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禱告方面的講章

  有人對禱告文不以為然,認為誰照著文章去禱告,那不是心靈的流露,是編的。可是,你知道嗎?有的禱告文是禱告時的記錄***如詩篇***,下面由小編為你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一

  用禱告親近神

  做為基督徒,我們往往明白主日敬拜的重要,卻時常忽略了禱告的意義。我們教會的現狀就是,禱告會來的人最少,查經會來的人稍多些,主日敬拜來的人最多、最齊全。原因何在?在於我們當中的許多人生命尚小,還沒有明白禱告的真義,禱告的可貴與甜美以及禱告所具有的力量。

  在《撒母耳記》上中記載了哈拿的禱告。哈拿的丈夫很愛她,但她一直沒有孩子。為此,哈拿向神禱告說:“萬軍之耶和華啊!你若垂顧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賜我一個兒子,我必使他終身歸與耶和華,不用剃頭刀剃他的頭。”這是我非常喜愛的一段祈禱文。哈拿的禱告基於她因無子而存的困苦、羞恥和傷心。神從來沒有教導過說,人經歷苦難是因為得罪神,人諸事順利是因為順服神。一切的經歷都是神許可的,一切的經歷裡都有神的旨意。神正是藉助一切的環境來喚醒他的兒女求告他的心、向他感恩的心、仰賴他的心。

  哈拿的禱告是迫切而恆久的,是卑微而順服的,是在忍耐中的仰望與高舉。在未得神應允之前,她已憑著信心堅定地將所得的兒子獻給了耶和華,這是最打動我的地方。我們知道,神最終照著哈拿的信心給她成全了,在她耐心地等候中,神真的賜給了她一個兒子,那就是集先知、祭司、士師於一身的偉大的撒母耳。

  禱告得蒙應允的前提是什麼呢?是“求得正直”,是“叫父因兒子得榮耀”。因此,當我們讀到主耶穌賜給我們的應許《馬太福音》7:8節說:“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21章22節說:“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只要信,就必得著。”《約翰福音》14:13節說:“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什麼,我必成就。叫父因兒子得榮耀。”我們首先應當想到的是,主的應許不是滿足私慾的萬能鑰匙,而是為榮耀我們的父神。

  曾經有一位姐妹,她的丈夫是一個不信主的彩票迷,有一天丈夫說:“你信的那一位不是全能的神嗎?那你向神禱告,保佑我的彩票中獎,我就信你的神。”結果當然是他一無所獲,而姐妹則在團契的時候當眾向主認罪悔改。

  我們都曉得,在青島的海邊是釣不到金槍魚的,曾經有一位初信的弟兄,出海釣魚之前就在家禱告說:“主啊,求你讓我這一回釣上一條金槍魚吧。”結果是可以預想的。類似的妄求實在是屢見不鮮。

  這是不少信主的人的作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更多的世人不是不曉得有神,而是因著犯罪的緣故,從本性上就懼怕神、恨惡神,巴不得沒有神。多少年裡,我們所受的無神論的教育就愚拙如此。不是人們不知道有神、不信有神,而是因自己的犯罪選擇了掩耳盜鈴。於是,異化神、偶化神、非位格化神,製造假神、死神讓自己的靈魂矇混過關,就成了他們應對真神的欺哄之道。

  舉目四望,這個世代裡,誰最喜歡假神呢?是那些貪官、惡人,那些罪惡滿盈卻不思悔改的人。假神的所在,成為他們逃避公義、聖潔真神的地方。許多人花錢燒高香、做功德,祈求假神和邪靈“保佑平安”。一轉身,這些以為靈魂得了倚靠的人,就繼續陷入犯罪當中,甚至更加膽大妄為。

  而我們所信的獨一真神,他聖潔、公義,如同烈火,罪人不能仰視,又豈敢靠近?誰能夠坦然無懼地來到這一位真神面前呢?由此我們思想,什麼人才有向神禱告的特權?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如果不是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成就了那永遠的救贖大功,用他的寶血洗淨我們的罪,用他的大愛遮蓋我們所有的過犯,就沒有人可以得著潔淨;如果不是天父白白賜下的恩典,沒有人可以信主。當我們重生得救之後,這並不是說,從此我們就不再犯罪了;因著我們罪性仍然存在的緣故,我們時常活在罪惡過犯中。而罪,是我們與真神之間最大的阻隔。如果不先對付罪,不除去這一屏障,神就無法垂聽我們的禱告。誰又能帶著滿身的罪汙來面見聖潔、無暇的真神呢?

