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文化牆模板的效果圖展示

  一些農村文化牆模板的出現,能夠幫助一些村民在設計文化牆的過程中,剩下不少心思。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農村文化牆模板,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農村文化牆模板的高清圖

  農村文化牆模板的設計圖

  鄉村文化的沒落

  近年來,一些地方農村空心化、鄉村凋敝的趨勢越來越突出,“以前到處種滿了莊家和蔬菜,現在到處都是荒地野草;以前村莊規劃有序,中間空地是孩子們的樂園,現在私搭亂建成風,一些村民搬走後房屋倒塌,一片頹廢”,類似的景象頻頻見諸各種版本的“回鄉筆記”,令人不勝唏噓。中央提出,城鎮建設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中,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儘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所有這些反哺農村、保護鄉村的努力,都是為了保護我們世代相傳的文化記憶,讓城鄉居民在社會生活中建立更多認同感、幸福感和歸屬感。

  傳統的中國鄉村社會是一個以家庭血緣為基礎的“禮俗”社會,重視“法禮”和崇尚自然是傳統的中國鄉村社會的文化價值取向,它構成了延續中國數千年農耕文明的精神支柱。這種文化的認同,既形成了指導和制約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即通常所說的鄉規民約;又形成了在構建鄉村核心與精英階層特質——文化、道德、技能上的權威,表現為“重德不重法”“重義不重利”“重教不重罰”三個文化特質。這種文化和價值觀與城市完全不同:城市是法治社會,靠法律和警察維護社會治安,而農村是靠人與人的關係來維護村莊的和諧,農村可以不要警察,而城市一天沒有警察就徹底癱瘓。

  隨著中國現代化程序的不斷推進,基於工業化、城鎮化大背景下的當代鄉村建設運動,使這種底蘊深厚的傳統鄉村文化逐漸被快餐式的城市文化取代,重倫理、尊鄉儀、敬老愛幼、鄰里和睦、互幫互助、扶困濟貧的傳統價值認同被視為守舊、封建或不思進取;自我、冷漠,甚至唯利是圖被視為當代人生存方式的新寵。數千年積澱下來的傳統鄉村文化價值觀逐漸被人為地割裂,甚至遺忘。在鄉土社會中養成的生活方式在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處處發生流弊。於是“土氣”成為罵人的詞彙,“鄉”也不再是衣錦還鄉的去處。另外,農村人財物的不斷流出,尤其是農村精英人物從農村流出,也極為致命。傳統的鄉村社會,是官紳雙管的“雙軌”模式,鄉村精英作為一個生於斯長於斯的文化人和道德標杆,對鄉村社會的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而當下即便是留在鄉村的那些有文化、有知識、有影響力的群體,要麼走向老年,要麼熱衷於經濟而淡漠政治。

  鄉村文化認同的逐漸衰亡,經由這“一進一出”兩個路徑造成,兩者疊合在一起的結果是維繫傳統村莊秩序的制度被破壞,而新的制度又生長不起來,新的村莊共同體無法建立,經濟協作無法達成、無力抵抗地痞、無力解決社會共同面對的道德難題……在村民原子化的基礎上,內生村莊秩序沒有根基,在所謂的民主選舉程式下產生的許多農村的基層架構,因不適應中國鄉村這塊土壤而無法對鄉村社會的維護實施有效的管理,村莊越來越不能為農民提供基本的生產生活秩序,也越來越不適宜居住。

  同時,“漂移中的中國,流動中的農民”開始在鄉村引發一系列嚴峻的社會問題,離婚率急劇上升,幾千萬留守少年兒童由於親情的長期缺位,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問題日益凸顯,此外還有難以計數的空巢老人。“去精英化”的狀況進一步削弱了村民對於村莊的心理認同感,文化生活的萎縮和現代傳媒帶來的豐富多彩的娛樂節目又在這本就散漫的個體中豎起了一道道高牆。

  農村正在走向一種缺乏有效組織管理的散漫狀態。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