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西方哲學的畢業論文

  西方哲學把生活世界作為其探尋的起點和基礎,認為教育要植根於生活世界,它符合當代教育的一個共同發展趨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西方哲學視域下的體育課程理念分析

  西方哲學把生活世界作為其探尋的起點和基礎,認為教育要植根於生活世界,它符合當代教育的一個共同發展趨勢。我們可以將西方哲學視域下的體育課程理念精煉地歸納為迴歸生活世界,提升主體意識。但是在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西方哲學提出的“教育迴歸生活世界”中,“迴歸”的本質是關注人的生成,關注體育教學的過程價值。“體育教育迴歸生活世界”要求體育運動技能與知識的教學與生活整合,同時時刻指向學生作為現實主體的發展。“迴歸”不意味著拋棄、背離“科學世界”和科學知識的教學而僅僅去教“經驗”和教“生活事件”,西方哲學不是對科學知識、科學世界的反動。迴歸生活世界所反對的是把學生看成知識的容器以及“去過程”、“去情景”等種種侷限,關注知識的教學與人的發展的內在聯絡與統整。從某種意義上說,西方哲學視域下的體育教學強調教學的過程價值,注重過程兼顧結果,注重生成創造而反對總是執行和平庸,注重學生主體性,注重個性和差異性,反對刻板的統一和中心論。本文將從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師生關係四個層

  面來剖析西方哲學視域下的體育課程理念。

  一、哲學視域下體育課程設定模式分析

  1.教學內容的超越:超越知識束縛,關注生活世界

  教學回歸生活使教學內容具有了生命的意義。生活對體育教學內容的意義重大,是教學內容的基礎、條件、源泉。教學內容面向生活有利於人的本體意識和生命意識的確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社會綜合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體育教學回歸生活帶給教學內容的是對學生生活世界、科學生活世界和人性生活世界的整合,是教學內容觀念的變革、資源的重組和權利的重新分配。為了使體育教學切實迴歸生活,體育教學內容迴歸生活必須確立從理想世界向“現實生活世界”迴歸的體育新課程理念;選擇與設定既體現從單質、必然、共性、簡化世界走向多質、偶然、個性、複雜世界,又注重學生和教師兩方面主體意識的提升,還要充分把握人在時空中的動態變化及其關係,兼顧人類生活經驗和發展需要與學生面對的生活世界以及學生人生價值實現的整合。

  2.教學過程的提升:弘揚人文精神,強化生命意識

  自啟蒙運動以來,由於對科學技術的崇拜造成了人們生活在冰冷的科學世界中,從而忘卻了人的真正生命之根——生活世界。在這種大背景下,以塑造人的精神和靈魂為己任的教育也未能堅守住自己的城門,淪為科學世界的殖民地,忘卻了人的生命及其價值,致使教育迷失了自我,遮蔽了靈魂,失去了真諦。“教育是直麵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事業。”

  教育面對的本應是一個個有生命的個體,一個個有著生命理想、生命追求和生命憧憬的人,而現實中太多冠以教育名義的教育形式佔據了學生個體生命的空間。青少年時期本是人的一生中最活躍、最多彩多姿、最複雜多變的時期;而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過多地強調了政治意識、社會責任感和獻身精神的培養,忽視了一個個具有鮮活個性和豐富內涵、多樣興趣愛好與追求的現實生活的主體。因此體育教學要回歸自我,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須從過去異化的公共世界中走出來,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生命,把培養能夠維持生命、認識生命、理解生命並能夠提升生命的健全人格作為其基本追求。的確,體育課堂教學需要把生活還給學生,重建學生的課堂生活。

  要真正達成這些根本的目標,體育教學必須由重知識的接受性教學向重綜合能力的探究性教學轉向;由單一的認知性教學向多維的體驗性教學轉向;由機械的決定性教學向互動的交往性教學轉變。哲學視域下的體育教學強調教學的過程價值,注重過程兼顧結果,注重生成和創造而反對忠實執行和平庸,注重學生個體性,尊重個性和差異性。

  3.師生關係的轉變:由知識授受轉向平等交往

  哲學認為受過教育的人首先可以被理解為:“一個人的認知、思維和行為方式源於他是誰。這樣的人知道一個真實的人不只是一個個體,他或她的獨立存在,而是一個與其他人在一起的關係存在,他因而在本質上是一個倫理存在。”存在主義哲學家馬克西妮•格林從生活世界的意義角度分析指出,教育不僅要尊重個體本身的

