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部文化牆素材的高清圖片

  村部的文化受到極大的重視,建設文化牆能讓村民的內心精神需求的到滿足、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村部文化牆素材,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村部文化牆素材的高清圖

  村部文化牆素材的設計圖

  近代鄉村文化的衰落

  鄉村文化相對於城市文化而言,在傳統農業社會裡,兩者只有分佈上的差別而無性質上的不同。鄉村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柢。一批又一批文人學士經由科舉考試或其他途徑,從鄉村來到城市,同時也把文化輸入城市。由於在重土觀念的支配下,絕大多數從政或遊學的士子,都將他們離家在外的寓居之地視作人生旅途的驛站,最後還要返歸故里,只有故里才是他們心理情感上真正認同的歸宿之地,所以告老還鄉的士子又將文化帶回了鄉村。此外,還有不少由於種種原因一輩子不離故土的鄉村知識分子,他們設館授徒,教授鄉里,其中亦不乏學問高人。這樣看來,鄉村始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汪洋大海,而城市不過是這汪洋大海中零星散處的島嶼。換言之,鄉村是傳統文化生長的家園,而城市則多少像作是傳統文化的聚散地。這種文化佈局與傳統農業社會的經濟——政治結構是相吻合的。近代意義上的城市文化,即市民文化,如同純粹的農民文化***鄉村文化不等於農民文化***一樣,遠未發展壯大,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化。傳統社會只有一種雅文化,即為統治者所認可和提倡的文化,這種文化覆蓋著城市和鄉村,儘管它在內容上有紛紜繁複的多樣性,但從未有過城市和鄉村的差異。士子們從農村中來、到農村中去的不停流動,已將這種差異排除在可能發生的範圍以外。然而,傳統社會的這種文化佈局,到了近代卻遭到了無情的破壞。

  首先,近代工業化的發展,凸現了城市的經濟職能,在城市中經營實業比在鄉村中經營土地更為有利可圖,於是越來越多的富裕人家被吸引到城市中去,城市隨之成為區域經濟生活的軸心。城市的繁榮意味著鄉村的蕭條。甚至被歷代詩人大加讚美的鄉村田園風光,與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畫卷相比,都因其年年重複、歲歲相似而顯得呆板、單調。貧窮的鄉村無力阻止人才的流失。從農村中來的學有所成的知識分子,不願也不能再回到農村中去——雖然他們經常眷顧他們的家鄉,無奈他們的家鄉一無適合他們謀生的職業,二無供給他們讀書、做學問的條件。鄉村過去是傳統文化生長的家園,此時卻幾乎淪落為舊學已失、新學尚未引進的文化荒漠之地。

  其次,近代以來的內憂外患,使得鄉村文化遭受了無數次的劫難。從1840年到1949年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帝國主義列強的經濟、文化掠奪從未間斷過,廣大國土上此伏彼起的兵燹戰火又何嘗停止過!鄉村中千百年來積聚起來的有形文化財富被搶、被偷、被燒、被毀,損失之慘重世所罕見。山河破碎,民生憔悴。當赤貧和天災人禍奪去無數農民的生命的時候,絕大多數鄉村知識分子也飽嘗了凍餒的滋味。生存的慾望畢竟是壓倒一切的。為了換衣穿、換糧吃,大量的文物古籍被廉價拋售。文物市場的畸形繁榮,正是鄉村文化凋零飄落的真實反映。

  再次,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厭倦乃至反對,也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鄉村文化的嚴重貶值。近代化就是工業化加民主政治。而傳統文化的確讓人失望,直到19世紀末,它還沒有孕育出我們自己的工業化和民主政治。“西學”先進與“中學”落後的巨大反差,徹底動搖了人們從傳統文化中尋求真理的信念,許許多多激進的知識分子轉向西方文化,認為只有西方文化才能向古老的中國提供科學、民主的真理。於是,以“五四”時期對“孔家店”的群起而攻之為標誌,一場立“西學”之新、破“中學”之舊的運動開始了。運動的目的在於改造國民性,用新知新學造就一代新國民,以推動和加速中國近代化的程序。願望無疑是良好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時至今日仍然有其相當大的號召力。然而,這種洗淨畫布、再繪巨集圖的做法並非正確的選擇。傳統文化是數千年來我中華民族德慧術智的結晶,雖然從中開出科學與民主的新意來確有不少困難,但一些平易的道理、普遍的美德和尋常的發明等等,不必待“西學”而後明是顯而易見的。況且傳統文化中還有許多為我們所獨創、為洋人所不及的優秀成果,這些優秀成果集中反映了我們民族固有的根本精神。我們完全可以把那些古已有之而又符合現時代精神的東西全部繼承下來,在此基礎上再補以新知新學,然後融會貫通,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可惜的是,我們在培養科學與民主的“新知”上雖然熱情甚高,而在商量凝聚著先民從事歷史創造活動的經驗和智慧的“舊學”方面,卻或多或少地失去了自信,一些人連“敝帚自珍”的勇氣也不存。“整理國故”的號召與“保護國粹”的呼籲,不但鮮見有人響應,而且經常招來譏諷嘲笑,甚至不分青紅皁白的斥責和批判。整個傳統文化處於劫難不已的境地,它的分佈於鄉村中的那一部分也就難逃其“斯文掃地”的厄運。 總之,這一切都導致了鄉村文化無可挽回的衰落。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