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是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第一次世界大戰分析

  中文名稱:第一次世界大戰

  參戰部隊:同盟國、協約國

  戰爭結果:英國、法國為首的協約國戰勝

  時  間: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地  點:歐洲、太平洋、中東、地中海與非洲、亞洲部分地區

  人  物:威廉二世 弗朗茨·約瑟夫一世 穆罕默德

  第一次世界大戰詳情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戰爭主要在歐洲戰場上進行。英、法、比等國的軍隊同德軍對抗的西線,俄國軍隊同奧匈帝國、德國軍隊對抗的東線,是主要戰線,其中,西線的戰線是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這次戰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914年是戰爭的第一階段。在這一年裡德軍根據戰前制定的施裡芬計劃,首先在西線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由於馬恩河等戰役中法、英、比三國軍隊的奮力抵抗和俄國在東線的進攻,致使德軍速戰的計劃破產。西線作戰的雙方修築戰壕,長期對峙,轉入陣地戰。

  1915年~1916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由於雙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決定性的一年,所以這一年裡出現了三次大型的陸地上戰役,即西線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東線俄軍的夏季攻勢,在海上,日德蘭海戰役後,英國仍然牢牢控制著制海權。這一階段,大戰的戰略主動權轉移到了協約國一方。

  1917年~1918年為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中國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的陣營增加到27個國家,俄國爆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1918年11月,德國宣佈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結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的分贓不平衡的帝國主義戰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戰爭,儘管塞爾維亞是為了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而戰,它所從事的戰爭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的性質,但這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集團和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集團,在主要戰區展開的生死搏鬥,這場戰爭,各方都大量使用現代化戰爭裝備,以給敵人最大的殺傷,戰況空前慘烈,人員傷亡慘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空前的浩劫,給參戰各國帶來巨大的災難。大戰歷時4年,30多個國家,15億人口捲入戰爭,傷亡人員3000萬,經濟損失3400萬美元。 另一方面,戰爭促進了亞非民族獨立國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覺醒。

  評價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其戰火波及全世界大部分地區,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的分贓不平衡的帝國主義戰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戰爭,儘管塞爾維亞是為了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而戰,它所從事的戰爭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的性質,但這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集團和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集團,在主要戰區展開的生死搏鬥,這場戰爭,各方都大量使用現代化戰爭裝備,以給敵人最大的殺傷,戰況空前慘烈,人員傷亡慘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空前的浩劫,給參戰各國帶來巨大的災難。大戰歷時4年,30多個國家,15億人口捲入戰爭,傷亡人員3000萬,經濟損失3400萬美元。 另一方面,戰爭促進了亞非民族獨立國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覺醒。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給全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的災難,同時也帶來了科技上的一大進步,是各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以及軍事等許多方面大大加強,同時一戰加快了人權實現的步伐。民族國家的紛紛建立是這次戰爭帶給人類的最大成果。在此背後的民族意識的形成、民族觀念的勃發,可以說是歷史賜予其最好的機會,戰後國際秩序的重建。

  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三十多個國家、15億人口被捲入了戰爭,它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上損害。第一次世界大戰產生的重大成果是它嚴重消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摧毀了地處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的基督教東部教會國家沙皇俄國、地處歐洲中部的基督教新教國家德意志帝國、地處歐洲中部和巴爾幹西北部的基督教天主教二元制君合國奧匈帝國等歐洲古老的封建帝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帝國主義國家被消弱,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伊斯蘭教封建軍事帝國的奧斯曼帝國也宣告解體。戰爭後期,地處歐洲東部邊陲的俄國無產階級在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取得了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戰後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美的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高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