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旅遊管理論文

  隨著我國旅遊業的迅猛發展,對旅遊人才也提出了愈來愈高的要求,旅遊人才發展需要靠教育供給,教育功能和效果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旅遊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效果評價研究

  校方在為市場輸送人才時往往存在著與市場實際要求的時間差,也就是從學校理論圍牆中走出的學生還囿於概念上對實際職業的理念,這種誤差只能通過在實踐工作中增加時間成本來彌補。這就給企業帶來了人才在培養的成本與壓力,校方因為企業人才選擇上偏向於具有經驗的人才,因此也面臨著應屆畢業生就業壓力的現實情況。校企合作打通學生能力與企業需求人才期望值間的隔閡,將人才提前輸送到企業中培養,在理論與實踐的組合套餐中增強人才的能力。校企合作是解決了人才輸入的困境,但是其實施效果卻值得進行在驗證,在硬體結構上擁有校企合作平臺機制,在軟體上有實施效果評價模型約束可以保證校企合作能夠真正的落實到實處。

  一、校企互動型旅遊管理人才培養模式

  旅遊管理專業涉及到多個行業,在旅遊領域,旅遊景點以及餐飲酒店住宿共塑與同一個閉合環境中。校企合作並不侷限於某一個行業或者特定的地區,在和不同的企業進行聯合培養人才時所採取的合作方案以及形式都不是同一的,正是多樣化的培養模式才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局面,增強企業的活力。

  ***一***訂單式培養模式

  訂單式培養模式將學生作為學校以及旅遊企業培養的目標,通過市場變化情況來安排學生名額。學校向企業輸送優秀的學生名單,通過在師資力量上以及技術裝置上共享,改善教育教學條件,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訂單式培養模式合理的安排學生的數量,避免了就業市場飽和所帶來的人才溢位反應。通過校企合作的平臺,學生利用學校和企業中的資源,三方實現了利益共享。

  ***二***以企業為主的辦學模式

  以企業為主的辦學模式突破了校方與企業間人才輸送的瓶頸,具有強大實力的企業通過加大資金以及人力資本的投入進行旅遊院系的建立。這種型別的院系建立一般都具有國家政策層面的支援,同時,旅遊企業也要具備一定的條件,無論在可見的資本上還是無形的信譽上,能夠從巨集觀上規劃院系發展,並根據自己對行業發展的瞭解靈活的調整人才培養策略。

  ***三***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

  工學結合將學生學習與工作結合在一起,學生通過在學校中學習理論知識,在企業中工作學習實踐知識,沒有一定的時間束縛性,同時學生能夠在共建平臺中找到利益保障,不會出現不安全的因素。學生在這種模式中不斷的將自己的角色進行轉換,從學生向工作勞動角色轉變,在角色分工中逐漸的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成為學生進行職前教育中的關鍵一步。工學結合模式學生從企業中獲取相對多的實踐知識為理論的洽和提供依據,同時出現的矛盾與衝突之處可以借用學校專業知識教師進行解決,這就為研究理論的教師提供了現實性指導。另一方面,學生將理論知識引入企業中,為企業員工提供了了解工作執行機理的視窗。

  二、校企互動型旅遊管理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問題

  校企互動型旅遊管理人才的培養模式涉及到多個行為主體,高校、學生以及企業三方,儘管在利益上擁有共同的耦合之處,但是在實踐中還是會出現一些問題。從程式上進行對這些問題的理解是可以簡化複雜現象的思路。

  ***一***校企互動三方對人才培養模式重要性認識不夠

  就高校而言,就業指導是其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高校同時兼任著研究的任務,高校要以綜合性素質人才培養為重點,而忽略與企業的對接,這樣就將企業中出現的困境置之不顧。學生片面的在學校中學習理論知識完成教學培養的任務,與實踐知識完全脫節。企業在選擇公司員工時往往重視一些具備相關經驗的人,而學生往往社會知識較少,進行校企合作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在某些情況下,企業投入和產出比不能持平,這就打消了企業進行合作的意願。學生身處校園中對自己的未來定位不明確,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不會從事具有服務性質的旅遊業,即使學習旅遊管理專業,但是沒有相當大的吸引力來驅使學生精細企業中的實踐。

  ***二***實踐教學師資力量緊缺

  高校在教學上注重理論知識的講授,忽略在實踐領域師資力量的培養,理論與實踐的聯結需要學生自己在生活中進行探索。即使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平臺,學生也是在企業實習中自己去了解企業發展的概況以及執行的理路。沒有理論上指導的實踐必然要走很多彎路甚至付出巨大的成本。

  ***三***教學課程設計不合理

  在高校教學安排中,學習理論課程佔據著大半的學習時間。高校不瞭解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情勢,高校在專業發展中也依靠學術發展情況來評定學科的競爭力,在就業方面依靠虛假數字來膨脹就業市場,事實而言,教學是依定學術來發展而不是定位在市場的變化上。學生本應該具有的實習時間但是卻嚴重的縮水。尤其是在一些經濟不發達的地區以及一些沒有完善實習基地的地區,這些外部性的條件限制了學校課程設計的進一步拓展。

  三、校企互動旅遊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效果評

  價體系原則校企互動型旅遊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是應市場發展的需要而進行的,戰略提出並不等於戰略完美的得到實踐,要保證戰略的預期效果能夠滿足各方利益需要在培養模式外開發相應的評價體系,促進旅遊管理人才培養模式不斷的得到優化。在對其實施效果進行評價時需要遵循一些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對校企互動型旅遊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效果進行評價需要採取科學合理的態度,特別是對一些具有衡量效果的關鍵性因素進行量化分析時一定要能夠保證其分析的科學性。包括一些指標的選擇,所佔比例的權衡,以及從旅遊管理課程發展的脈絡和旅遊市場發展的規律中總結出校企合作的特徵。在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中得出校企合作的實際模型,特別在模型的構建中要有科學的邏輯性存在。