  因此,我們向神禱告的基本前提是,先認罪,求主除去我們的罪孽。經上說:“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殺人的。”

  在向神禱告的基本前提得到滿足之後,我們與神的關係就不再是犯人與法官的關係,而是兒女與父母的關係了。為人父母的弟兄姐妹都深有感觸,兒女若向我們求什麼,只要是正當的,父母都會滿心歡喜地給予滿足。我們的天父也是這樣,禱告需要持久和忍耐,這不是指形式上的長久,不是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不是反覆嘮叨多了就能夠蒙神的垂顧和成全。神要看的是,禱告是否出自內心的需要,是否由心而出。否則,我們只是在欺哄自己。

  今天我想要與大家分享的不是學習如何禱告,而是要我們擁有一顆愛主的心、禱告的心。如果我們擁有一顆愛天父的心、愛主的心,就越來越會用心靈與誠實來向神祈禱了。

  《馬太福音》14章記載,四更天的時候,耶穌在海面上走,彼得在船上看見就祈求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主應允了他,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主那裡去。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在這危及關頭,他本能地喊著說:“主啊,救我!”主趕緊伸手拉住了他。彼得的禱告是迫切尋求的禱告,主必垂聽成全。我的舅舅年過古稀,剛剛信主,不久前他在撥牙的時候本能地說:“上帝啊,求你救我!”神真的垂聽了他的祈求,他撥去了兩顆牙,卻沒有感到絲毫的疼痛。

  記得有一次,同城的弟兄姐妹相約下午一起去東部聚會。那天一大早雨就不停地下著,且越下越大,如瓢潑一樣。組織的姐妹一直在網上問我,是否改天再聚。我答:我們向主祈禱。到了上午十一點半,姐妹終於沉不住氣了,如果這個時間通知改天聚會還來得及,因為弟兄姐妹分居在各個地點,大家約好了十二點半在市中心國稅局樓下集合的,十二點十分就該各自從家裡出發了。我更加迫切地向主祈求。時針一點一點走著。十二點七分,傾盆大雨幾乎是一下子停了下來。那一刻,我感恩的淚水衝出眼眶,一下子跳起來,高喊:哈利路亞!直到傍晚六點,我們聚會歸來,各自回到家中,那雨才又開始下起來。

  因著這樣的經歷神,我在想,神並不是要我們在如此痛苦危急或迫切之時才學會禱告,神要我們學習的,是如何發自內心祈求,是恆切地全身心的呼求。神要我們從中明白何為禱告的真義。

  《路加福音》18章記著主耶穌設了一個比喻:寡婦和不義的官。是要人常常禱告,不可灰心。說的是一個要求伸冤的寡婦如何不斷地煩繞一個並不懼怕神、也不尊重世人的不義的官,使之不堪纏磨,終究為她伸冤的故事。主說:“神的選民晝夜呼籲他,他縱然為他們忍了多時,豈不終久給他們伸冤嗎?我告訴你們,要快快地給他們伸冤了,然而人子來的時候,遇得見世上有信德嗎?”

  主要我們憑著信心恆久禱告,假如我們尋求主的時候,只是學會了張口,我渴,我餓,我要,求你給我!這沒有什麼可得意的,這只是一個正常基督徒具有的最基本的技能。我們的生命要在主裡不斷地長大,就要離開這個開端,努力進深。因為我們活著不是單單靠食物,不是單單求保命、生存,乃是要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努力進到完全的地步。

  生命越是成長,我們就越是看到自己的不潔,就越是恨惡罪。在我們中間如果有人不恨惡罪,甚至對罪沒有感知能力,只有兩種情形:一種是還沒有重生得救,生命中沒有聖靈的內住,不能夠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另一種是靈裡的小嬰兒,他尿在床單上也毫不自覺、毫不自羞、毫不知恥,只有等大人來了,幫助他脫離這骯髒的境地,只要他一天不長大,這情形就一天不會改變。唯有等生命成長了,就知道乾淨了;靈命成長了,就越來越對罪敏感而且恨惡罪了。

