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製作的工藝要素

  陶藝作品創作,包含了藝術形態個製作工藝兩個部分。那麼,陶藝製作工藝的要素有哪些呢?以下是有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陶藝創作中情感的表露

  陶藝家在陶藝創作中情感的表露,陶藝創作的表現欲,首先來自陶藝家心靈的激情和衝動,如果他們面對一堆陶泥的存在,就會引發作者創作的衝動,產生各種奇思妙想。因人而異,也許有的來自黑夜沉思中的遐想;有的來自浩瀚自然的啟示;也有的觸景便由然而生,無論何故所產生的創作慾望,終歸都是陶藝家潛藏情感的表露,對生活的感悟。

  藝術創作中所談及的“真”,則無須功利,無謂造作。“誠”,是坦直而成,無偽而真。陶藝創作就是作者心中真誠的情感宣洩,把熱血中湧動的每一個激情細胞盡情釋放並得以昇華,是陶藝家創作時情感的真實表露。在所有造型藝術創作的情感表露中,“陶”最具有戲劇性和不確定性。作品的泥坯伴著作者的情感,手指間留下的印痕,融入上千度的火中燃燒。陶藝家在陶藝創作中的情感是無法迴避“火”的洗禮,作品必然要接受“火”的熔鍊。揉捏在兩手中的泥,包容了陶藝家一切的一切,情感的表露,只有在陶泥所予的獨有形態中得以表達,形的提煉也只有在這時才能真正得以體現。在藝術創作中所謂具象的、抽象的,怪異的、變形的,冷靜的、熱烈的,細膩的、粗獷的各種不同表現形式,在陶藝家充滿激情的指掌之間表現得淋漓盡致。

  陶藝創作中形體的塑造

  陶藝創作中形的塑造,是陶藝家情感表達的特定形式,各種不同的形態塑造,真切的反映了創作者對生活的不同感受和所有情感的包容。但是,陶藝家在陶藝創作中,情感意識中的形態在形體塑造過程中,不得不顧忌陶泥的可塑造性,往往在塑造中不可能完全按照陶藝家主觀的意願而成形,時常會出現斷裂、扭曲、塌陷、變形等不規則的形態變化。這種形態的變化,有時往往又是不可預見的。

  如何把握形體塑造中出現的變形問題,的確是在所有手塑陶藝創作中無法迴避的一大難題。陶藝家在形體發生變形的同時,如何在“變”中求變,是否能取勢造型、閃現靈性,從特殊性找到它的可變性,從變中求變,如果把握得當,就會給陶藝家在塑造過程中帶來新的思考和形態新的發展變化。陶藝創作在塑造形體過程中,由於受到後期燒製工藝的限制,造型的大小,泥的乾溼、厚薄,連線,形體的扭動、彎曲角度,內空無支撐、無填充等等客觀因素的存在,必然加大了形體塑造的難度。如果說,把陶藝作品形體的塑造過程與雕塑作品形體的塑造過程相之比較,就不難看出,雕塑的形體塑造是從搭骨架、塑形、制模、成形、表面處理的過程是分段完成。而陶藝在形體塑造時則不然,無論形體的大小、彎曲、連線,它都必須一次完成整個形體的塑造,在完成過程中必須面對隨時出現的形體變化。

  由於陶藝作品的形體在塑造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不可預見的可變因素。因此,形體塑造的結果也不可能和陶藝家最初的構想完全一致。而陶藝家在情感表達和形體塑造中面對形體“變”化的同時,正是由於很好的捕捉了形體塑造中的可變性,賦予超出構想之外的藝術靈性,依勢造型,從而使得陶藝作品呈現出一人千面、千姿百態的陶藝造型。

  陶藝製作工藝中燒製的把握

  陶藝創作中形體塑造的完成並不是作品的最終,必須經過上千度高溫爐火的燒製,燒製工藝的把握才是陶藝創作中最為重要的環節,更是陶藝作品成敗之關鍵。人們把用陶土這種自然屬性的材料所創作出的藝術作品稱之為“火”的藝術,這就充分說明陶藝作品在燒製過程中“火”所起的關鍵作用。

  陶藝創作過程中泥坯的塑造完成,僅僅只是陶藝作品完成過程中的第一步。泥坯造型完成的效果,並不能代表陶藝創作的結果。做陶的人都知道,只有當完全乾燥的泥坯在上千度的火焰中接受熔鍊時,才可能等來最後的結果。往往呈現在陶藝家面前的是一堆堆破碎的殘片,面對破碎的殘片,發出陣陣的嘆息,卻又在碎片中發現生的希望。火的把握使得陶藝家在後期的燒製過程中變得異常的冷靜,乾燥、預熱、升溫、極限的把握,每一個必須到位的程式,把原本陶藝家創作激情的衝動降至最低點,似乎只能在等待中滿懷憧憬和希望。

  陶藝作品形體的完整性,燒成後作品成色的藝術性,是陶藝家在陶藝創作過程中理性與感性之間最難以準確把握的。燦爛耀眼而不得其解的這一切,完全交給了“火”之神。在陶窯旁焦躁的心境,更充分體現了陶藝家的艱辛和困苦,同時也佐證了陶藝作品獨有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