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林海的音樂之路

  林海,1969年1月出生於晉江安海,中國新世紀音樂作曲家,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教授、碩士生導師。那麼到底應該如何評價這個林海這個人呢?小編今天為大家整理了一份評價林海音樂之路的文章,歡迎閱讀。

  如何評價林海的音樂天分

  音樂天賦極高:

  音樂聽覺好:幼年時就被父親***也是作曲家***發現有聽辨絕對音高的能力***有一次小林海和父親去買西瓜,說,敲熟西瓜是某某調的,敲生西瓜是某某調的***。而哪怕是學音樂的人當中,有“絕對音準”的耳朵的人也很少。另外據他自己說,中學時代他扒帶子研究爵士樂,爵士樂的節奏調性和聲往往變換隨性複雜,可見他聽力果真不錯。

  即興創作天分:

  林海六歲時便嘗試創作曲子***他履歷上寫的***。十二歲接觸爵士樂,讀音樂附中時自己鑽研爵士樂,同時也搞一些創作,經常“引來周圍同學的一陣讚歎”。大學時參加樂隊擔綱鍵盤手,到處跑場子做即興演奏或伴奏。他主修的是鋼琴專業,即興演奏並非主幹課程,對於一般鋼琴專業的人來說難度不小,他能憑自己對爵士樂的領悟就練到了可以用即興伴奏賺錢的地步,只能說更多是天分所致。

  鋼琴演奏天分:

  他讀中央音樂學院***不知道念附中的時候是不是這樣***的時候是出了名的偷懶不練琴,老師都說他“最有天分卻最不用功”。但是大學時為了參加範克萊本鋼琴大賽,他僅練了一個月的鋼琴,就入圍準決賽。當然也可以說這是因為他童子功好,但不是有句老話說麼,“一天不練手腳慢,兩天不練丟一半,三天不練門外漢,四天不練瞪眼看”,何況參賽曲目技巧極高難度極大,平常偷懶臨陣磨槍就能入圍國際鋼琴賽事準決賽可不是童子功可以完全解釋得了的。

  如何評價林海的聰明

  僅憑天分和學院背景,林海怕是要被埋沒的,是他的聰明機警幫助他在保證生存的同時盡情揮灑他的才華。

  他在大學畢業前一直走純正的學院派路線***從中央音樂學院附小讀到中央音樂學院***,但是音樂天賦基本上都揮灑在個人興趣[爵士樂/***即興***創作和表演]上,玩票之餘還不忘以此營生——中學時代開始賺錢,富到可以支付假期往返機票***當時是八十年代,對於一個十幾歲的學生來說應該算很能賺錢了吧***,大學時便是“比較有錢的大學生”。他被李谷一看中,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輕音樂團,但立刻發現凡體制內都講究論資排輩,即便自己有很好的學院背景也無處施展才華,於是他工作一年後就立刻辭職,下海。那是93年左右的事,捨得如此讓人羨慕的鐵飯碗,可見他是很有主見和魄力,也對自己的專業能力和音樂市場很有把握。

  下海後林海雖然默默無聞了十幾年,但也做出很多明智的選擇:

  和臺灣唱片公司合作***BMG和風潮***,轉型New Age,出道早期便在臺灣音樂市場擁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好評。我們現在看到有關林海風格氣質的描述都出自BMG的樂評人以及風潮唱片企劃之手筆,這兩個公司對他的定位或多或少也左右了林海日後的創作風格以及樂迷印象。臺灣唱片行業比內地要景氣,從策劃到製作到宣傳都很到位也算得上是精良,即便帶有商業氣息。林海目前的個人專輯中,除了近幾年的影視配樂,都是臺灣唱片公司出版發行的。和臺灣唱片公司合作,林海發揮才華創意的自由度相對大一些;大膽假設,若無這兩個公司的定位包裝,他的音樂形象也不會如此完整立體深入人心。

  維繫內地音樂圈的業內口碑和同儕關係。從九十年代初期開始和內地音樂人合作,負責歌曲的編曲和作曲。直到九十年代末林海給《大明宮詞》做配樂,算是開闢了自己的影視配樂事業,並且一發不可收拾。林海在內地音樂圈很受歡迎,加上編、作、制、錄、混、鍵盤樣樣精通,所以好機會一直有。內地音樂圈相當於維持他生存的根本保障。很多樂迷是從他的影視配樂認識林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