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養生飲食注意

  冬季天寒地凍,飲食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吃一些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事項,希望你喜歡!

  

  一:養腎為先

  寒氣內應腎。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為維持冬季熱量支出準備

  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時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蔔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二:溫食忌硬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屬陰,冬季吃這類食物易損傷脾胃。而食物過熱易損傷食道,進入腸胃後,又容易引起體內積熱而致病;食物過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暢,而血量減少將嚴重地影響其他臟腑的血液迴圈,有損人體健康,因此,冬季飲食宜溫熱鬆軟。

  三:增苦少鹹

  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鹹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地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冬天裡,要少食用鹹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冬季養生飲食誤區

  1、不宜盲目食狗肉,吃後忌喝茶

  茶葉中的鞣酸與狗肉中的蛋白質結合,會生成一種叫鞣酸蛋白質的物質。這種物質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腸蠕動減弱,大便裡的水份減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就會在腸內停留時間過長而極易被人體吸收。所以,吃完狗肉後不宜立即喝茶。

  2、火鍋三不宜

  雖然七八分熟的羊肉片吃起來才有味,但容易染上旋毛蟲病,吃炭火火鍋時間不宜過長,因為室內溫度高,空氣不易流通,木炭燃燒不透,就會產生一氧化碳,容易使人中毒。另外,不宜貪食火鍋湯,火鍋的配料多是肉類、海鮮和青菜等,這些混合在一起煮熟後所形成的濃湯汁中,含有一種濃度極高的叫“卟啉”的物質,經肝臟代謝生成尿酸,可使腎功能減退,排洩受阻,致使過多的尿酸沉積在血液和組織中,而引發痛風病。

  3、不宜經常食用砂鍋燉菜

  使用砂鍋燉制的菜餚,由於加熱時間過長,動物性食用原料蛋白質降解,水的化解能力減弱,凝膠液體大量析出,使其韌性增加,食用時口感差,不利於人體的消化吸收,且用砂鍋燉菜,原料中的礦物質、維生素損失率高。另外,由於密封較嚴,原料中異味物質也難逸出,部分戊酸及低脂肪還存於原料及湯中,在熱反應中生成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4、不要喝過熱的飲料

  飲用溫度過高的飲料,可造成廣泛的面板粘膜損傷,蛋白質在43℃開始變性,胃腸道粘液在達60℃時會產生不可逆境降解,在47℃以上時,血細胞,培養細胞和移植器官全部死亡,所以不要在冬季經常飲用過熱的飲料。

  老人冬季養生原則

  冬季,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大多數的動植物均處於冬眠狀態,為來年春天的復甦養精蓄銳。傳統養生學認為,在冬季的3個月中,人體也應該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規律而避寒就 溫,斂陽護陰,以合“養藏之道”。具體方法則可從精神、起居、飲食、運動和藥物養生保健5個方面來談。

  精神:寧靜為本,保精養神

  冬季主蟄伏閉藏,所以冬季養生的核心就是“伏藏”二字。為了保證人體陰陽精氣之伏藏,就需要保持精神的安寧和情緒的穩定,以保護人體的精氣和精神。冬季之時,寒風凜冽,萬物凋零,易引起人的悲傷之感。所以,人們應該儘量避免各種不良情緒的干擾刺激,多到室外晒晒太陽和參加一些娛樂活動,使自己的心情始終處於淡泊寧靜的狀態,並做到含而不露,祕而不宣,讓內心世界充滿樂觀和喜悅。

  起居:早睡晚起,避寒保暖

  《黃帝內經》稱:“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說在冬季應該早睡晚起,最好等到太陽出來以後再起床活動。在寒冷的冬季,應該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早睡晚起有利於人體陽氣的潛藏和陰精的積蓄,以達到“陰平陽祕,精神乃治”的健康狀態。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寒保暖。冬季天氣寒冷,室內溫度要適宜,室溫應以18℃~25℃較合適,切忌溫度過高或過低。被褥的厚薄應根據室溫的變化適當調整,以人體感覺溫暖而不出汗為度。外出所穿的棉衣應以純棉布為宜,要鬆軟輕便、貼身保暖。特別要注意背部的保暖,因為背部是人體的陽中之陽,風寒等邪氣極易通過背部侵入而引發疾病。每晚堅持用熱水洗腳可促進全身血液迴圈,能增強機體防禦能力、改善睡眠和消除疲勞。

  冬季還應該注意保持室內的空氣新鮮。嚴寒的冬季,有些人因怕冷而緊閉門窗,使得室內的空氣不能及時地流通而汙濁不堪,影響健康。所以,冬季在調節室內溫度的同時,還應注意室內空氣流通和溼度調節,特別是在天氣晴朗時要及時開窗通風,以保持空氣新鮮。

  飲食:多溫少寒,補腎助陽

  傳統養生學將我們日常食用的食物分為寒涼、溫熱、平性3大類。冬季氣候寒冷,為了禦寒保暖,人們應該多食用一些具有溫熱性質的食物,而少食用寒涼生冷食物。溫熱性質的食物包括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棗、核桃仁、韭菜、小茴香、香菜、南瓜、生薑、蔥、大蒜、桂圓、荔枝、木瓜、石榴、烏梅、鱔魚、鱅魚、鰱魚、鱒魚、蝦、海蔘、雞肉、羊肉、狗肉、肉桂、辣椒、花椒等。此外,還要特別注意選擇具有補腎助陽作用的飲食,以增強機體的禦寒能力。

  現代醫學也認為,人體在冬季時受到寒冷天氣的影響,甲狀腺、腎上腺等內分泌腺的分泌功能增強,以促進機體產生熱量抵禦寒冷,應適量增強高熱量食物的攝入,並適量增加蛋白質、脂肪及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供給。

  運動:適度鍛鍊,持之以恆

  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生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說明冬季鍛鍊身體的重要性。寒冬季節,堅持室外鍛鍊,能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增強中樞神經系統體溫調節功能,使身體與寒冷的氣候環境取得平衡,適應寒冷的刺激,有效地改善肌體抗寒能力。有研究資料表明,長期堅持冬季鍛鍊的人,耐寒力強,不易患感冒、支氣管炎、肺炎、凍瘡等病,還能夠預防老年人常見的骨質疏鬆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