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郭子儀將軍有哪些故事

  郭子儀,唐朝時期非常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那關於郭子儀有哪些故事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關於郭子儀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郭子儀智退回紇兵故事

  郭子儀智退回紇兵是怎麼回事?在經歷安史之亂後不久,大唐的國力還沒有完全恢復,但這個時候也就是公元765年,河北副元帥僕固懷恩將自認為朝廷有負於他,於是他挑唆回紇、吐蕃一起舉兵叛唐。

  針對這件事情,朝廷認為派出郭子儀是最為合適的。郭子儀,大唐的名將,但此時的郭子儀已經年近古稀,而且兵力又很少,想要讓回紇退兵只能智取。於是郭子儀派人夜探回紇軍營,說服回紇與郭子儀聯合,一同討伐吐蕃。但當初僕固懷恩告訴回紇代宗已死、郭子儀也被害死,所以回紇人根本就不相信郭子儀還在世上,“如果真的還活著,能見一見麼?”。

  於是郭子儀決定要前去會一會回紇,畢竟原先回紇與大唐的關係想來交好,感情深厚,倘若可以直接動動口舌之力就可以免於戰火,那就最好不過。但隨同的將領都如認為這樣太過危險,提出帶上五百精兵一同前去。但郭子儀拒絕,稱自己此次前去是以理服人,帶兵前去反而不好。於是郭子儀來到回紇營前,命人報信說自己來了。

  回紇兵大吃一驚,想不到郭子儀真的還在,回紇軍的大帥見到郭子儀趕緊上前兩步,抓著郭子儀的手。兩個人一番寒暄後,郭子儀說僕固懷恩叛唐,不如一起聯合共同討伐吐蕃。之後郭子儀與回紇簽訂和約,回紇軍也退兵,保證永不再犯大唐。

  郭子儀單騎退敵的故事

  代宗曾握著郭子儀的手說“吾之家國,由卿再造”。郭子儀在唐朝中期平定了安史之亂,沒想到在晚年還要披甲上陣,為國家散發著餘熱。他是國家遇到危難、衰敗時,能帶領國家興亡的領袖,他的一生都以國事為重。

  安史之亂後,唐朝中央沒有力量、政治腐敗,不少節度使擁兵自重。其中有個叫僕固懷恩的,就曾唆使吐蕃和回訖聯合對唐朝進犯。回訖和吐蕃的軍隊所向披靡,一直打到了長安的北面,當時的朝廷十分恐慌,魚朝恩甚至勸代宗再次出逃。可是因為面子問題,代宗不好意思再逃跑,任命郭子儀擊退叛軍。

  當時的郭子儀年近古稀,手上沒有兵馬,但他得知因為僕固懷恩的暴斃,吐蕃和回訖正在鬧內訌。郭子儀想著自己之前與回訖的官員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想著與回訖官員見上一面,說服他們不戰而合。郭子儀的這個想法遭到了兒子們的反對,他們十分擔心郭子儀的處境,郭子儀卻認為自己是以理服人,挑選了幾百精兵就往回訖的軍營去。

  原來回訖受到僕固懷恩的欺騙,以為代宗和郭子儀都已經死了,這才沒有遵守盟約來到了唐朝。郭子儀瞭解了事情的原委後,趁機向回訖提出聯合大唐擊敗吐蕃的想法,遭到了回訖的迴應。後郭子儀和回訖訂立了和約。吐蕃聽到這個訊息,連夜逃走。郭子儀不費一兵一卒,化解了這場本是贏面不大的戰亂。

  郭子儀以國事為重

  武則天在執政時期提出“忘戰必危”,興起尚武精神,武舉應運而生。郭子儀就是在那時候通過武藝和軍事理論的選拔成為了一名地方軍官。唐玄宗時期,郭子儀升為朔方軍節度使。安史之亂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如果沒有這場戰亂,郭子儀這個英雄不會這麼快出現。

  安史之亂爆發後,安祿山勢如破竹挺近洛陽。當時有很多官員跟著變節投降,不少武將趁機向唐玄宗提要求,非得玄宗滿足要求後才上戰場。身為朔方軍節度使的郭子儀被寄予厚望,沒想到他二話不說奔赴戰場。為了國家,郭子儀勇擔重任。郭子儀分析了整個戰爭形式,派兵直搗敵人老巢,扼住了咽喉之地。史思明回到大本營進行防守,不料節節敗退,差點被活捉。唐軍的氣焰高漲了起來,收復失地的信心開始建立。

  正面戰場的失利造成潼關失守。唐玄宗帶著楊貴妃來到了馬嵬坡,肅宗卻與父親分道揚鑣在寧夏為王。當時的肅宗身邊只有一些文臣,他急需郭子儀的人馬前來護衛。當時的郭子儀佔領了河北井陘關這戰略要地,為了肅宗的安危,郭子儀犧牲個人甚至軍隊的勝利,派人迎接肅宗,自己也立馬趕到寧夏。郭子儀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讓唐朝能夠存留。

  在郭子儀打下潼關後,收復河東郡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郭子儀為了與郡中的原唐朝官員聯絡,親自潛入河東策反,後非常順利的收復了河東,解決了側面威脅。郭子儀為了國家,不顧個人安危。一切的一切,都說明郭子儀以國事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