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從考古遺址到世界遺產

  殷墟作為商王朝都邑,展現了包括文字系統在內的頂峰時期的中國古代青銅文化。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資訊,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殷墟:從考古遺址到世界遺產》共分為甲骨學的形成與器物學的開拓;殷墟考古的意義與都城的重要發現;抗戰爆發後殷墟的遭遇與學術研究的深入;小屯花園莊殷墟甲骨的新發現與甲骨學研究的新階段;墓葬與聚落的新發現對殷墟文化研究的重要意義等數章內容。

  《殷墟:從考古遺址到世界遺產》內容包括有:歷史記載與金石學描述的殷商文化;甲骨學的形成於器物學的開拓;殷墟考古的意義與都城的重要發現;抗戰爆發後殷墟的遭遇與學術研究的深入等。《殷墟:從考古遺址到世界遺產》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殷墟考古遺址的史學價值

  殷墟的發掘,幾乎完全改變了傳統史觀中夏商周三代歷史的面貌,真實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為商周考古確立了可靠的年代學基礎,對於上溯早商文化和夏文化起到了基點作用;填補了以鄭州二里崗為代表的早商文化和以殷墟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間的空白,從而完善了商代的編年框架。安陽殷墟***11張***

  以青銅器、玉器為代表的殷墟文物表明,殷墟時期的手工業空前發達,不僅門類齊全,而且工藝水平極高。一些主要的手工業生產部門,如青銅冶鑄、制玉、製陶、制骨、制車、紡織等都已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這一時期的白陶、原始瓷等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殷墟出土的商代馬車,大量使用青銅構件,獨轅雙套雙輪,結構精緻複雜,體現出高超的機械、青銅鑄造等複合技術。

  殷墟王陵的埋葬制度、分佈格局、隨葬方式、祭祀禮儀等,集中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會組織、階級狀況、等級制度、親屬關係,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王陵建設的最高水平,併為以後中國曆代王朝所效仿,逐漸形成中國獨具特色的陵寢制度。同時,以人祭、人殉、車馬殉葬、獸祭等為代表的殷墟喪葬習俗,突出表現了殷墟時期以等級制度為核心的禮制,體現了當時的喪葬習俗。

  殷墟考古遺址的管理保護

  1961年,國務院將殷墟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劃出了重點保護區、一般保護區和外圍區的範圍,並制定了具體的保護措施。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公佈後,河南省和安陽市政府,也頒佈了與保護殷墟相關的管理條例,把殷墟保護工作納入了法制化軌道,並劃定了殷墟保護範圍與建築控制地帶。

  1987年,安陽市政府徵購小屯東北地***殷墟宮殿區***農田近8萬平方米,對該遺址採取了有效的保護措施,並在此興建了遺址型的博物館***殷墟博物苑***,集中展現了殷代王宮殿堂的佈局與建築,成為集考古、園林、古建、旅遊為一體的勝地。

  1988年,中國古都協會將安陽列入中國七大古都。

  1997年,殷墟被定為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00年,考古界評選“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殷墟以最高得票數名列第一。

  2001年,安陽市政府藉助申遺,把殷墟宮殿、王陵遺址近千畝土地徵用為國有,使其直接控制在政府的管轄之下,有效地阻止了小屯、花園莊向宮殿保護區的擴充套件,並投入巨資,將重點保護區內的居民拆遷安置到保護區外。中國殷商學會會長王宇信對此給予高度評價,稱讚“保護殷墟是安陽的第一大功”。

  2006年,安陽市政府先後投入15億多元,全面治理殷墟周邊環境,探索遺址的展示方法,建造了殷墟博物館,集中收藏、保護、展示殷墟出土可移動文物。

  2006年7月13日,在立陶宛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0屆會議上,殷墟以符合世界遺產的第***ii***、***iii***、***iv***、***vi***條遴選標準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2010年,列入國家首批12家考古遺址公園。

  2011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