  怎樣才是長大?我們長大的程度就是認識神的程度,就是與主的關係的程度。怎樣才能長大?不斷地讀經、禱告、團契、交通、聽道,從而行道,這些都是長進的良方。每一次,當我看到弟兄姐妹流淚向主認罪,我的心裡就為他***她***滿心歡喜,心裡特別愛他***她***,因為他***她***的生命必然又長大了一點。

  也是在《路加福音》18章裡,緊接著寡婦和不義的官的比喻,主耶穌又講了一個法利賽人和稅吏的禱告。法利賽人是怎麼禱告的?他自言自語地說:“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不義、***,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而那個稅吏他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主耶穌明明地告訴我們,這個稅吏比那個法利賽人更算為義。“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在我們中間,有沒有像法利賽人一樣禱告的?我聽了不少。有人說:主啊,雖然我犯罪得罪你,可我不是更加地服侍你了嗎?有人從未跟主認罪悔改過,有人上半句認罪,下半句就開始自我表揚;有人將從世界中得著的不合真理的好處,當作為主做見證,四處誇口……真正的認識主,就要順服聖靈的引領,讓真理的恩膏不斷澆灌在生命裡,不斷修正自己的知識而成長。

  我們不能想像一個人會穿著糊滿泥巴、沾滿牛糞的衣服鞋子去相親;假如一個人不小心掉進了糞池,當他上來之後第一緊要之事,就是拼命要把自己洗乾淨。那麼,世人都犯了罪,我們這罪在無比聖潔的真神面前,豈不比這些更髒嗎?

  當我們的禱告蒙了應允,我們很容易感謝主。但是如果我們只停留在吃餅得飽上,那不算真的感謝主,那只是在感謝福音好處和既得的利益。真正的感謝是凡事謝恩,是時時感恩,不僅在心意得成全時感謝主,在平常的日子、在心失落的時刻、在經歷苦難的時候、在蒙受羞辱的過程中,仍然能感謝主。那麼,我們凡事謝恩的理由是什麼呢?就是耶穌並他釘十字架。保羅在《哥林多前書》2:2節說:“在你們當中我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並他釘十字架。”

  死囚在臨行前,都會有一頓豐盛的大餐。面對死亡的黑影,沒有人還能快樂安然地享受。這時,有好訊息傳來,他不用赴死了,已經有人替他死了,他的死罪被赦免了。這時,他會感恩嗎?他還是會埋怨失去了一次享受大餐的機會?

  有人不信神,遭遇不幸的時候卻埋怨神;有人信了神,遭遇不幸的時候同樣埋怨神。我們要用屬靈的眼睛看待世間的一切,不要盯著不幸,而要看在不幸之外,還存留著如此多的恩典。比如,我欠了人家一萬塊錢,無論人家收了我三千、五千還是八千,剩下的不再追討,這就是恩典。

  有一個人他很憐憫樓下的那個乞丐,每個月發了工資都拿出一部分來養活他。後來這個人遭遇了經濟危機,收入明顯減少,拿給乞丐的錢也減少了一些,因為他還要養家餬口。乞丐知道了原因,生氣地說:“你憑什麼拿我的錢給你老婆用?”在這個故事裡,那個乞丐很無理吧?他把人家的恩典當成了責任。我們和這個乞丐有什麼兩樣嗎?神使我們活著,這是恩典,不是責任。我們不也常常將神的恩典看成責任嗎?還是讓我們學會感恩吧。

  詩人們習慣於讚美玫瑰、讚美美女、歌頌麥子,驚歎青山綠水的壯美,卻常常忘記讚美那創造天地萬物的主宰,我們獨一的真神。我們的生命越是成長,就越是能透過萬事萬物看到那一位神,讚美造它們的主。讚美不僅是口頭或語言的表達,而是發自心底的愛與歡喜。

  無論是尋求的祈禱,還是感恩與讚美的禱告,都是發自內心、相互依存、不斷髮展的。尋求中有感謝,感謝中有讚美,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更加與神接近,在神的旨意中敬拜神,滿得靈魂的歸回。

  讓我們同心禱告:

