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是怎麼形成的

  颱風,亦稱颶風。是形成於熱帶或副熱帶海面溫度在26℃以上的廣闊海面上的熱帶氣旋。那麼,颱風是怎樣形成的?

  颱風的形成

  颱風是發生於熱帶海洋上空的一種氣旋。在一個高水溫的暖熱帶洋麵上空,若有一個弱的熱帶氣旋性系統產生或移來,在合適的環境下,因摩擦作用使氣流產生向弱渦旋內部流動的分量,把高溫洋麵上蒸發進入大氣的大量水氣帶到渦旋內部,把高溫高溼空氣輻合到弱渦旋中心,產生上升和對流運動,釋放潛熱以加熱渦旋中心上空的氣柱,形成暖心。由於渦旋中心變暖,空氣變輕,中心氣壓下降,低渦變強。當低渦變強,反過來又使低空暖溼空氣向內輻合更強,更多的水汽向中心集中,對流更旺盛,中心變得更暖,中心氣壓更為下降,如此迴圈,直至增強為颱風。

  颱風結構

  颱風是一個強大而深厚的氣旋性漩渦,發展成熟的颱風,其底層按輻合氣流速度大小分為三個區域:①外圈:又稱為大風區,自颱風邊緣到渦旋區外緣,半徑約200-300km,其主要特點是風速向中心急增,風力可達6級以上。②中圈,又稱渦旋區,從大風區邊緣到颱風眼壁,半徑約在100km,是颱風中對流和風、雨最強烈區域,破壞力最大。③內圈,又稱颱風眼區,半徑約5-30km。多呈圓形,風速迅速減小或靜風。

  颱風內各種氣象要素和天氣現象的水平分佈可以分為外層區***包括外雲帶和內雲帶***、雲牆區和颱風眼區三個區域;鉛直方向可以分為低空流入層***大約在1公里以下***、高空流出層***大致在10公里以上***和中間上升氣流層***1公里到10公里附近***三個層次***圖1颱風結構示意圖***。在臺風外圍的低層,有數支同颱風區等壓線的螺旋狀氣流捲入颱風區,輻合上升,促使對流雲系發展,形成颱風外層區的外雲帶和內雲帶;相應雲系有數條螺旋狀雨帶。捲入氣流越向颱風內部旋進,切向風速也越來越大,在離颱風中心的一定距離處,氣流不再旋進,於是大量的潮溼空氣被迫強烈上升,形成環繞中心的高聳雲牆,組成雲牆的積雨雲頂可高達19公里,這就是雲牆區。

  颱風中最大風速發生在雲牆的內側,最大暴雨發生在雲牆區,所以雲牆區是最容易形成災害的狂風暴雨區。當雲牆區的上升氣流到達高空後,由於氣壓梯度的減弱,大量空氣被迫外拋,形成流出層,只有小部分空氣向內流入颱風中心,並下沉,造成晴朗的颱風中心,這就是颱風眼區。颱風眼半徑約在10~70公里之間,平均約25公里。雲牆區的潛熱釋放增溫和颱風眼區的下沉增溫,使颱風成為一個暖心的低壓系統。

  颱風在低層主要是流向低壓的流入氣流。由於角動量平衡,在內區可產生很強的風速,在高層是反氣旋的流出氣流。上下層環流之間通過強上升運動聯絡起來,這是颱風環流的主要特徵。颱風中最暖的溫度是由下沉運動造成的,它出現在眼壁內邊緣以內,這裡有最強的下沉運動。在臺風低層最大風速半徑處,輻合最強,最大風速值半徑的大小隨高度變化甚小,並位於眼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