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典故有哪些***3***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志吳志孫傳注:「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

  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志蜀志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蔣濟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

  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志蜀志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處】三國志吳志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

  對酒當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屈指可數

  【出處】三國志魏志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呼風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志魏志何晏傳注:「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迴腸蕩氣

  【出處】魏文帝大牆上蒿行:「感心動耳,蕩氣迴腸。」

  《三國演義》不僅展現了豐富的歷史知識,卓絕的軍事和政治謀略,搖曳多姿的人物風采,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廣為流傳的成語典故。

  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諸葛亮躬耕南陽,劉備為了敦請他輔佐自己打江山,求賢心切,三次拜訪隱居在隆中草屋裡的臥龍諸葛孔明。後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誠心誠意的邀請或訪問。

  初出茅廬 諸葛亮看到天下戰亂不息,百姓苦難深重,答應出山,就和劉備同回新野。此時,曹操派大軍攻陷了劉表次子駐守的荊州,又來攻打劉備。劉備兵單將寡,形勢危急,諸葛亮設計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軍慘敗。當時人們以詩讚頌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談笑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後稱初次出來做事為初出茅廬,或用以比喻剛步入社會,在工作和處事方面欠缺經驗。

  舌戰群雄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準備併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錦囊妙計 孫權用公瑾之計,引劉備入東吳招親,要挾劉備交還荊州。諸葛亮在他臨行前交給趙雲三個用錦做成的袋子,吩咐說:“內封三條神妙計策,到時依次開啟行事。”趙雲和劉備、孫乾率五百軍士到南許,依錦囊妙計破了公瑾計策,娶了孫權之妹孫尚香逃回荊州。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成語是比喻及時解救危急的好辦法。

  羽扇綸巾 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並安排了軍國大事。他死後雖祕不發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後 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兩日後,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此成語形容諸葛亮的裝束,也形容謀士鎮定自若的瀟灑風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戰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鬥爭,最後卻“權歸司馬”結束了三國紛爭局面。所以,《三國演義》的結尾兩句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在《三國演義》裡,還有“過五關斬六將”、“烏合之眾”、“緩兵之計”、“死心塌地”、“虛張聲勢”、“步步為營”等成語,就不多說了~~~~

  覆巢之下無完卵

  賠了夫人又折兵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煮豆燃萁

  三顧茅廬

  望梅止渴

  小巫見大巫

  萬事俱備 只欠東風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

  識時務者為俊傑

  看三國掉眼淚-為古人擔憂

  孔明耍羽扇-出計不出面

  關公耍大刀-拿手好戲

  諸葛亮皺眉頭-計上心來

  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關老爺面前耍大刀-不自量力

  張飛賣豆腐-貨不硬人硬

  張飛賣秤砣-人強貨硬

  張飛穿針-粗中有細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原挨

  七神 八獻 九字歌

  七神;華佗神醫 孔明神算 趙雲神勇 關公神威 張飛神聲黃忠神箭 管絡神卜

  八獻;孫策獻玉璽 王允獻貂禪 曹操獻寶刀 龐統獻連環 闞澤獻降書 黃蓋獻苦肉 孔明獻空城 張鬆獻地圖

  九字歌;單刀赴會 二嫂過關 三請諸葛 四別徐庶 五馬破曹 六出祁山 七擒孟獲 八卦陣圖 九伐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