  親愛的主,感謝你用你的話語讓我們更加明白禱告的真義,感謝你用你的慈愛吸引我們更加接近你,感謝你的聖靈引領我們進入你的真理,並願意遵行。主啊,求你賜警醒的心、受教的靈,讓我們凡事謝恩、時時讚美,一路與你同行,直到與你永遠同在的那一天。

  垂聽孩子這卑微的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二

  隨時多方禱告

  感謝主的恩典!今天我要和弟兄姐妹分享的是“隨時多方禱告”。“禱告”這個詞,我們所有的弟兄姐妹都不陌生。我們聽過的道、看過的書都很多,但是在實際的生活中,總還是覺得自己不會禱告;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是不知道該在上帝面前如何祈求。從以弗所書6章18-20節我們能夠看到,保羅是一個禱告的人,也是一個會禱告的人。他不僅自己禱告,還勸勉以弗所教會的信徒要“隨時多方禱告”,既為自己禱告,也為聖徒禱告。總之,保羅的話語讓我們看到,禱告是一件非常靈活的屬靈的事情。我們可能在禱告時感覺到非常枯燥,甚至是一個負擔,但是保羅不同,對他來講,禱告是一種屬靈的享受。

  “隨時禱告”就是禱告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無論在什麼時候都可以禱告:坐著、站著、走著、幹活時、購物時、在公交車上、開心時、悲傷時、有事情時、沒事情時……因為禱告是我們的心和上帝之間的一種交流。保羅在監獄中的時候,人被囚禁住了,不能向別人傳福音,但這卻不能攔阻他的禱告。

  “多方禱告”是一種活的禱告,而不是公式化的、死板的禱告。因為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每個人的經歷、心思和意念也都有所改變,環境的不同使我們的思想發生變化。“多方禱告”就是我們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心情中要用不同的方式禱告。我們從聖經中看幾個多方禱告的例子。

  第一種禱告——進入內室的禱告

  在馬太福音6章6節,耶穌告訴門徒:“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我曾經和弟兄姐妹專門分享過“進入內室的禱告”,我們可以用兩種方式來理解。一種是進到自己的內屋中,進入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耳朵裡、思想中沒有任何攪擾,沒有電話的鈴聲、汽車的吵鬧聲和他人的干擾聲,只是安安靜靜單獨地禱告。另一種是關上自己向世界敞開的心門,單獨地向上帝敞開。這就如同老人特別想讓兒子回到身邊來,要和他說說話,就打一個電話讓孩子回來。孩子回來後,就帶他到自己的一個最小、最安靜的屋子和他說心裡話,把自己最想說但又不願意告訴別人的話告訴他。我們有話要單獨對我們的主、我們的父、我們的上帝講,不願意講給別人聽,也不願意讓任何人知道。這就是一種進入內室的禱告,是一種深層次的禱告,不是一種表面上的禱告。

  我曾經在聚會點給弟兄姐妹出過一道題,來測試我們和上帝有沒有很深的交流:在沒有任何人聽得見自己的聲音時,把想說的話大聲地禱告出來,告訴上帝。弟兄姐妹,人的心很複雜,有時我們能保證別人聽不見自己說的話,但可能也沒有辦法張開口,大聲地告訴上帝。這就是測驗我們能否將自己內心中最深層次的東西講給上帝聽。我自己曾經測試過,第一次失敗了,第二次才成功。我就是用這種方式測驗自己是不是可以將最不願意讓人知道的事情大聲講出來給上帝聽。我們不妨回去自己也做這個測試,不需要別人幫忙,自己就夠了。

  第二種禱告——傾心吐意的禱告

  傾心吐意禱告的人是撒母耳的母親哈拿***參撒上1:1-18***。因為不能生育,哈拿當時非常愁苦,而且更愁苦的是,別人總還藉著她的這個短處去刺激她。人最痛苦的事情之一就是被別人揭短。這好比本來自己身上有一個傷疤,別人還常常在這個傷疤上撒把鹽,甚至把這傷疤掀起來看一看。哈拿就遇到了這種事情,她非常痛苦,誰也不能幫她解決。雖然丈夫愛她、理解她、安慰她,卻也無法使她心中平安。她在聖殿中獻祭的時候,就獨自一人去禱告。祭司以利還誤解了她,對她說:“你要醉到幾時呢?你不應該喝酒。”哈拿回答說:“主啊,不是這樣,我是心裡愁苦的婦人,清酒濃酒都沒有喝,但在耶和華面前傾心吐意。不要將婢女看作不正經的女子。我因被人激動,愁苦太多,所以祈求到如今。”***撒上1:14-16***

