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肛運動的正確方法有哪些

  雖然提肛做法像忍大便一樣簡單,但是提肛效果明顯,可預防治療疾病。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提肛運動的正確方法,希望你們喜歡。

  提肛運動的方法

  標準做法:兩腿分立與肩同寬,兩手並貼大腿外側,兩眼正視前方,全身放鬆,以鼻吸氣,緩慢勻和,吸氣的同時,用意提起肛門,包括會陰部,肛門緊閉,小肚及腹部稍用力同時向上收縮。稍停,放鬆,緩緩呼氣。呼氣時,腹部和肛門要慢慢放鬆。這樣一緊一鬆,做10餘次。每日早晚各一遍。

  提肛運動療法的方式有很多種:臥式提肛法,站式、坐式、踮腳式、坐立式、夾腿式和屈腳式數種,儘管姿勢和動作略有不同,但提肛的方法大同小異。

  常用方法:全身放鬆,將臀部和大腿夾緊,做深呼吸,吸氣提收肛門,呼氣時放鬆,收縮到頂點時停留一秒鐘,不要憋氣。一提一鬆為一次,可做10~30次,每天3-4次,每次20-40下,3個月為一個階段。

  注意:姿勢平躺、雙膝彎曲,收縮臀部的肌肉向上提肛,緊閉尿道、陰道及肛門***它們同時受到骨盆底肌肉撐***,此感覺如尿急,但是無法到廁所去需須閉尿的動作。保持骨盆底肌肉收縮五秒鐘,然後慢慢的放鬆,五到十秒後,重複再收縮。運動的過程中照常呼吸,保持身體其它部份的放鬆。用手觸控腹部,如果腹部有緊縮的現象,表示運動錯誤。

  提肛運動可採用站、坐、臥等多種姿態進行,使用意念及內功,將肛門上提至臍中,做肛門上收的動作,自然呼吸或吸氣時提肛縮腹,呼氣時將肛門放下。此法不受時間和場地等條件的限制。

  提肛運動有的好處

  提肛是一種即簡便、又實用的肛門功能鍛鍊方法,具有預防和治療肛門疾病的雙重作用,國內外都很提倡該方法。練習提肛對中老年人易患的痔瘡、肛裂、脫肛、便祕、慢性結腸炎等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提肛運動對於痔瘡患者、脫肛患者、孕婦、肥胖和長期便祕者也有很好的作用,可改善尿頻、尿失禁、下腹脹痛。

  1、治療內痔

  提肛運動在輔助治療內痔方面是很好的療法,其原理是,通過使肛門周圍的肌肉及軟組織一張一弛的運動,可以改善區域性的血液迴圈,增強肛門括約肌的功能和肛門、直腸部位的抗病能力。有醫學雜誌報道,用提肛法治療早期內痔可取得較好效果。還有關於按摩會陰穴加提肛法治療慢性前列腺炎、應用提肛縮腎法治療及提肛法治療、脫肛、子宮脫垂等。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內痔患者都適用提肛運動治療內痔,肛腸疾病專家提醒,肛門區域性感染、痔核急性發炎、肛周膿腫等內痔患者不易適用提肛運動療法。提肛運動只做輔助療法,並不能取代醫學上的治療,因此,得了還應及時到醫院確診治療。

  2、預防前列腺疾病

  對男性來說,有規律地收縮肛門是對前列腺有效而溫柔的按摩,可以促進會陰部的靜脈血迴流,使前列腺充血減輕、炎症消退,對於預防和輔助治療前列腺疾病有很大幫助。

  3、陰道收縮

  提肛運動對提高女性的性功能大有裨益。通過這項鍛鍊,可以使陰道收縮有力,增強女性對性生活的感受。

  4、緩解尿失禁

  一些中老年人在大笑、咳嗽時會出現漏尿的情形,這在醫學上稱為“尿失禁”。練習提肛一段時間之後,便能得到緩解。

  提肛運動的主要功效

  提肛運動能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改善肛門括約肌功能,預防肛門鬆弛,對防治期痔瘡和脫肛頗見功效。方法***坐、臥、站立均可***:

  吸氣時,肛門用力內吸上提,緊縮肛門,呼氣時放鬆。每次肛門放鬆、緊縮30次,早晚各一次。若能採取胸膝臥位***雙膝跪姿,胸部貼床,抬高臀部***做好提肛運動;則效果更好。

  屈髖提肛運動的效果更好,方法是:

  仰臥床上,兩腿交叉上提屈曲髖部***使大腿儘量於腹部貼近***,連做20-30次。屈髖時呼氣,放鬆肛門,每天早晚各一次。

  有如對前列腺進行按摩,可促進會陰部的靜脈血液迴流,使前列腺充血減輕、炎症消退。

  提肛運動是預防和治療肛門疾病,以及促進肛門手術後患者傷口和肛門功能恢復的一種較好的方法,在做提肛運動過程中,肌肉的間接性收縮起到“泵”的作用,改善盆腔的血液迴圈,緩解肛門括約肌,增強其收縮能力。患肛裂的病人主要由於肛門括約肌痙攣引起的劇烈疼痛,使裂口難以癒合。相反,如果肛門括約肌過於鬆弛,對痔核和直腸黏膜的支援力不夠,就會導致痔核脫出和脫肛。肛門疾病術後的人,因肛門括約肌多有不同程度的損傷,此時有效的肛門功能鍛鍊,可以改善區域性的血液迴圈,減少痔靜脈的淤血擴張,增強肛門直腸區域性的抗病力,促進傷口癒合,以避免和減少肛門疾病的復發。

  小兒脫肛如何防治——適當做些提肛運動

  小兒脫肛即直腸脫垂,是指肛管直腸向外翻出而脫垂於肛門外。現代醫學認為,小兒脫肛與骶骨彎曲度尚未形成有關。其發病高峰多見於6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此時,小兒盆腔支援組織發育不全,不能對直腸承擔支援作用,另外,嬰兒期脊髓發育較慢,所以較易發生直腸脫垂。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提肛運動的肛門鍛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