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杜審言的作品

  杜審言唐朝文學大家,也是著名的詩人,那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杜審言的詩歌作品

  杜審言是唐代的詩人,他是詩人杜甫的祖父,是“文章四友”其中的一位,他還是唐代“近體詩”的重要的先行者和創始人,杜審言的詩大多都是質樸不奢的。《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撫河東》、《登襄陽城》、《春日江津遊望》、《大酺》、《泛舟送鄭卿入京》、《蓬萊三殿侍宴奉敕詠》都是杜審言的詩中代表作品。

  杜審言的代表作《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是一首和詩,這首詩的背景是在他求官而外出時風生水起,卻不能還鄉的傷感情緒下寫的此詩。古詩第二句: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雖然描寫的是江南早春的美好景色,心裡卻依舊惦念著故鄉的美景,獨自在他鄉的春天的美景裡傷感。最後一句: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是全詩的點題,也是解釋因為讀了陸丞的詩才勾起了他對故鄉的思念思鄉之情,任由著淚水滑落敲打著衣服。總而言之,詩人對待一切新鮮的事物都會因為其舊物的不同而覺得不習慣,欣賞一切美好的景色會因為情感而懷舊,只好將自己的情感寄託在景色與詩句裡。

  《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撫河東》是杜審言最具代表的詩詞,這是一首五言排律,這首排律開啟了長篇近體詩的大門。杜審言的詩大部分都是以描寫景色為主,杜甫說杜審言的詩在古體詩當中是桂冠。王夫之贊杜審言的詩時說道,近體詩雖然在曾經就有過,但是到了杜審言這裡才算是真正符合了律詩的標準。

  送別杜審言

  臥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

  別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

  這首詩寫於公元698年,杜審言被貶,離開長安時來向宋之問道別。宋之問感慨萬般,就寫了此詩。這首詩的大致意思是:我這幾天臥病在床,對於人事之事已經懶得去關心。突然聽到你要被貶謫到遠方,我不由得感概萬千。就送你到河橋吧!就連江邊的樹木也脈脈含情,為你的離去而暗自傷悲。當年的孫楚雖說少有名氣,但直到很久後才被任用;曾經的屈原,那麼地忠貞,也只落得自投汨羅的結局。而你遠去,要經過馮翊、湘江一帶,正好可以去緬懷一下他們。我相信,那曾經被埋在地下的龍泉劍,遲早在豐城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詩歌比較難理解的是最後兩聯,孫楚當時詩賦名重一時,可是由於名氣不好,直到四十才被任用。屈原曾經是忠貞之臣,結果受到排擠,無奈以自殺來見證自己的節操。而杜審言也是很有名氣的人,結果也遭貶。通過歷史人物之間的對比,飽含著作者對杜審言的惋惜與無奈之情。

  關於龍泉劍,也有一個來歷。有一天,雷煥告訴張華,豐城之上有寶劍之氣,此氣在天空上經久不絕。於是,張華就讓雷煥當了豐城縣令。張華便挖地四丈有餘,發現了一個石頭匣子,裡面有兩把寶劍,其中一把就是龍泉劍。作者這裡借龍泉劍,來激勵杜審言,告訴他不要灰心,遲早有一天會被再此任用。

  總之,這首詩通過杜審言被貶之事,包涵著對杜審言的同情,也有著對人生無常的感慨,同時反映出要正確看待人生的起伏變化,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生活的需要。

  渡湘江 杜審言

  遲日園林悲昔遊,今春花鳥作邊愁。

  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這首詩寫於公元705年,當時杜審言被貶到峰州。當他乘船過湘江時,面對這源源不斷向北流的湘江水,心中有所感,就寫下了這首詩。

  這首詩的大致意思是:春天到了,陽光明媚,花開鳥鳴,一片奪目的景象。可是,這無非增添我的憂愁罷了。想往日,我也曾到此地一遊,那時的心情是多麼地愉快,而今,我這個被貶之人,哪有這賞花的心情呢?我看著湘江水源源不斷,向北流去。我何時才能回到北方,一展我的巨集圖大志呢?真是令我越想越傷心。

  “遲日園林悲昔遊,今春花鳥作邊愁。”春光明媚,花鳥依舊,不過物是人非罷了。曾經作者面對這種天氣,也一度心曠神怡。而如今又經過這個地方,如此的美好只不過是增添憂愁罷了。接著,最後一聯直接指明自己的處境。“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詩人為何會看到美好的東西,反而變得憂愁了呢?原來是自己被流放到南方去了,“獨憐”兩個字,表明自己此刻心情唯有自己能夠體會,也顯示出自己的無奈心情。面對湘江水,不斷地向北流,而作者坐在船上,只能不斷向南漂移,何時才能回到自己的家鄉去呢?其中的辛酸與悽苦,真不是一般人所能體會得來的。

  總之,全詩運用對比的手法,寫出被貶的心情,顯示出作者的無奈之情,同時也顯露出作者對回到故鄉的迫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