  這種傾心吐意的禱告是把自己內心中的愁苦、積壓的煩惱,全都像一個包裹一樣包起來放在上帝的面前。當哈拿做了這樣的禱告之後,心情便舒暢,面上也不帶愁容了,高高興興地和大家一起吃飯聊天了。環境沒有改變——哈拿的狀況在禱告之後沒有改變——是哈拿自己改變了。雖然哈拿還是一個不能生育的婦人,但是她禱告完之後,得到了上帝的安慰,她心靈中得到了平安,再不覺得那件羞辱的事是常常壓在自己思想上的負擔。禱告完之後,她所有的精神負擔全都卸掉了。我們傾心吐意的禱告不是求上帝改變環境,而是改變我們自己。有的時候環境不能夠改變,但通過我們的禱告,上帝可以改變我們的思想和意念,從而使環境不再帶給我們心靈中的憂傷和壓抑。

  第三種禱告——不灰心的禱告

  在路加福音18章2-5節,耶穌講了一個比喻:“某城裡有一個官,不懼怕神,也不尊重世人。那城裡有個寡婦,常到他那裡,說:‘我有一個對頭,求你給我伸冤。’他多日不準。後來心裡說:‘我雖不懼怕神,也不尊重世人;只因這寡婦煩擾我,我就給她伸冤吧,免得她常來纏磨我!’”這個例子讓我們看到,雖然世界上有很多不義、不公正的事情,我們用屬世的方式尋找屬世的幫助也不一定能滿足自己,但是這個比喻中的寡婦沒有埋怨世界不公平,也沒有去看這個官不義。她只堅持一件事:你是當官的,你可以幫我做這事。這件事情,唯有你可以幫助我。

  這個比喻告訴我們,我們身邊的環境有可能會讓我們灰心,但相信神的人永遠不會灰心。因為我們的神就是我們的力量、我們的山寨、我們的磐石。就像剛才詩班所獻唱的那樣,神是永遠不改變的,神永遠是看顧我們的神,是不丟棄我們的神。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經常會遇到很多困惑、抱怨、不理解的事情。但神的公義永遠不會改變。作為基督徒,我們永遠不灰心,因為我們的神是活著的神。在馬太福音24章12-13節,耶穌也曾經說過:“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漸冷淡了。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這就是告訴我們,我們不能改變客觀存在的現實,但是我們基督徒禱告要永不灰心。

  有時我們遇到了困難,會說:“主啊,我禱告了一年、兩年、五年、十年,為什麼我的環境還沒有改變呢?”有一個老姊妹上週和我交通:“牧師,求你幫我禱告。我禱告的事情,為什麼上帝遲遲不作工?我一天禱告三次,甚至我在教堂裡禁食禱告,但是環境還是沒有改變。”我就和這位老姊妹詳細溝通,最後發現,我們經常禱告求上帝改變環境,讓上帝把這個不義的世界改變成一個公義的世界,卻忘記在上帝面前禱告:“主啊,求你幫助我,讓我在這個不義的世代中,充滿喜樂平安,堅持倚靠你的心,使我所處的環境不再成為我心靈中的負擔。”這是我們不灰心的禱告。不是我們禱告的時間長了,問神為何不成全,我們要看:在禱告的這段時間中,環境是否還是我們的負擔?如果這個環境仍然是心靈中的攪擾、負擔,這說明我們形式上是禱告了,但是我們的內心中沒有達到禱告的效果。耶穌基督告訴我們,無論禱告的時間是長還是短,他需要我們達到一種效果和一種質量。

