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址簡介之河姆渡遺址

  導讀:河姆渡遺址是一處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遺址中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和原始藝術品6700餘件。並發現了豐富的水稻栽培和大面積木結構建築等遺蹟,以及馴養的豬、狗、水牛和捕獵的野生動物遺骸,採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展示出當時這一地區燦爛的原始農業文化。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鎮,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度4米左右,疊壓著4個文化層,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3000年。遺址是1973年被發現的,經兩期發掘,合計面積2800平方米,出土文物6700餘件,為研究農業、畜牧、建築、紡織、藝術等學科和中國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被命名為河姆渡文化。1982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姆渡遺址是中國東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其文化特徵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地域特色,在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形成過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栽培水稻,從事以稻作為主的農業經濟活動。在第四文化層較大面積內分佈著 堆積層,最厚處近1米。伴隨出土的代表性農具是,出土170餘件。稻穀和骨耜的發現對於探討中國栽培稻的起源及其在稻作農業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義。

  居住木結構運用。遺址發掘中,到處可見數量眾多的木樁及木構件、據考證為“幹欄式”建築遺蹟。這種既可防潮又能防止野獸侵襲的“幹欄式”建築是我國南方傳統木構建築的祖源。尤其是榫卯技術的運用、把中國榫卯技術的歷史推前了2000多年,被考古學家稱之為 7000年前的奇蹟。

  駕馭舟楫,開展水上活動。遺址出土8支,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

  遺址出土的大量動植物遺存中以水生動植物為多,特別是鯊、鯨、裸頂鯛等海生魚類骨骸的發現,證明河姆渡先民已經憑藉舟揖把活動範圍擴大到江河及近海地區,這在經濟活動和與外界交往中有重要意義。

  信奉崇尚鳳鳥。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大量精美藝術品中,不少都飾有鳥和太陽結合的圖案,單獨雕塑的鳥形象也出土數件。其中國寶級文物象牙雕刻件更是原始藝術品中的精品,形象地反映了原始農業發明以後,先民對知時的鳥和照耀萬物的太陽的崇拜。用骨、角、獸牙和玉石材料製成的,是河姆渡先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又一體現。玉玦、玉璜的出現,證明了河姆渡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崇尚玉器傳統的源頭之一。

  河姆渡遺址出土文物還表明,河姆渡先民已開始紡紗織布,掌握,挖鑿,發明技術,這一切大大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有力地支援了中華民族文化起源是多元的見識,證明了長江、黃河流域都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