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鄉村民俗旅遊資源開發的旅遊管理論文

  民俗旅遊資源開發是指標對已經發現的且具有相當旅遊綜合價值的民俗旅遊資源進行發掘、整理、設計和創造的過程。或者說,民俗旅遊資源開發,就是以某一地區的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為原材料,經過旅遊專家和相關學者共同參與加工改造,使其成為具有旅遊多種功能並可產生旅遊綜合效益的旅遊景區或景點的過程。民俗旅遊資源開發是一種技術性很強的現代旅遊經濟文化產業活動。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旅遊管理相關論文:漳州鄉村民俗旅遊資源開發。文章僅供參考閱讀,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漳州鄉村民俗旅遊資源開發全文如下:
 

  引言

  鄉村民俗旅遊[1]作為旅遊行業的新興專案,其發展空間是巨大的。而鄉村民俗旅遊極具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即鄉村民俗旅遊資源,對其開發則是鄉村民俗旅遊開發最主要的內容,其開發成功與否,也是鄉村民俗旅遊成功開展的關鍵所在。漳州鄉村民俗旅遊資源豐富,為開展鄉村民俗旅遊奠定殷實的基礎。但迄今為止,漳州鄉村民俗旅遊開發只是停留在初級階段,對鄉村民俗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相當有限,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本文將對漳州鄉村民俗旅遊資源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並據此提出相應的策略和建議。

  一、漳州鄉村民俗旅遊資源開發現狀

  一鄉村民俗主題形象初步提升

  在政府引領、市場驅動下,漳州旅遊業的發展不斷深入,地方各部門根據地區特色不斷推出具備主題形象的鄉村民俗旅遊專案,如華安土樓民俗博物館、高山族民俗風情園、閩南民俗博物館,又如漳浦國家4A景區天福茶博物院、南靖土樓民俗博物館、漳州片仔癀博物館等等,無不體現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深厚的地方色彩。還有龍海的民間農民繪畫,以本地鄉村勞動生活為背景,展示各個歷史時期的生活樂趣和鄉村風貌,映射出中國傳統民間繪畫審美習慣及技法,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至今已有20多幅作品獲得國內各種級別獎項,甚至展出海外。

  二地方主題文化活動內容頗為豐富

  此外還有漳州各地市端午節的賽龍舟活動以及元宵節燈會的猜燈謎活動。節慶期間,遊客還可以親身感受鄉村濃厚風俗,體驗鄉村特色民居,品嚐鄉村風味小吃,欣賞鄉村文藝會演和別具風格的工藝品,如薌劇、潮劇、木版年畫、大鼓涼傘、八寶印泥、輦轎、舞獅、舞龍、現代剪紙、布袋木偶戲等。這讓廣大遊客充分感受漳州鄉村民俗文化。

  三鄉村民俗文化活動繽紛多彩,團隊初顯規模

  官方資料顯示,漳州各種民俗文化團隊超過900支,從業人員30 000多人。如錦歌社、木偶劇團、潮劇團、高蹺隊、舞龍隊、大鼓涼傘隊、舞獅隊、秧歌隊薌劇團等見表2。其中雲霄、平和、詔安、東山縣的潮劇團曾多次到東南亞各國演出,龍海的薌劇團、南靖的木偶劇團以及東的山南音隊也曾入臺表演。鄉村民俗活動精彩紛呈,武技型的民俗活動、有勞作型的競技民俗活動、說唱型的地方戲劇、遊樂型的民俗活動、娛神型的廟會表演等。這些具有閩南鄉土氣息的活動不僅豐富了廣大農村百姓文娛活動內容,也深深吸引著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遊客。

  二、漳州鄉村民俗旅遊資源開發中尚存的問題

  一鄉村民俗旅遊資源開發不夠

  漳州各地市鄉村民俗旅遊資源豐富,市場潛力極大。目前,開發的鄉村民俗旅遊資源少而零散、文化和空間含量不足、缺乏區域特色,無吸引力。以漳州鄉村民俗旅遊路線為例,主要集中在薌城郊區、南靖、漳浦、雲霄、東山等鄉村地區;再如,鄉村民俗旅遊相關要素中的專門旅遊購物點只有天福集團的茶博物院和石雕園相對匱乏;另外,鄉村民間工藝品,大部分是家庭式作坊式的分散經營,沒有做大做強成不了規模,遊客常常找不到商家。另外,空間上,即沒有發揮區域性鄉村民俗旅遊優勢,缺少區域間的合作,特別是閩臺合作、閩西合作、閩粵贛合作等,導致民間傳統工藝在漳州旅遊業的發展中鮮為人知,經濟效益極差。

