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仃書法賞析

  張仃的焦墨山水一如他的性格,厚重、樸實、蒼茫、大氣。是我國當代知名的書法家。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張仃書法,希望對你有用!

  張仃書法欣賞

  張仃書法圖片1

  張仃書法圖片2

  張仃書法圖片3

  張仃書法圖片4

  張仃先生的焦墨藝術

  張仃生長在北方,由衷地喜愛北方的山川風物,特別是太行、秦嶺和西北高原,儘管它們荒寒貧瘠,但他卻覺得親,猶如一個兒子看到自己年老的母親,因此他的焦墨世界展現的也都是它們的影像。古剎廟宇、荒郊野渡、莽莽崑崙、巍巍太行,張仃的焦墨山水一如他的性格,厚重、樸實、蒼茫、大氣。

  焦墨山水最能還原蒼勁、巨集闊、有力、具有金屬感的畫面。焦墨在中國畫領域曲高和寡,但張仃仍堅持用這侷限性極大的墨法創作山水,並將其發展成一套完備的藝術語言,他的《房山十渡焦墨寫生》等一系列作品,開創了中國山水畫的嶄新風格。在這個曾給他心靈慰藉的筆墨世界中,貌似單純的黑與白,所產生的力度與內涵,卻是其他色彩所不能替代的。焦墨畫更是強調黑白的本色美、質樸美,素以為絢,不加粉墨,張仃稱它為“全素齋”,是一種有益身心的精神素食。晚年的張仃,鋪開了一個無限豐富、壯美巨集闊的焦墨世界。這個秉持完美主義理想的世紀老人,生活在北京西郊的一處自己選材、自己設計的山屋裡,每日課讀魯迅。有時對著外面的世界,他會重複他的名句:“美盲比文盲多”。

  1998年,張仃提出筆墨為底線的主張,策劃發起了一場有學術轟動效應的“筆墨保衛戰”。親自上場,與他的異見朋友坦誠相見,針對每一個“筆墨等於零”的註解、論據、邏輯,展開進攻性防守,扭轉了中國畫理論面臨崩塌的頹勢。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張仃晚年傾力於焦墨山水創作的行為,是他自己保衛筆墨的一種身體力行的策劃實踐。他僅取筆墨之一粟,種出了焦墨的滄海桑田,展現了筆墨資源的無限豐富。這是對筆墨虛無論的另一種回答,也構築了他的一方陣地。

  如今,張仃大部分時間住在位於門頭溝山中的居所裡,終日與他的摯愛———大山為伴。因為耳背,他話說得很少。家裡來了訪客,他會靜靜地坐在窗旁的藤椅上,抽菸鬥或是看報紙,一隻養在籠子裡的蟈蟈陪在他耳邊熱鬧地鼓譟,他也渾然不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