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能夠不吃不喝而不死的原因

  蛇是無足的爬行動物的總稱,屬於有鱗目,是冷血動物。蛇類全身佈滿鱗片。所有蛇類都是肉食性動物。目前全球共有3,000多種蛇類。為了配合蛇類窄長的身體,成對的內臟***如肺、腎***會在蛇體前後排列,而非左右互對。部分蛇類擁有毒性,能令被其咬擊的生物受傷、疼痛以至死亡,而且蛇毒的主要目的並非自衛,而是具備侵略性、征服性的。生物研究指蛇類大概於白堊紀時代由蜥蜴類衍生而成,不過亦有專家認為部分蛇類早已有能生活於水中的器官,因此不會是作為陸地霸主的爬行類所衍生的。

  

  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蛇類可以在缺乏食物的情況下將新陳代謝的頻率降低70%之多,這使得它們不僅可以長時間不吃不喝而不死亡,甚至還可以長得更大。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的生物學研究生馬紹爾·麥奎是這項研究報告的首席作者,他說:“這些爬行動物能將自身的能量消耗水平縮減到令人驚奇的程度”。

  這項研究報告被《動物學》雜誌刊載,這是麥奎過去針對西部鑽石背響尾蛇進行的一系列生化研究的擴充套件研究。

  麥奎對分屬於三大種類的總計62條蛇進行了絕食試驗,這三大種類分別是錦鼠蛇、西部鑽石背響尾蛇和球蟒,這個試驗為期六週,其間麥奎對每條蛇的新陳代謝頻率進行測量和統計。

  試驗時間定為六週,是因為一般野生情況下六週是蛇類缺乏食物的典型時間長度。試驗發現在缺少食物期間,蛇類都降低了新陳代謝的頻率,最高的降低了72%之多。麥奎說:“蛇類本來的能量消耗就已經很低了,我們沒想到的是竟然會降低到這麼低”。

  即使是在缺乏食物的狀態下,這些蛇們仍然可以長得更長。麥奎說:“對我來說,這說明蛇類具有強大的選擇性優勢以長得更長”。他認為在進化的過程中,蛇類逐漸發展出了高效利用身體內部有限能量的能力。

  在蛇類絕食試驗的第一階段,所有的蛇都傾向於消耗掉身體裡的脂肪來獲取能量;而絕食試驗的第二階段,不同種類的蛇會選擇用不同的物質轉化為能量。生活在可以捕獲大量齧齒類獵物環境裡的錦鼠蛇,相對於響尾蛇和球蟒類的蛇,將會更多地把蛋白質轉化為身體所需的能量。

  麥奎解釋說:“分解蛋白質來為飢餓期供能的蛇類可能更不容易適應飢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