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花園口有什麼傳說

  黃河花園口旅遊區,宋時曾在此建閘治水,漸成村落。明代在此修建花園並形成渡口,名花園口。那麼,呢?下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花園口水利風景區,位於鄭州市區北郊18公里處的黃河南岸,距北邙山東去12公里處。民間傳說,最早這裡並不叫花園口。相傳在北宋時期,黃河在這裡決了一次口,官府組織大量民工費了幾年功夫才把決口堵住。大多數堵口修堤的民工不少是災民,早已無家可歸,等把河水堵住,有的乾脆不走了,他們就住在堵口修堤時蓋的臨時草菴裡,據此開荒種地,成家養孩子,慢慢人多了,就成了一個村莊,取名叫桂家莊***寓意貴地***。後來隨著黃河河道南移,從滎陽流出來的涸水***音heshui,老鄭州人習慣叫作“枯河”,根據考證該河就是《二十四孝》中晉朝王祥“臥冰求鯉”的那條河***在此匯入黃河後,把村落也淹沒了,遂成為黃河渡口。又過了好些年,這裡南來北往的人多了,成了個熱鬧的地方。到了明嘉靖年間,黃河岸邊許家堂村出了個吏部尚書,姓名叫許贊***俗稱許天官***的人,在這裡修建了一座花園,方圓540餘畝,種植四季花木,終年盛開不謝,遠近男女爭往遊覽觀賞。後來黃河南滾改道,滔滔洪水,也把這座美麗的花園吞沒了。當地人懷念此地才起名叫花園口。1938年6月,日本侵略軍逼近鄭州,國民黨軍隊不戰即潰,擬仿效古代以水代兵,在此扒開黃河大堤,使豫、皖、蘇三省四十四縣受淹,導致近391萬人難民流離失所。如今的花園口瑰麗多姿,大河上下,蔚為壯觀,才可名副其實地稱作花園口。幾百年過去了,許家花園早已被洪水淹沒,古老的渡口也在上世紀80年代因鄭州黃河公路大橋建成後永遠地消失了,但沒有了古花園和老渡口的花園口卻永遠地存留下來。

  1938年,國民政府在花園口扒開了黃河大堤,造成人為的黃河決堤改道,淹死了八九十萬人。由於這樣的悲劇發生,這花園口才更加出了名。

  花園口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註定了其非凡的歷史。對於今天的鄭州人來說,花園口是個鎮,也是一個村,更是鄭州市的北花園;對於治黃工作者來講,花園口是黃河大堤上十幾公里長的一段險工;史學家和人文學者眼裡的花園口,則是國民黨三八年扒開黃河大堤的地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鄭州市內要問花園口,知道的人會這樣告訴你:“順著花園路一直向北,當你看到黃河的時候,你腳下站的地方就是花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