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方面博士論文參考範文

  藝術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一種創造審美物件的精神生產。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建築藝術與藝術修養

  沒有良好的藝術內涵,是無法成為一名優秀的建築師的,這是因為建築對藝術的特殊要求所決定。建築既需要理性思維,有需要感性藝術補充。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沒有理解透徹建築設計與藝術修養之間的內在聯絡,他們對藝術與建築的結合僅停留在表面的認識上。有些學者單純的將外觀美學理解為建築藝術,而沒有將藝術的精髓融入到建築設計當中。因此,本文將著重分析真正的建築藝術修養具有什麼樣的內涵。

  1 建築是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

  藝術對於建築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決定因素,成功的建築其實就是一件藝術作品。這是許多學者普遍認可的一種觀點。建築學不僅僅是設計功能實用的房屋場館,也不僅僅是按照現實需要設計各種造型奇特的高樓。建築是社會環境的重要客觀存在,直接影響人們對其的審美感受。 因此,建築物需要承擔兩種獨特的功能屬性,一個滿足現實使用需要,另一個是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這種功能要求將建築納入到了藝術品的範疇之中。

  2 藝術在建築領域的特性

  一般而言,建築具有明顯的兩重屬性,一個是適用功能,另一個是審美需求。前者是客觀理性的,後者則是感性的。對於建築物來說,它的審美需求遠沒有其的實用功能重要。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曾說過,建築是“供人享用的”,也就是說建築要考慮實際功能,但是設計理念一定要體現人文主義精神。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世界上許多問題都可以運用這種理念來找到答案。埃及金字塔的本來用途不過是一個墳冢,但是它卻吸引了無數的遊客前來觀光,這又是為什麼呢?有哲學家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它在建設設計過程中高度體現了線條與美的融合,具有藝術的高雅氣質。它之所以能夠吸引全世界的關注,不是因為它的功能作用,而是因為它包含的藝術氣質。

  3 建築藝術修養的幾個方面

  樑思成曾經說過,“建築物是永恆的存在,它具有很明顯的視覺吸引力,是當地人生活的重要內容,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他用十分簡單的言語,描述了一個十分深奧的建築學道理。建築師肩負著重大的使命,他們的職業十分高尚和特殊,是體力與腦力結合的職業,必須掌握豐富的思維技能和生活理念,學會用不同的角度和視角來觀察世界。要提高藝術修養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需要付出長期的努力和艱辛。筆者以為,提高藝術修養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努力:

  3. 1 藝術觀念

  藝術觀念, 是指藝術觀和審美觀。藝術修養具有十分豐富的內容,各部分相互聯絡、相互影響,但是觀念具有更加突出的主導性作用。不會有人否認觀念是作為文化背景而存在的。認識藝術的性質和規律、體現美學理想和藝術趣味等等, 藝術中的一切行為均要受到觀念的影響和支配, 它決定著藝術創作的傾向, 指導藝術活動的的始終。我們知道藝術的本質問題是形象問題, 在建築中就是形式, 現在就以此為例來看看觀念的作用。形式是建築存在和建築藝術本體確立的標誌, 建築之所以成為藝術, 就是因為它所具有的形式, 而建築的形式恰恰與觀念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建築中藝術的形式和美, 永遠不會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 它來自於建築師的創造。建築師的藝術修養和造詣是通過作品設計來體現出來的,客觀形式影響觀念的表達,觀念決定著客觀形式的具體表現。首都北京天安門的設計思想,就是秉承了“非壯無以重威”的設計理念, 因此天安門在每個中國人的心目,是那麼的雄偉莊嚴,很好的體現了建築物“重威”的靈魂, 把權威感渲染的淋漓盡致。從這裡可以清楚地看出形式是觀念的產物, 觀念在藝術創作中所起的支配作用。

  3. 2 生活體驗

  解決好藝術觀念的同時, 還應當注重個人的生活體驗。人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和周圍的人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因此每個人的藝術內涵都不是孤立養成的,而是在社會環境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個人的藝術涵養具有很明顯的社會屬性。生活是藝術創造的土壤,各種藝術創造靈感和思維都來自於生活的浸潤,沒有豐富的生活閱歷,藝術之花就會枯萎和凋謝,失去活力。屠格涅夫在談創作時說: “我沒有隨意發明的天才, 總是需要一個使我能夠站穩腳跟的基地”,這個基地就是社會生活。我國的藝術家很早也提出了“飽遊飫看, 歷歷羅列胸中”,“搜盡奇峰打草稿” 的觀點。只有熟悉生活, 認真地觀察體驗生活, 藝術創作及表現才能有本有根。此外, 豐富多彩的生活裡, 到處充滿著美的蹤跡,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提高審美能力。生活中“美”可以說無處不在, 只是你是否具有一定的觀察力和感受力。如果不用心去感受, 哪能發現你身邊的美? 雖說覽物之情因人而異, 同是一片夕陽裡, 有人發現“家在圖畫中”,有人只見“枯藤, 老樹、昏鴉”。不論是嘆息“只是近黃昏”還是“喜作黃昏頌”,說明生活時刻都在影響著人們的審美心理, 因此需要不斷加強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能力, 做到同羅丹所講的: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 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大自然中高山流水, 青樹綠草, 在每個人眼裡看起來都一樣, 可是在主體感受的支配下, 便能有感而發, 加上職業素養的作用, 它們就變成為美妙的畫、詩、樂、舞等等。人的心理陶冶和鍛鍊需要有意識去強化, 這樣才能具有敏銳性,才能自覺領悟到生活帶來的豐富啟示。

