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拳的相關知識

  心意拳,自古就與太極拳和八卦拳並稱為中國上三門拳法。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1、戰之魂

  人之生命在氣血,拳之靈魂在勁捷。勁力越豐富,拳法越有生命力,勁力越藝術,生命力就越強盛。太極拳以勁力上的纏連綿柔,瀟灑飄逸而風靡全球,少林拳以勁剛勢猛,氣勢磅礴,風行大江南北,心意拳則以富含科學意蘊,由內催外勁達四梢而享譽華夏。故曰勁力衍變是心意拳實戰之魂。

  2、行軌跡

  勁力即內勁之力,是精氣神聚合為一的抽象"衍化物",是意識對動作產生反射的紐帶,是拳法變化的內在動力。靜若處子,動似電流,通過丹田的催動,它將使肢體產生生理性震動,可謂拳法之靈魂。

  眾所周知,心意拳是由內催外以根帶梢之內功拳,拳法以"內向"為特徵,外形變化來自於內在動力牽動,故在內勁上既講究內容又講究藝術,因而有無"法"不含勁,無勁不見"法"之說。形變是勁變的表現,勁變是形變的母源,演練心意拳實質上是修煉內勁也。難怪老拳師如是說"一日可練三式,三年難悟一勁"。心意拳統稱勁變為"輻射"和"通達",輻射係指勁力的走向,通達係指勁力的應用,故有"勁向六說"和"勁用三法"之說。勁向六說是上□、下押、左旋、右轉、前擰、後拽。六說之中各具諸勁,都是以勁向而言,可謂五花八門無所不有。

 

  3、生

  心意拳是一個內容豐富而又系統的拳種. 籠統的說. 拳術運動都是有利於養生的. 心意拳的理論基礎就是內外兼修. 只要訓練方法得當.程式合理.循序漸進. 是有養生效果的. 養生的過程是隨著訓練的由淺入深而進行的.不過也得注意.度的把握. 畢竟,練心意拳練出毛病的也是常有的.

  4、習

  我們知道心意拳中主要是"十大真形"和它們的"十大靈法"。在心意拳形架中有動物爬行類:龍、蛇;有禽鳥飛行類:鷹、鷂、雞、燕;有走獸類:虎、馬、熊、猴。這些動物都是人類的好朋友,它們雖為動物,其特長是人類不能比擬的。動物在自然界都有各自的真靈和真性,人善走不如熊、虎、馬;善飛不如鷹、鷂、燕、雞;爬不如猴、蛇類。如虎的登山勇猛,熊的力大無窮,馬的俊美飄逸,猴的靈活多變,所有這些都是人類要學習的。它們的一些本領比人類大,與我們人類共同擁有一個地球,所以,我們一面要學習它們的優點和長處,一面還要和他們交朋友。人類由於受到紅塵世界的汙染,人的本能靈性在逐漸地泯滅,人的靈活不如猴類,勇猛不如虎、豹,力大不如熊類,疾快不如駿馬,人類沒有翅膀不能像鳥兒那樣飛翔,不如魚兒那樣在水中自由自在的生活,這一切都是人類需要向動物學習的。我們練心意拳的人有一句口頭禪說"學習動物拳,打挑領,放丹田;一去天朝前,再去地朝前"。所以我們在學習心意拳時,要學好拳術中動物的靈性和捕食技巧,還要研究動物,既要學習這些動物的長處和靈性,也要學會和動物相處,並和動物成為好朋友。

  5、拳

  心意拳的打法很凶狠,其源自於它開創與抗金的戰場上,而後歷經戰火風煙的洗禮,終成一門歷經數百年而不變的原傳殺手掌法!!! 它講究一招之內周身七拳打人,一個心意拳高手在一秒內起碼可以毖殺對手3處以上要害,簡單的說就是1秒內讓對手死上3次!心意六合拳內動無形,用必七體,頭、肩、肘、手、胯、膝、足,長短互用,相助為友。【釋義詳見 擴充套件閱讀】

  6、樂部

  心意拳俱樂部於1997年在中國山西省成立,由第六代傳人,也是首位外國人傳人的,北西勝海任代表。心意拳俱樂部遵照中國的傳統方式進行學習。超越國家,民族,以及語言,文化和習慣上的差異,傳播正確的武術。教授學習山西省祁縣為中心傳承下來的戴氏心意拳。

  7、意拳為什麼要練矮步?