  二現存的鄉村民俗旅遊活動互動性不夠

  鄉村民俗旅遊資源是一種自然形成和歷史傳承的文化,它伴隨著人們生活的需要而展示出原生態的風格,具備表演、娛樂、互動的特性。但漳州已開發的鄉村民俗旅遊活動中,遊客參與性旅遊產品匱乏,大部分只是程式化、形式化的表演專案,缺乏互動性,觀者自觀、演者自演,遠“距離”而“失真”,無吸引力。實際上,互動是一種渴望,也可以是當代旅遊需求應當具備的鮮明特徵。遊客在旅遊過程中,更希望親身體驗鄉村民俗娛樂性,甚至參與其中,從而獲得鄉土、真實、愉快、輕鬆的心理感受。

  三鄉村民俗文化內涵挖掘不夠

  鄉村民俗文化是原生態的文化,是伴隨著人們日常生活之中而形成的,它是鄉村民俗旅遊的精髓和靈魂。而漳州鄉村民俗旅遊產品的開發,卻忽略了文化內涵的挖掘,形式化、商品化味道濃重。遊客往往只是出於好奇心,看看熱鬧,對於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更是一無所知。

  四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

  漳州鄉村民俗文化的人才結構不平衡,其傳承主力大部分來源於廣大鄉村,他們大部分沒有經過系統、規範的學習和培訓,對民俗傳統和民間工藝採用師傅傳承、樣子模仿、自我創新等方式,缺乏對鄉村民俗歷史文化的瞭解,無法準確把握鄉村民俗文化內涵,甚至是曲解、歪曲其含義。如此不僅影響漳州鄉村民俗文化形象,還影響州鄉村民俗文化的經濟效益,更甚者,加快民俗傳統和民間工藝失傳步伐。令人擔憂的是,在民間藝人逐漸減少、流失,甚至斷層現狀下,仍沒有政府的有力引導、搶救,也沒有社會的傳統鄉村民俗文化相關培訓資源。

  三、漳州鄉村民俗旅遊資源開發策略

  一選擇適合漳州特色的鄉村民俗文化開發模式

  1.天然民俗村開發。本原式[2]主要有天然民俗村寨和原生俗開發,根據漳州市目前的資源特色、客源市場、經濟狀況,遊客對漳州鄉村民俗旅遊的興趣主要涉及當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現實,因此,漳州應以原生俗開發為主,並適當採用天然民俗村的開發模式。漳州的天然民俗文化村可以直接利用當地民俗旅遊資源相對集中,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完備的民俗村落,在不破壞保留原有的自然風貌等鄉村民俗事物的前提下,統一規劃,立體地展示鄉村民俗的自然樸實,滿足遊客對鄉村民俗文化體驗和欣賞。   2.開設鄉村民俗博物館。鄉村民俗博物館[3]是一種新型的資源凝聚式的鄉村民俗旅遊資源開發模式,展示了人們生產、交通、起居、生活、飲食、信仰、服飾等鄉村民俗事象、文物,起到傳播、保護及教育鄉村民俗文化遺產的功能。

  首先,對現有的鄉村民俗博物館進行整合,根據當前鄉村民俗旅遊市場特點,因地制宜,跟進充實內容,完善設施,促進民俗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

  其次,在鄉村民俗資源匯聚地,增設主題特色的鄉村民俗博物館,如可在竹馬戲、燈謎、歌仔戲、威風鑼鼓、布袋戲、大鼓涼傘等民俗資源較為集中的地區,增設一座漳臺民俗博物館,推動漳州市的旅遊發展,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還可規劃建設高山族博物館,通過圖片、實物和文字等手段和方式,集中展示高山族同胞的民俗文化、生活和生產的過程以及兩岸高山族同胞的交流現狀。

  3.節會式[4]民俗文化開發。節會,凝聚著一個民族或地區的民間信仰、文化娛樂、民族心理、衣食住行等特有的民風習俗,因此,節會可以使遊客對鄉村民俗文化有更加立體、直接的感受和體驗。特別是對於漳州這個鄉村節會活動,應根據旅遊市場變化情況,提高鄉村節會活動藝術性、互動性、娛樂性以及遊客的參與度,做好鄉村節會旅遊專案的建設。

  漳州節會式民俗文化開發,首先,應該在政府指導下,鼓勵社會參與,激發市場運作,這是根本。其次,完善節會活動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周密做好後勤保障工作,探索鄉村節會旅遊專案與其他旅遊線路、旅遊景點的繫結,從時間、地點、景觀型別等方面進行合理協調、搭配、互補,開發漳州鄉村節會民俗文化的特色旅遊專案。