  ***二***系統性原則

  對校企互動型旅遊管理人才培養實施效果的評價需要從整體上來分析,既要求能從系統中巨集觀把握髮展趨勢,又要求能夠對系統各要素間的聯絡有一定的瞭解,特別是在設計評價體系時要能夠考慮各種因素但不至於顯的累贅。校企互動必然要考慮到學校以及企業內外部環境因素,結構上要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對指標選擇要恰當合適。

  ***三***應用性原則

  校企互動型人才培養模式最終目的是為市場需求培養複合型人才,因此其實施效果評價模型也要圍繞這個目的進行構建。從旅遊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上,培養目的以及培養質量等等各種因素進行考慮,抓住校企互動性旅遊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宗旨,從實用性的角度來定位其戰略的實施效果。

  四、結語

  校企互動型旅遊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效果評價模式構建要從現實情況出發,瞭解校企互動型人才培養的模式以及現實操作中存在的問題。從系統的角度來科學的制定評價體系,特別是評價指標的選擇上要將指標的權重和實際生活中的權衡相照應,在定量分析中要細緻的蒐集資料並進行處理,防止資料誤差出現造成評價體系的失衡,同時作為對戰略實施的評價體系,在操作上需要與校方以及企業不相關的第三方涉入進行評價,這樣才能確保評價的公正性與合理性。

  範文二:旅遊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分析

  中高職銜接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新形勢下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所進行的一種創新,與傳統的“中職+高職”或“普通高中+高職”的人才培養模式相比,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採用一體化設計,拓寬了技能型人才的上升渠道,合理構建了技能型人才的終身學習體系。

  本著該原則,基於中高職銜接的旅遊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思路如下:

  一、科學定位,明確培養目標

  本方案立足黑龍江省,人才培養目標充分適應黑龍江省旅遊業發展的需要。黑龍江省在未來五年將繼續大力發展旅遊業,加快實現由旅遊資源大省向旅遊經濟大省的跨越。我省旅遊業的飛速發展,必然需要大量的高階技能型人才,本方案結合我省旅遊資人才需求現狀,定位於培養基礎紮實、適用面寬、實踐和創新能力強、以社會和市場需求為導向,面向基層,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綜合素質高的技能型人才。

  二、立足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優化課程體系設定

  中高職課程體系設定首先要立足於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即中高職階段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認知水平,明確各階段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課程設定依據“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突出實踐技能培養、注重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優化,兼顧教育部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學計劃制定的規範性和統一性,在專業課程的安排上保持中高職階段課程的連續性,中職階段注重基礎性教育,根據本專業的特點開設語文、中國歷史常識、音樂等公共課,以及旅遊概論、管理學、服務禮儀等專業基礎課,此外,為了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教育,開設職業素養課程,讓學生對自己學習的專業和未來所從事的行業和崗位有所瞭解,幫助其形成良好的職業觀念和職業態度。

  三、以“崗位能力”要求確定課程體系及內容

  要培養以社會和市場需求為導向,面向基層,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綜合素質高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須將人才培養與旅遊企業人才市場需求相接軌。因此,只有通過到旅遊企業進行調研,瞭解企業和行業的需求才能確定學生未來從事的崗位及所需要的具體能力,從而在課程體系設定上,以崗位能力要求為核心,結合行業特點,形成知識、技能、應用一體的職業課程體系;首先堅持以旅遊管理職業崗位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來設定課程,加強課程設定的職業功能性;其次,充分考慮中高職學生的特點,在中職階段注重學生技能的訓練,而在高職階段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運用。

  四、“2+3”培養方式+“旺工淡學、工學交替”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

  “2+3”培養方式即前2年進行高職學習,後三年進行高職學習的培養方式。後三年的高職學習實行“旺工淡學、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是指根據我省旅遊市場自身的淡旺季的特點,安排學生在旅遊旺季到旅遊企業見習和頂崗實習,旅遊淡季時回到學校繼續學習的模式。第一階段從第一學期9月起至第六學期6月,學生主要完成從業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任務:一是禮儀技能訓練***形體訓練、服務禮儀訓練***;二是專業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三是崗位的初步體驗,即由旅行社和學校專業教師帶領學生參觀考察酒店和各主要景區景點,打破原有的先理論再實踐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一入學就直接與未來所從事職業的環境接觸。第二階段是第六學期6月至第七學期10月,正值我省旅遊旺季。由學院聯絡、企業、學生雙向選擇,學生帶著實踐課題進入旅遊企業見習,幫助學生確立為崗位服務意識和過硬職業技能意識。第三階段從第七學期10月至第八學期6月,學生主要完成職業技能證書所必備知識和技能並進行導遊證考試。在此期間,根據職業素養課程安排,學院會與合作企業聯絡,選派優秀工作人員或我院優秀畢業生來開展講座或座談,傳遞企業最新服務標準、服務理念,講授企業文化、職業素質以及如何規劃個人職業生涯等,使學生感受企業氛圍,瞭解本專業的發展變化情況。第四階段從第八學期6月至第十學期,這段時間為學生頂崗實習階段。學生全部進行校外頂崗實習,學生在實習結束後由校企雙方對學生的表現及撰寫的調查報告等對學生進行考核並評定成績,企業學生進行雙向選擇。在該思路的基礎上確定旅遊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確定就業方向與崗位分析,根據崗位能力確定教學任務和開始的課程,從而制定服務於我省旅遊業發展的基於中高職銜接的旅遊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