  第四種禱告——痛悔的禱告

  痛悔的禱告記載在路加福音18章9-14節。耶穌基督在“不灰心的禱告”之後緊接著又講了一個比喻。有兩個人上聖殿裡去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稅吏。法利賽人是假冒為善的人,但當時他們在以色列民中德高望重。他們儀表堂堂,一副紳士的模樣,懂律法,生活嚴謹,人們挑不出他們的毛病。以色列民是從所有的民族中分別出來為聖的民族,而法利賽人又是以色列民中分別出來為聖的一群人,就是聖者之中的聖者,和別人完全不一樣。在猶太人的心目中,法利賽人是最值得敬佩的一群人。另一個人是稅吏。稅吏是搜刮猶太人錢財的一群人,他們想方設法從同胞中搜刮錢財,交給羅馬政府。稅吏和法利賽人的地位有天壤之別。法利賽人受人尊重,稅吏遭人討厭恨惡,因為他們在猶太人眼中是罪人。

  這兩個人上殿裡去禱告。法利賽人站著禱告,自言自語:“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不義、***,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路18:11-12***。他認為自己是聖潔的。我們禱告的時候有沒有這種感覺呢?我們心裡可能會覺得自己比別人強:我是一個正直的人,不像我的丈夫,也不像我的那個同事,也不像我的姐姐妹妹……法利賽人確實有好的地方。我們誰能做到一週禁食兩次?我們也不一定能將所得的十分之一都拿出來。法利賽人卻做到了。但這個法利賽人卻不是蒙神悅納的人,他的禱告也沒有蒙神垂聽,因為他認為禁食兩次是自己的需要,卻沒意識到,將十分之一拿出來奉獻是聖潔的神的要求,是應當做的。

  “那稅吏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路18:13***他連頭都不敢抬起來,不敢看法利賽人,更不敢舉目望天,在良心中深深覺得自己是一個罪人,併為自己做過的事自責。他只知道自己是一個罪人,禱告只有一句話,求神:“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但是他在上帝面前所有的心思和意念全都包含在這一句話之中了,所以在神的面前,他的禱告比法利賽人冗長的禱告更有分量,更蒙神的悅納。

  我十七歲時在神面前有過一次只有一句話的禱告。我從小就有一種溼疹,在我最痛苦的時候,媽媽為我禱告,我自己也在禱告,但一直沒好。有一次,我睡得正香的時候,突然覺得特別癢,就醒來了。那種痛苦特別難受,想睡覺還睡不著。我痛苦到了極點,就從被窩裡爬起來,裹著被子在神面前禱告:“主啊,如果你是神,你怎麼醫治了我媽的病,也那樣醫治我的病吧。”然後就鑽進被窩睡覺了。弟兄姊妹,那是發自內心的禱告,和沒有發自內心的禱告效果完全不一樣。那次禱告過了很長時間之後,我突然發現,不知從何時起我的溼疹已經痊癒了。是神悅納了我的禱告!大衛經常在神面前禱告,在急難時呼求。他除了神,一無所有。這樣的禱告是完全的交託,是分量很重的禱告,神必會悅納,就像悅納這個稅吏的禱告一樣。

  第五種禱告——感恩的禱告

  出埃及記15章1-18節是摩西的禱告。摩西經常自稱是一個“拙口笨舌的人”***出6:30***,但是他禱告起來一點都不笨。上帝帶領以色列民過了紅海到達對岸之後,摩西在上帝的面前作了一首非常長的詩***參出15:1-18***,那是對上帝讚美和感恩的禱告。唱詩也是一種禱告。人在最開心的時候,不要用壓抑的方式禱告。我們唱詩就是對上帝的讚美。但是當我們內心中壓抑、非常憂愁的時候,讓你唱詩你也唱不出來。因環境的變化,在紅海的這一邊和那一邊,以色列民經歷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紅海的這一邊,他們後面是埃及的追兵,前面是紅海。他們在夾縫中,沒有活路,往後退是死,往前走也是死。摩西在上帝面前祈求,耶和華神指示摩西向海伸杖,紅海水分開,以色列民就從紅海中經過,到了紅海的對岸。當他們再回過頭來看的時候,紅海里不是以色列人而是埃及的追兵被淹沒在紅海中。這時摩西在上帝面前做詩,其中說道:“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我的詩歌,也成了我的拯救。這是我的神,我要讚美他;是我父親的神,我要尊崇他。”***出15:2***這就是一種感恩的禱告,是壓抑不住內心中的興奮、開心,用唱的方式祈禱。

