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中藥養生配方

  秋季是由炎夏向寒冬轉換的過渡季節,本就是呼吸系統疾病的高發季節。進入秋季後,氣候條件也會相應發生一些變化,氣溫逐漸下降,晝夜溫差加大,氣候乾燥,空氣溼度減小,這都成為一些呼吸系統疾病的誘因。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7個

  豆腐糖止咳化痰平喘

  豆腐500克、紅糖、白糖各100克。把豆腐當中挖一窩,納入紅,白糖,放入碗內隔水煮30分鐘;一次吃完,連服4次;清熱、生津、潤燥、治咳嗽痰喘。

  玉米鬚橘皮治咳嗽

  做法:玉米鬚,橘皮各適量,共加水煎,日服2次。

  適用:止咳化痰。治風寒咳嗽,痰多。

  冰糖燉梨化痰止咳

  將新鮮的梨去皮,剖開去核,加入適量冰糖,放入鍋中隔水蒸軟即可食用。

  黃精冰糖止咳平喘

  黃精***中草藥***30克、冰糖50克。將黃精洗淨,用冷水發泡,置砂鍋內,再放入冰糖,加水適量,將鍋置爐上,以武火煎煮,後用文火煨熬,直至黃精爛熟為止,每日2次,吃黃精飲湯;清肺、理脾、益精,用治肺燥肺虛之咳嗽、乾咳無痰、咯吐不利、食少口乾、腎虛精虧等。

  荸薺百合羹

  用料:荸薺***馬蹄***30克、百合1克、雪梨l個,冰糖適量。

  製法服法:將荸薺洗淨去皮搗爛,雪梨洗淨連皮切碎去核,百合洗淨後,三者混合加水煎煮,後加適量冰糖煮至熟爛湯稠。 溫熱食用。

  功效主治:荸薺味甘,性微寒,能清熱生津,涼血解毒,化痰消積等作用,含澱粉、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維生素C和荸薺素等成分,荸薺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及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梨能清熱生津,潤燥化痰;百合潤肺止咳。三者合用則起滋陰潤燥,化痰止咳的作用。 治療痰熱咳嗽,痰黃稠,咽喉不利。用於嬰兒慢性氣管炎見痰熱症者。

  注意事項:脾虛便溏、咳痰清稀者不宜選用。血虛體弱的嬰兒忌用。

  花生沙蔘湯治咳嗽少痰

  花生米、白果,百合、北沙蔘各25克、冰糖適量。水煎取汁,加冰糖,每日1劑;潤肺化痰、治久咳痰少、氣短咽乾。

  蘿蔔豬肺止咳湯

  蘿蔔1個、 豬肺1個、杏仁15克。加水共煮1小時,吃肉飲湯;清熱化痰、止咳平喘、治久咳不止、痰多氣促。

  用料:白蘿蔔5片、生薑3片、大棗3枚、蜂蜜30克。

  製法服法:將蘿蔔、生薑、大棗加水適量煮沸約30分鐘,去渣,加蜂蜜,再煮沸即可。溫熱服下。每日1~2次。

  功效主治:蘿蔔味辛、甘,性涼,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化痰止咳等作用。其醇提取物對革蘭氏陽性細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生薑是散風寒、止嘔下氣的常用藥,大棗多作和胃養血及調和藥物使用。蜂蜜潤燥止咳,本飲可起到敬寒宣肺,祛風止咳的作用。治療傷風咳嗽,以風寒感冒咳嗽為宜。

  注意事項:體弱屢易感冒咳嗽,久治不愈或反覆遷延的嬰兒,可試用。但風熱咳嗽,見發熱痰黃者,則不宜選用。

  秋季養生注意事項

  1、調理飲食:

  秋季膳食要以滋陰潤肺為基本原則。年老胃弱者,可採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還應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品,這對護肝益肺是大有好處的。

  2、早起早睡:

  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舒達陽氣。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適當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起床前適當多躺幾分鐘,舒展活動一下全身,對預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義。這類疾病在秋末冬初發病率極高,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後期,這是因為在睡眠時血液在腦血管的流動速度變慢,血栓容易形成之故。

  3、增強體力:

  秋天氣候漸冷,衣服不可一下增加過多,有意讓機體凍一凍,經受一些寒涼之氣的鍛鍊,這也是增強機體對冬季寒冷氣候的適應能力的重要方法。金秋時節天高氣爽,是運動鍛鍊的好時期,尤其應重視耐寒鍛鍊,如早操、慢跑、冷水浴等,以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

  4、預防疾病:

  秋末氣候轉涼,這個時期是中風和心肌梗死發病的高峰期,極容易導致猝死。患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和肺心病的人,對氣候的變化也很敏感,很容易導致復發、病情惡化。因此患有這類疾病的患者應特別注意提高警惕加強預防,家中應備有急救與治療藥品,以防萬一。

  5、預防秋燥:

  秋天氣候乾燥,因而面板水分蒸發快,故易造成面板乾裂、皺紋增多、咽喉燥痛、大便祕結等,因此秋天預防秋燥是重要的保健原則。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溼度,重視補充機體水分,要避免過勞和劇烈運動使津氣液耗損。為了防止面板乾燥可塗擦各種護膚霜。但應注意口脣乾裂不可擦甘油,更不可用舌頭經常舔口脣,否則會使口脣乾燥皸裂加重。

  6、慎食瓜果:

  夏令大量食瓜果雖然不至於造成脾胃疫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後再大量食瓜果,勢必更助溼邪損傷脾陽,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溼,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因此,入秋之後應少食瓜果,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

  7、適時進補:

  常言道:“秋季進補,冬令打虎”,但進補時要注意不要無病進補和虛實不分濫補。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證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病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還要注意進補適量,忌以藥代食,提倡食補。秋季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如烏骨雞、豬肺、龜肉、燕窩、銀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這些食物與中藥配伍,則功效更佳。

  8、多飲湯水:

  秋季空氣乾燥,把進補的物品製成湯水服用比較適宜。一般人宜用食補,即選擇新鮮的白菜、蘿蔔、蓮藕等加入魚、肉等做成湯,如花生雞爪湯、蓮藕牛肉湯、菠 菜 豬 肝 湯、蘿蔔排骨湯等。還可食用有利尿解熱作用的寒涼類水果,如蘋果、雪梨、柑橘、荸薺、葡萄等,可補充大量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秋季氣候乾燥,口渴感強,但不宜多飲含氣體的飲料,可選用胖大海加冰糖或白菊花加蜂蜜浸泡,頻頻飲服,既可補充體內水分,又可起保健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