兩個人全都辜負了自己的信任,范雎總是耿耿於懷,一天比一天憂鬱。

  :另立旗幟

  到達邯鄲以後,張耳、陳餘聽說周章的軍隊進入關中以後,到了戲水便被打敗退了回來;同時又得知替陳王攻城掠地的各路將領,大多因為受到讒言的誹謗遭到陳王的誅殺,內心便產生了恐懼。另外,二人怨恨當初陳王沒有采納他們的計策,又不用他們做,而只是任命為校尉。他們認為陳勝的大業不會長久,便勸說武臣道:“陳王從大澤鄉起義,到了陳縣就稱王,可見,他不一定會確立六國諸侯的後代。現在率領三千兵馬攻佔了趙地的幾十個城邑,單獨駐守在黃河以北,如果不稱王,恐怕無法守住這些地方。再者,陳王容易聽信讒言,回去覆命,恐怕會有不測,這都是有前車之鑑的。所以,不如擁立自己的兄弟為王,要麼就擁立趙王的後代,號令燕趙大地,這才是長久之計。希望不要失去時機,此事刻不容緩。”武臣聽從了他們的意見,自立為趙王。他任命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陳餘為大,並且派人通報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