  我相信我們把聖經中所有的例子都拿出來,也講不完我們每一個人在上帝面前到底該如何去禱告。因為我們的環境不一樣,我們的禱告方式就不一樣。我們的環境改變了,我們的禱告方式也就改變了。

  通過今天的主題“隨時多方禱告”,我和弟兄姐妹分享的目的,是要知道我們的神是活的神,神要我們的禱告是活的禱告。我們無論是什麼心情,都要完全在神面前表達出來,神需要我們這樣。他需要我們在憂愁的時候,用內心中鬱悶的方式禱告,他並不會責怪我們。當我們感恩的時候,就蹦著跳著用我們的歌聲讚美神,他也不會說我們輕浮。總之,神願意看到他的孩子在他的面前沒有掩飾,內心憂愁就哭,鬱悶就靜默,高興就蹦跳……神要我們每一個人在他面前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

  雖然有如此多禱告的例子,但是門徒還是不會禱告,仍求耶穌教他們禱告。有人說,天天禱告同一件事情,神就會聽見了;也有人說,禱告的時候要大聲喊,聲音出了房頂神才能聽見;還有人說,痛哭流涕、喊著禱告,神就悅納了。但耶穌告訴門徒:“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你們不可效法他們,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太6:7-8***意思就是說,事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耶穌就知道了;我們身上的事情還沒有臨到我們,神就知道了。神需要我們做的不是用太多禱告的語言,乃是向他敞開我們的心靈。

  所以耶穌就告訴了門徒一個禱告:“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太6:9-13***主禱文我們不知一天禱告多少遍——自己一個人禱告完背一下主禱告文,早上、晚上、聚會等時候,都以主禱文結束禱告——但是我們這種禱告可能是有口無心的,像喇叭一樣,只有聲音,沒有用心,沒有去思想。也許我們背主禱文的時候,我們的思想卻不知飛到哪裡去了;禱告的時候也許想著天太熱,禱告完了趕快回家;聚會結束背主禱文的時候,想著趕快走,要不一會兒人多出不去。很多時候,我們雖然確實在禱告,但沒有質量;我們禱告的形式很多,但是沒有達到效果,因為心沒有靜下來。

  主禱文是一個非常好的禱告。我媽媽信主的時候沒有聖經,傳道人每次去就抄一段經文。媽媽接受福音時,傳道人給她的第一段經文就是主禱文。我記得非常清楚,她那個時候癱在炕上,已經被大夫判了“死刑”,認為活不過當年了。媽媽第一次拿到主禱文時,還起不來,就在炕上、在枕頭旁邊念;後來慢慢能坐起來了,她就坐著念;又能下地了,就把主禱文放在灶臺上,邊做飯邊念;慢慢又能到院子裡了,就邊餵羊邊念……一個星期我媽媽的病就全好了。

  弟兄姐妹,現在我們的屬靈生活非常豐富,就像我們的飲食一樣,想吃素的有素的,想吃葷的有葷的,想吃菜有菜,想吃麵有面,但是我們的身體不一定就因此健康了。聖經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太4:4***禱告也是如此。以前經文少,屬靈的書籍也少,信徒也不知怎麼禱告,就念一個主禱文,但是他們將信心擺在了神的面前,神就作工了。今天屬靈的書刊很多,福音網上的資訊也很多,結果我們和神之間的關係卻越來越疏遠了。屬靈的書籍多了當然好,我們手上可能有好幾本聖經,但聖經在我們的生活中給予我們的指導,我們接受了多少呢?我們需要打一個問號。

  所以我們今天要知道,神要的不是我們的花言巧語,也不是我們有多少語言,神要的是我們的心靈和神的溝通。這種溝通不受時間、空間、方式方法的約束。我們在神面前要像活潑可愛的孩子,把心情思想全都敞開在神面前,和神之間沒有任何隔閡。這是我們心與靈的一種交通,我們和神之間是一種親切的交談。通過我們今天的分享,願神祝福我們在座的弟兄姐妹,使我們在生活和屬靈的生命中,成為禱告的人,也使我們的教會成為一個禱告的教會。阿們!