  4 結束語

  藝術修養是長期修煉才能夠獲得的, 只有堅持不懈才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設計靈感; 加強理論,確立健康的審美能力; 豐富技能, 增強表現能力的目的。“下筆如有神”是歷經“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的艱辛, 厚積方可博發。抓緊當前, 學好技術, 提高修養, 為做一名優秀的建築師而努力。

  篇2

  論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的美

  “生活從不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這句話告訴了我們美麗存在於我們的身邊,只是被我們忽略了而已。所以可以說,發現美的眼睛是發現藝術的鑰匙,因為藝術來源於生活。在藝術的分類上,我們知道有很多種類,但是主要可以歸結為兩大類: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這兩種不同風格的藝術表現形式都為我們呈現了一種美。這種美是震撼人心的,從身體到靈魂都帶給人巨大的震盪,讓人們感受生活對於藝術的需求。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藝術,藝術一直伴隨著我們人類集體和個體的成長。因此,藝術對於生活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1 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的審美特點

  藝術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一種創造審美物件的精神生產。具體地說,它作為一種生產,是一種感性、客觀的有目的的、物件化的實踐;而西方古典藝術主要沿襲了古代希臘與古代羅馬時期所追求的傳統的藝術風格,並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發展。西方古典藝術以追求理性美為創作的基本原則,以對客觀事物或者人物進行有針對性的典型提煉為最基礎的創作方法。在這些創作的藝術品中給人們一種真實、生動、高貴、典雅、嚴謹、明晰、純淨、明麗的藝術形象,這就是古典藝術帶給人最大的感受。

  而現代藝術是相對傳統藝術而言的,有時候,根據使用場合的不同,與古典藝術、古代藝術相區別。現代藝術的產生與發展跟非理性哲學具有密切關係,以書本華、尼采為代表的“唯意志主義”,從根本上和總體上影響了現代藝術的發展,從此奠定了現代西方藝術挖掘人的內心世界、表現主體非理性、反邏輯的生命意志與衝動的藝術表現手法。

  2 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的發展趨勢

  回顧20世紀的現代藝術,我們可以概括地講,現代藝術針對古典藝術主要做了兩件事:第一,打破古典藝術對規範的遵循,現代藝術反對一切規範,是無規範可循的;第二,打破古典藝術堅持的藝術與生活的界限,現代藝術把藝術還原為生活,將生活指定為藝術。在現代藝術的持續不斷的顛覆活動之後,我們喪失了判斷藝術與非藝術的標準。任何一種可以表達人們情感、理想、或是想法的表現形式都成為現代藝術的具體表現。人體行為藝術、建築表現手法都與古典藝術有著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現代藝術設定的文化環境中,無論創作還是欣賞,都被迫成為對“藝術是什麼?”的哲學追問。現代藝術已經顛覆了古典藝術的那種規範與界限,朝著多元化的方向不斷髮展。

  3 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的美

  現代人所面臨的世界似乎沒有意義、沒有美,也沒有詩。城市失去了舊日的夢,鄉村被日益擴充套件的城郊所替代。貴族被瓦解了,君主的輝煌也已經不見了,宗教的崇高理想也消失了,從軍的榮耀不再了,農夫的簡樸生活狀態也不見了。現代人的生活似乎被工業文明“摧毀”了。於是,藝術家們在面對著一個似乎沒有意義、也沒有美的世界,面對著一個沒有榮耀,也沒有英雄的世界,現代人選擇了對藝術創作過程的注重。

  在過去,古典藝術家總是試圖表現世界和美化世界,而現代藝術卻完全置世界於不顧。過去,藝術家總是循規蹈矩,從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論是詩人、雕刻家或畫家,都必須經過長期的學習和訓練之後,才能掌握一種藝術形式的規則。而他們也只有在掌握了這些規則之後,才有資格被稱為藝術家,並進而去嘗試創作與創新。與此相反,現代藝術則擯棄了所有的規則和條例,打破了所有的條條框框,這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先丟擲某種稀奇古怪的東西,然後就自稱為富有創造力的藝術家或天才。這就是現代藝術帶給人的創作激情的來源,因為只要有夢想,並且努力去實踐,就有可能創作出現代藝術風格的作品。例如人體行為藝術就是一種極具現代表現風格的行為藝術。這些現代藝術家竭力創造能引起爭議的作品,以喚起人們對生活的思考,對生命的認知,以及對世界更加清晰的認識。

  現代藝術是從後印象主義中脫離出來的,其中傑出的代表主要有:修拉、高更、梵高以及塞尚。他們開啟了現代藝術的先河,帶給人們一種另類的美感享受。從他們的著名作品中,我們能夠感受到“異樣的美麗”。如修拉的作品《大碗島的星期天的下午》:

  這件作品取材於當時巴黎人沿塞納河岸休息的簡單情景。從色彩的運用來說:互補色——紅和綠、黃和紫、橙和藍的運用,細膩的技法,造成複雜的馬賽克效果。這種技法後來被稱作“分色主義”,也叫“點彩”。在這件作品中,作者將古典傳統的透視法與現代趣味的光、色以及圖案一致起來,達到了古典與現代藝術的完美結合,可謂是畫中佳品。正如這件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古典與現代並不是完全孤立的,現代藝術也不是對現實世界的完全批判,而古典藝術也不是一味的“美化世界”。二者之間是存在共通的東西的:給人美的享受。這就是藝術的全部精華。藝術雖有派別之分,但是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的“美的傳達”是一致的。

  4 結論

  文章簡單介紹了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審美的不同特點,並且指出了兩種藝術派別的發展趨勢,最後重點論析了二者在表現美和傳達美的共通性,指出藝術的最高境界:給人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