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飾文化介紹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歷史源流,若從古典中尋找,總會將其歸結於三皇五帝。如今服裝面料的不斷創新給中國人帶來了多變的服飾形象。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收集的

  ***1***中國古代衣裳袍裙

  衣裳是服飾的主體部分,中國古代稱為體衣。中國傳統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上衣下裳,二是衣裳相連,歷代演化,交替使用。古代上衣稱為襦,有長短之分,有單夾之別。冬季的衣服主要是裘,裘即皮衣,以狐裘為貴,多為貴族穿用。貧賤者所穿為褐,多用野獸皮毛或粗麻製成,故多稱貧賤者為“褐夫”。

  古代的下衣有裳、絝、幾種。裳為裙,絝為褲,只有兩個褲筒,類似套褲,因常用細絹織成,故稱“紈絝”,富家子弟多穿紈絝,才有“紈絝子弟”之名。是有襠的褲,又叫窮褲。春秋戰國之際,產生了上下連在一起的衣裳,當時稱為“深衣”,以後逐漸演化成袍。唐宋時的袍服,元代的質孫服,明代的曳,清代的馬褂與旗袍,都與其有承繼關係。

  中國歷史上服裝的沿革,多在寬袍大袖、長裙絲履和短衣縛褲、窄裙革靴兩方面不斷搖擺。漢民族服裝的特點主要為寬袍大袖,由於受到少數民族服飾的影響,也時著短衣縛褲的胡服。清代的長袍、馬褂、旗袍是對服飾藝術的一大發展。女裝旗袍初期較為寬大,以後腰身漸趨緊窄,更加突出女性的身材美,終於成為代表中國女性優雅風範的服裝樣式。

  ***2***冠帽鞋靴

  中國古代,人們把飾在頭上之服稱為“頭衣”,主要有冠、冕、弁、幘四種。冠是方代貴族戴的帽子,漢代時的種類就達十幾種之多。古代男子20歲時舉行冠禮,表示進入成年。冕是古代帝王專用的冠,常在最莊重的場合下使用。繼承皇位者,才能加冕。弁是在一般性場合下戴的冠,分爵弁、皮弁兩種,前者為文冠,後者為武冠。

  幘是包發之巾,又稱幅巾或巾幘,或稱帕頭、頭或頭。幘開始時在百姓中流行,自漢元帝始,貴族也用幘束髮。南北朝時,出現了將布裁成4個角戴在頭上的襆頭,經隋唐宋幾代,襆頭不斷改變樣式,成為主要的冠帽。明代,官吏戴烏紗帽。清代,官吏則戴圓錐形的禮帽。

  中國的靴鞋歷史也極為悠久。夏商時代,出現了用草編織的草和以動物皮製成的即拖鞋。周代,人們用麻、葛編織鞋子,稱為屨,即麻鞋。春秋時代,出現屐等各式鞋子。絲織品縫製的鞋子也開始在士大夫中流行。古時,把單底的鞋叫“履”,復底的鞋稱“舄”。秦漢開始,木屐在社會上開始流行。南北朝時,南方仕宦仍穿絲履,北方人則足蹬短靴。此後,皮靴絲履就成為古人穿用的主要靴鞋種類。到三國時,襪子才由自夏代沿襲而來的三角形變成絲線編織成的腳型,與現在的襪型相似。

  ***3***頭式面妝

  上古時代,小孩頭髮多成小丫角,稱為總角。男於20歲行加冠禮後,要把頭髮盤成發髦,叫結髮,這成為漢族人歷代的基本髮式。到清代,里人不論滿漢,一律剃去額發,腦後拖一長辮。

  中國古代女子到15歲時,要舉行笄禮,把頭髮盤成髮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為成年人。古代成年婦女的髮型基本上可分兩類:一為辮髮型,分單辮、雙辮。自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女子多梳雙辮。明末清初,女子多梳單辮。此髮型多為社會中下層末婚女子所採用。二為高髻型,有兩種梳扎方法,一是假髮髻,是先將他人之發或馬尾等製成所需樣式,用時戴於頭上,一般為富人所用。二是用絲帶束髮,編成各種形狀,主要有新髻、螺髻、十字髻、單環髻、雙環髻等。

  古代女子面部化妝很有特色,春秋戰國時有桃花面,逐漸演化成紅妝。漢代始創花鈿妝。唐代,花鈿、額黃妝、時世妝部盛行很久。在畫眉技巧上,古代婦女更是令人歎為觀止。漢代產生了遠山眉、新妝愁眉、八字眉等。三國時創蛾眉、青黛眉。唐代,又出現了鴛鴦眉。

  ***4***首飾飾物

  首飾,主要指頭部裝飾品和手、項、臂上的飾物,主要包括簪、釵、步搖、梳子、頭花、耳飾、項飾、臂飾、指飾等。簪即笄,是固定髮髻的單股長針。古代男女都用笄,開始多為竹製,後來漸用骨、象牙、銅、金、銀等製作,工藝日益精巧,圖案精美異常。釵為固定髮髻的雙股長針,釵頭製成各種形狀,雕龍鏤鳳,嵌珠插玉,描花刻草,尤為華貴。步搖亦稱珠滴,是飾有金玉花獸,並綴有五彩垂珠的簪釵,行步時隨人搖動,故有此名。佩飾是專用於佩戴在身上的各種飾物,有佩玉、佩帶、佩綬、香袋、魚袋、佩刀等不同種類。

  佩玉,是古人的一種習俗。古人佩玉,在於祈求吉祥,既單佩又多種玉合佩或雜佩。佩玉大多佩於腰間。佩帶一般是由絲、葛、獸皮製成並繡花的多彩帶子,佩於腰間。宋明時官人上朝時要束金線圈結而成的琉璃裝飾帶或玉器裝飾的紅束帶。古代女子出嫁時還繫上稱為“纓”的彩色帶,以示人有所屬。佩劍習俗在中國曆代流行。秦漢時文武百姓皆佩劍,此風一直延續到南北朝時期。到宋、明時,男子佩劍之習俗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