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文化牆作品的高清圖片

  美麗鄉村的文化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文化,文化牆可以很好的做到弘揚鄉村文化的作用!一些優秀的文化牆作品也不斷印入別人眼中,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美麗鄉村文化牆作品,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美麗鄉村文化牆作品的高清圖

美麗鄉村文化牆作品的設計圖

 

  鄉村建設的根本任務

  1 文化缺失是鄉村最根本的問題

  鄉村建設目前面臨著許多錯綜複雜的問題。但鄉村普遍沒有文化自信和自覺,是最基本的缺陷。本來在長期的生存發展過程中,鄉村傳統文化孕育出相當強大的自足圓滿的具有抵禦、同化、包容與自我修復的功能,但一方面在經歷了近百年的劇烈衝擊和破壞後,它在許多地方已經凋敝乃至消失;另一方面它日漸不能適應經濟、家庭、社會組織等的現代轉變而逐漸淡出鄉村生活;再一方面出於對西方或城市強勢文化的豔羨和追隨,許多地方的村民紛紛厭棄自己的傳統,或者一知半解地根據自己的想象在鄉村中“山寨”這些文化;還有就是隨著村落的日趨空心化,人口的流失使得傳承已經成為不可能;導致鄉村傳統文化逐漸破壞、消亡、褪色、異化,這種趨勢已經越來越快,如果不加以遏制,鄉村的文化價值在不遠的將來很可能就消失殆盡。

  然而,沒有什麼在填補傳統文化褪去後留下的真空,甚至沒有想到要去填補這個文化真空。傳統的價值觀念解體,新的價值觀念一時無法健全,許多地方的鄉村社會成為文化沙漠。家庭倫理瓦解、代際倫理失衡、養老困難、婚姻圈解體、熟人社會的輿論失去了制約人們行為的作用、鄉規民俗幾近崩潰、人際情感日趨疏遠、公共文化生活難以維繫……。這些現象昭示的是:鄉村真正的貧窮,在於精神文化的貧窮;文化空白的鄉村,將是國家和民族復興的隱患。

  失去了文化活力的鄉村,不止是文化的問題。文化活力的喪失,導致鄉村不再是可以慰藉心靈的家園,從而失去了保護和發展的內源動力。只有村民能愛自己的文化、愛自己的生活,才會認真去保護它、改善它、建設它;否則要麼離開自己的故鄉導致鄉村空心化,要麼豔羨他人的生活方式和環境“改造”自己的家園,無論哪樣都是自我的放逐和拋棄。這樣一來,鄉村建設就只有依賴外部的力量和刺激,一旦外部因素消失,一切又將停滯。當下許多村落要麼等著上級財政扶持,要麼巴望城裡遊客,要麼等著諸如藝術家進村、基金會拯救之類的特殊機緣,使得鄉村的保護和發展因為缺乏內在的動力,都不可持續。

  2 文化建設才是鄉村建設的根本任務

  目前的農村建設,在相當一部分人看來,就是經濟建設,村民的利益也就只是經濟利益,只有把經濟搞上去才談得到其他。大部分政策、措施,包括規劃設計,都圍繞這樣的認識來展開,這樣的做法甚至比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鄉村建設的先驅者們,仍然差得很遠。盧作孚、梁漱溟、晏陽初等的鄉村建設,無論具體措施有什麼差異,文化建設都是重點考慮的方面,甚至成為鄉村建設的前提;當年的外國傳教士,也並不是靠給村民帶來真金白銀的經濟利益才得以成功滲透中國鄉村。古人認為,“倉廩實然後知禮節”,但這句話不一定符合今天的現實。只靠經濟驅動的社會,不可能是健康的社會,反過來對經濟發展也會造成阻礙。例如,就算是某些經濟富裕的村落,錢包鼓鼓但腦中空空的人們反而會導致更多的社會問題。誠然,經濟建設於鄉村建設非常之關鍵,目的是要讓更多的村民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但是,經濟上去了,幸福就隨之而來了嗎?無數的事例已經否定了這一點。由於沒有重視,或者說無法提供給人們真正需要的精神文化,鄉村建設喪失了精神理想,於是就只能在滿足人們的物質慾望上大作文章,把經濟建設作為鄉村建設的首要甚至唯一任務,如果嚴重點說,就是本末倒置。本末倒置的結果,就是經濟難以發展,文化難以建設的雙輸。