  二鄉村民俗旅遊精品開發

  漳州的“山海民俗風情、臺胞祖地尋根、花果生態休閒”,其優勢在福建省鄉村旅遊資源中的首屈一指,在國內有很大的優勢。因此,可根據“山海、祖地、花果”的文化特色優勢,確定“對內面向福、廈、泉、潮、汕、珠江和長江三角洲,鞏固港、澳、臺;對外面向東南亞,輻射韓國、歐美及日本”的市場定位,精心設計漳州市鄉村民俗旅遊產品,規劃形成四大旅遊開發格局,即:

  1.海峽旅遊。充分發揮漳州對臺旅遊優勢,以“臺胞祖地、傳統藝術、香櫞祖廟、名人故里等”為軸心線,精心開發涉臺節慶文化旅遊專案,如三平祖師文化節、“開漳聖王”文化節、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天福國際茶壺茶文化節、關帝文化節、高山族風情藝術節、保生大帝文化節等,打造具有漳臺特色的民俗遊線,如宗教民俗遊、尋根謁祖民俗遊等,並探索開發海峽兩岸雙向旅遊線路,促進漳臺旅遊合作。

  2.土樓旅遊。充分依託華安、南靖土樓世界文化遺產品牌及其附近歷史文化民俗村,結合當地自然景區,開展土樓生態觀光、土樓度假旅遊、土樓民俗旅遊,併為旅遊者提供各種參與性活動。

  3.花果生態旅遊。充分發揮漳州“花果之鄉”形象優勢,依託漳州東南花都――花博園、天福茶博物院――石雕園、龍海九湖至漳浦長橋的百花村、龍海龍佳生態溫泉山莊等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和“花卉長廊”以及各縣市、區的特色鄉村花果園,發展花果生態旅遊。

  4.海濱旅遊。充分利用漳州沿海鄉村地帶優良的海岸資源,整合沿海漁村民俗文化、關帝文化、媽祖文化、帆船帆板文化等海濱旅遊資源,深入挖掘鄉村民俗文化內涵,開發溫泉休閒養生遊、海濱風情遊、海濱休閒度假遊等。

  三加強區域合作,開拓客源市場

  首先,應加強旅遊區域合作。以國務院支援加快海西建設《意見》和《關於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旅遊產業發展的意見》為契機,充分發揮漳州對臺旅遊的區位優勢以及漳臺的“五緣”優勢[5],加快推進漳臺旅遊交流與合作,推出對臺灣遊客具有很強歸屬感與認同感的“臺胞祖地”“名人故里”“香櫞祖廟”“傳統藝術”等鄉村民俗旅遊產品。同時,要積極搭建閩、粵、贛省際合作平臺和閩西、南區域合作平臺,加強與汕頭、廈門兩個特區的交流、對接與合作。形成閩南臨海重要旅遊區,建立良好的區域旅遊合作網路。

  其次,發揮合作平臺優勢,藉助媒介作用,圍繞地方特色,多形式開展旅遊宣傳促銷[6]。一是充分利用各種網路和媒體搭建宣傳平臺,擴大漳州鄉村民俗旅遊宣傳的覆蓋面。二是加強旅遊宣傳品的製作,籌劃品味較高的系列叢書、音像制、品畫冊。三是善於利用各種重大節會活動,大力推介漳州鄉村民俗文化。

  四加強教育,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鄉村民俗旅遊服務質量和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從業人員的水平,為此,加強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壯大鄉村民俗旅遊行業的工作隊伍迫在眉睫。

  其一,制定鄉村民俗旅遊服務人才培養計劃。針對漳州旅遊職工隊伍年紀輕、發展快、文化水平偏低等現狀,因地制宜,編制鄉村民俗旅遊服務人才培養計劃,完善旅遊教育結構,提升旅遊專業人才的檔次、加大專項教育資金投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大膽引進旅遊專業人才等措施,逐步形成長、中、短期相結合的旅遊培訓網路。

  其二,通過引導、整合等方式,挖掘傑出的鄉村民間藝人,建立民間藝人人才庫,並開展宣傳教育,提升人才素質,促進各門藝術傳承,保證各門技藝繼續發揚光大,促使民間藝術進教材、進課堂、進培訓,培養各種鄉村民俗專業人才。

  四、小結

  鄉村民俗風情是我國一項獨特的、極具挖掘潛力的旅遊資源。通過對漳州鄉村民俗旅遊資源的生成環境、市場需求、資源型別等進行分析研究,探討漳州鄉村民俗旅遊資源開發模式的選擇和精品開發,從區域文化特色出發,設計專項鄉村民俗旅遊產品,形成大旅遊開發格局,優先發展幾大主題旅遊產品,提出如何增強營銷力度,加強人力資源開發,為漳州鄉村民俗旅遊資源開發和實踐提供依據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