  三

  基督徒不禱告的罪

  如果要叫一個人的良心仍起作用,他的悔悟之心仍會感到痛苦,那麼他就必須先將自己所犯的罪逐一的承認。認罪必須完全是個人性的。我們每個人都要為不禱告的罪深感羞愧。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承認在禱告事奉上是"有罪的"。 ­

  為何不禱告是件大罪呢?乍看起來,不禱告不過是一種軟弱而已。其實不禱告的罪對我們而言,是極其嚴重的。

  一、不禱告是何等的羞辱神 ­

  這位聖潔、榮耀的神邀請我們到他面前來與他交談,把我們的需求告訴他,親自經歷與他交通的甜蜜和幸福。他按著自己的形象創造我們,藉著他自己的兒子救贖我們,因此與他交談,可使我們看出我們最高的榮耀與救贖。 ­

  然而我們卻沒有好好使用這屬天的權利,有許多人只肯花五分鐘的時間來禱告!他們甚至不渴慕禱告,也不知道該如何花半小時與神在一起!當然這並不意味他們絕對不禱告;他們每天禱告─只是他們禱告時毫無喜樂,也不覺得禱告是一種享受。 ­

  難道我們的心還不肯承認我們在輕蔑神、羞辱神,竟敢說我們沒有時間與他交通嗎?如果我們對此罪認識清楚,我們就會心中覺得極為羞愧而向神呼喊說∶"我有禍了,我完了,哦,神啊,開恩可憐我! ­

  二、不禱告是導致靈命貧弱的原因 ­

  不禱告正好證明了我們的生命大多時候仍落在"肉體"的權勢之下。醫生藉著聽筒能診斷病人心臟的情況,照樣,禱告也能證明我們屬靈生命的情況。不禱告的罪說明了,基督徒和教牧人員的靈命中,已有了致命的疾病與軟弱。 ­

  許多人抱怨教會軟弱無能,總認為教會在成全神的呼召方面,在感化信徒方面,在拯救自己脫離世界的權勢方面,以及帶領信徒分別為聖歸向神方面,都顯得無能為力。還有許多人批評教會對世人是否得救漠不關心。成千上萬的基督徒在世界上起不了什麼大作用,原因何在?原因無他─只因為他們缺乏禱告。他們在教會裡熱心讀經與事奉,在傳道與個別談道上也算忠心,但他們缺少不住的禱告,而這卻正是支取聖靈可靠的應許時不可少的一環。我們的屬靈生命所以缺乏能力,就是因不禱告的罪在作祟。 ­

  三、教牧人員不禱告的後果,使教會遭到非常可怕的損失 ­

  一個教牧人員的職責就是造就信徒有禱告的生命。如果一個領導者自己都不明白有關與神交通的祕訣,以及每天如何靠聖靈為自己與自己的事奉求神賜下豐盛的恩典,他又怎能帶領信徒活出一個禱告的生活呢?教牧人員不可能將信徒的靈命抬高到超過自己靈命的程度;他不可能單憑熱心指出他本人既沒有經歷過,也沒有活出來的一條路。 ­

  可惜成千上萬的基督徒,對於禱告及與神交通的福分真是一竅不通!有許多牧者雖知道一些禱告的事,也渴望更多知道些,然而在講道中,卻沒有堅持信徒去追求這種福分。這原因是顯而易見的,由於傳道人自己對禱告能力的祕訣懂得太少,雖然按屬靈的本質和神的旨意而言,禱告是必不可缺少的,但禱告一事在他的事奉上,並沒有佔應有的地位。 ­

  四、不禱告就不可能向萬民傳揚福音 ­

  我們從基督那裡領受傳福音的使命─但只要不禱告之罪不被克服,不被趕出,這使命就難以完成。 ­

  哦,巴不得一切為天國而付出的心思與勞力,以及一切的盼望,能鞭策我們去認識此不禱告的罪!願神幫助我們把此惡根拔出!願神藉著基督耶穌的寶血和權能,拯救我們脫離此罪!願神教導每一位傳道人來明白,他將可達到何等榮耀的地步,只要他從此罪根中被拯救出來,他必能勇敢又喜樂、信靠又堅定地與神同行! ­

  主將此不禱告的罪重重壓在我們心上,使我們不得安息,直等到藉著耶穌的尊名和權能把此罪從我們身上挪去。相信他必為我們成就這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