  心意拳為什麼要練矮步--踩雞步,並寓各種打法於雞步行進間?很多朋友說,站直了打更方便。沒錯,可以站直些打,也的確更方便。事實上,後世的河北形意拳就站得較高,五行拳的擊打高度同各種現代搏擊並無大異,十二形中的虎撲已基本同於平推***當然真正的練家還是體會到了其中有上下的變化***……為什麼心意拳入門還要踩雞步?據說盧嵩高先師還讓初學者們排好了隊在大操場上魚貫而行踩雞步?難道這只是考驗學者的毅力嗎?

  身型的高低變化是心意拳打法的基本特色之一,是"束展"。站直了打,威力大減。而之所以朋友們說站著打很不錯,很大程度是我們沒意識到事實上我們實打的機會很少,也根本談不上再去辨別其中打法凶狠度的差異。

  心意拳拳把很少有平來平去的,它總是含著向前斜上或斜下的勁意,這種"上""下"不是含蓄的示意,而是要在操練時實實在在地打出來;不是玄妙的暗勁,而是要在身型上紮紮實實地做出來,真正做出"塌天"和"翻地"的勁意來。在實戰上,不是簡單的平擊,而是通過雞步弓牮步等的變化使自身突然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以達到:蓄勢--展放,也就是束身展身,"束展"二字,整個人象彈簧壓扁突然彈放,或象鋼索突然崩斷,將對手向前擊出的同時,有向上挫飛起來或向下砸頓下去的效果,威力當然不是平擊所能比。"虎撲","搖閃把","挑領","虎抱頭","卷地風"等都有斜上的翻勁,將對手斜上打出,而"鷹捉""大劈""斬捶""一頭碎碑"等都有向下的罩勁,將對手斜下打出。比如大劈,大劈往往用在第二動,如第一動先由低身作"挑領"***近則"虎抱頭"***長身而起,將敵人打成***或驚成***被掀之勢,此時緊接大劈,沉身下勢,連肩帶背劈下,由上而下,這就不同於人站直時只是用肩平著去靠對方,而含有劈,砸,撞,壓,擠種種在內。如果同時管腳的話,那就象契槽裡卡著一段木條,你一鑿下去,"嘣",鑿子佔了它的位置,而木條飛了--對手將被拔根摔出。而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威力,都是由於有身型的束展。

  "束展"不僅威力大,而且在打鬥時更有機動變化性,使對手卒不及防。如上之第一動,由下而上,不管打到沒打到,它都打破了敵方的防守平衡,"驚勢",而且達到了一個重要的目的:進身佔位,這時再施的第二動大劈,就是真正的貼身打法了,所以"近身"哪裡來?是過程中打出來的,就象高手下棋,它暗含的第二下你往往事先察覺不到,而不是我喊"我要近你身",而你反諷"你如何近得"。--這也正是心意拳老辣的地方。

  而上述這一切,束展釋放能量,高低變化破敵之勢,由遠突進站位奪勢,都不是光站直了走近就行的,而必然要靠行進間雞步的變化發動而來,其實如心意拳"四把"的編排上,都是這般一束一展,一高一低地在安排著的,箇中練習所含的這個東西,不知學者們又是否都意識到了呢?

  回到開頭所說,現在的心意拳練習者大都是練一套打一套,能偶爾用上一兩下所練的心意把勢已經很不錯了,又何能奢談更多呢?如果以膝肘擊人,對一般人來說吃一下就夠了,當然站直了打也無所謂--本來也沒什麼真正意義上的"對手",更談不上是"格鬥"。所謂"殺雞何用牛刀?"但以此竟蠢蠢地以為雞步矮型之無用,則是貽笑大方了。

  正因為雞步矮型往往只被真正懂得用法的朋友所識,所以它往往反被低俗群所嘲笑。其實格鬥中的高低變化是嚴肅而重要的課題,心意拳由冷兵時代過來, 《手臂錄》論及:如果雙方都持四平槍怎麼辦?那麼須蹲身以"低四平"或長身以"高四平"破之。職業拳擊手如泰森者也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比賽時做貓腰猛擊狀。擊劍臺上也還常現著標誌性的低身弓步突刺動作。----而在祖國心意六合拳中,更是將這種高低展放變化有意識,有系統地運用在了拳把中,達到了"束展二字一命亡"這樣的認識高度。這不是故弄玄虛,而是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我們切不可因為自己不會用,沒機會用,而將它丟棄。事實上對拳藝欲深造者,欲同國際武友切磋實戰者,這都是一筆寶貴的技術財富,一筆高階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