  生命價值,而且要關注個人與他者的關係,即個體與他者所構成的生活世界的存在狀態。哲學的教育不僅要提出如存在主義的“我是誰”的問題,而且還要問“我如何構造他者”的問題。“教育中,最根本的問題,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接觸”,“假如這種關係被扭曲了,其他任何改善都是無意義的”。

  哲學視域下的體育教學需要把握師生關係的內在結構,通過完滿的師生關係的展開,體現體育教學活動的生活意義。胡塞爾認為,人們在生活世界中進行著生動的充滿“人格主義態度”的交往,他把這種交往稱之為“互動主體性”。這種交往是主體間的交往,它實現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平等與獨立,強調在交往共同體中,每一個成員都是平等的、獨立的,同時主體間又是互相作用和影響的關係。體育教學回歸生活切實實現了師生間的對話、交流、互動,必須弱化教材權威性、弱化教師中心言說者地位,追求一種主體間平等交換的對話語境,使師生真正達到“面對面、心與心”的交流。教師在處理與學生個體的倫理關係上,要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的發展的需要,尊重學生獨特的理解、體驗和感悟,“真心真意把學生當主體”。處理好師生之間的倫理關係,有利於增強體育教學的生活意義。

  二、西方哲學對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啟示

  1.體育課程應迴歸生活,關注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

  在傳統的課程哲學那裡,課程是服務於未來生活的,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它不僅使學習活動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隔膜,也與學生未來的發展相去甚遠。要糾正傳統課程哲學的痼疾,就應當使課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關聯,為知識、文化經驗搭起一座橋樑,使它們得以溝通。不過,應當指出的是,像杜威的經驗主義課程哲學並非被我們所認同。體育課程不能把“生活”與“發展”完全對立起來,但也不能把兩者完全等同起來,它們兩者是辯證統一的。生活是基礎,發展是目的;生活支援發展,發展引導生活。據此,體育課程應當關注生活、關注學生的經驗,在理想與現實、人文與科學之間尋找到一個制衡點,著重強調自然、社會和人在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統一,使自然、社會和人成為知識的基本來源;尤其是強調讓每一位學生感受生活,與生活融為一體,使學生體育知識技能的學習和生活、現實社會保持密切的聯絡。

  2.體育課程應以文化為價值取向,把知識作為達到文化目的的工具

  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的財富之總和,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所有認識和實踐成果之總和,具有兩個基本特點:1.它是共享的,不是某個人所獨有的;2.對個體來說,它是後天習得的,不是先驗的。這表明,它一經生成就成為超個體的客觀力量存在於社會及其歷史活動之中,維繫著社會和歷史。人要成為社會化的個體存在和發展於社會之中,就必須要接受超乎於其個人經驗的文化價值和意義。

  而知識固然也是人類物件化勞動的產物,但它並不等於文化。文化是人類物質和精神活動的目的,知識則是為實現和達到這個目的所藉助的手段。在一定意義上,文化更接近生活世界,知識則更趨向科學世界。基於這樣的理解,學校體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繼承和傳播體育文化,乃至創造文化。在學習多種運動技術時,包含著接受、吸納人類文化的深刻內容,並形成體育道德的規範文化,體育審美的情感文化,體育競技的剛健文化,這些學校體育多種功能值得人們在教學中挖掘繼承。此外,它還要求被編纂到體育課程中的知識經驗要更加合理有序,能夠包含更為豐富的文化要義和人在實踐過程中所注入的思想感情、價值追求,能夠使學生迅捷地吸取體育文化的精髓,獲得體育文化力。

  總之,哲學把生活世界作為其探尋的起點和基礎,認為教育要植根於生活世界,發現生活世界中的問題,由此提出教育的目的與價值。它要求一種基於生活世界的對話形式的教育,旨在獲取意義而不是知識的堆砌。它要創立一種有特色的學校教育,要求把教師和學生都看作為主體,在主體間進行對話,相互自我建構;學校不僅是知識傳輸的場所,更是知識生成的場所。它要求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創造能力和批判能力,認為這些能力不是獲得知識的一種方式,它們本身就是一種知識形式。它有實踐目的,要求學生知道在長期範圍內怎樣做,並且帶有倫理取向,注重道德價值規範和培養人的責任感。它致力於對人的精神世界的觀照,要人們懂得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以引導人們更好地學會生存和生活。哲學的這種取向,不僅是對理性、人性的追尋,更是對教育和人的生活負起責任。這些觀點對於傳統教育意味著重要的變革,對於人的培養也富有更為積極和更為深厚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捷]誇美紐斯著.大教學論.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40.

  [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學會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華東師範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3] 張華.論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迴歸.朱小蔓.道德教育論叢***第1卷***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445-446.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