  在經濟思維的指引下,鄉村建設或者發展的目標被壓縮到經濟利益上,把落後等同於經濟上的落後,把發展等同於經濟的發展。這樣的出發點直接導致了今天鄉村建設中的種種困境***事實上整個中國的建設亦是如此***。鄉村本源的價值被拋棄了,鄉村的所有資源,變得只具有純粹的經濟價值——而且在很多情況下不是村民能享有的經濟價值。只要能帶來經濟利益的,就肯定取得優先地位,在實際操作中,許多地方政策、規劃設計,都變得粗暴和功利。於是對村落的破壞現象比比皆是,耕地被佔用、生態被破壞、民居被拆除、樹木被砍伐、河塘被填平;以至於大拆大建、濫建旅遊設施、偽造民俗表演、欺客宰客等等,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這樣捨本逐末的建設,或許可以讓一時一地一人獲利,對鄉村的長遠發展卻是消極有害的。經濟上成功而文化上失敗,比起文化和經濟都失敗對中國更具破壞性,因為失去文化價值支撐的人無法正確地支配物質財富,他們的經濟能力將是破壞中國的工具。鄉村建設的所有行動,都應以人的文化價值觀的建立為首要目標,否則目前遇到的所有問題,仍然會一輪一輪地重複。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鄉村建設的根本任務***哪怕是之一***,才能夠逐步實現村民文化價值觀的成熟,進而是鄉村社會的成熟,然後是鄉村價值的成熟,而歷史可以斷言,鄉村價值的成熟,才是鄉村建設真正的成功。

  3 把鄉村建設成鄉村

  鄉村建設的成效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然而最基本的影響來自我們對鄉村的認識。從不同的認識出發,將導致不同的建設結果。比如,如果認為鄉村是土地資源的提供者,或者認為鄉村是城市人旅遊觀光的場所,那麼就會採取相應的行政、規劃措施去讓鄉村滿足這些需求。處在不同地位的人看待鄉村的角度是不同的,某些城市人或者村民認為鄉村是落後的代名詞,資本則認為鄉村是”新型城鎮化“中下一個需要掠奪的資源。同樣,不同的時間段對鄉村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工業時代認為鄉村是勞動力等資源的供給者,生態文明時代則認為鄉村是最後的生態屏障。那麼,如果從巨集觀的角度、歷史的縱深來審視,鄉村應該是什麼呢?

  中國鄉村就應該是中國鄉村,是具有獨立的生存形態、文化形態、價值取向和風貌特色的鄉村;應盡力在現代化的同時維繫村民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文化心理、價值觀與世界觀。只有這樣,鄉村才能擔負起中華新文化建設基因庫的歷史責任。鄉村只有自救才能救世,鄉村絕不能被取代。如果這點意識沒有建立起來,那麼規劃設計做得越多,對鄉村的毀壞就越多。而目前很多地方的鄉村建設,基本沒有這樣的概念,純粹把鄉村當作各種資源的提供者,那些並不十分必要的拆村並點、中心村建設、農民上樓就是這種思維的直接表現。而小區化的村莊、城市化的景觀、媚俗偽劣的“民俗風情”等等,仍然是沒有認識到鄉村應該具有的獨立價值和性格,試圖以城市的趣味去妝扮鄉村。

  試想,一個不那麼“富裕”,但人們在其中安詳平和地生活的村落,難道就是貧窮落後的嗎?為什麼非要用城市價值觀去擾亂那份天然與質樸?許多地方的“發展”,在經濟上就是對短暫利益的追求,在文化上就是對城市的盲從跟風,鄉村本應突出和強化的特徵和價值被抹煞了,有些村落甚至為了“發展”經濟,獻媚於當今淺薄浮躁庸俗的城市遊客,編造無中生有的“歷史文化”去“講故事”,慘淡收場是必然的。但是,這樣的行為對村落的自然環境、生態質量、固有文化的破壞,卻要後人花費數十倍的精力去修補。

  鄉村成為鄉村而不是城市的經濟和文化附庸,非常重要,價值獨立的鄉村給我們提供另一種生活的樣本:與自然更密切的關係、更低碳的生產、更質樸的生活方式等。西方典型的文明歷程一般經歷了原始、農業、工業、生態文明時代,其間留下了無數的教訓,我們的發展為什麼非要把他人的教訓都在低水平上重複一遍?而中國許多鄉村現在仍然保有良好的生態和文化基礎、安詳寧靜的生活,為什麼不能繞過前人的覆轍,直接將它們帶入生態文明的階段呢?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