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初中作文素材

  清明節是作為一個傳統節日對每個中國人來說也是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的相關資料。供你參考。

  清明節初中作文素材1

  清明節,我和媽媽、弟弟等人遊渣滓洞、白公館。

  首先,我們來到松林坡。聽導遊阿姨講,松林坡是羅世文伯伯和車耀先伯伯的墳墓之地,而且,他們是合葬在一起的。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國民黨反動派把羅世文和車耀先的骨頭放在了一起,解放後,解放軍叔叔們不知道誰是車耀先的骨頭、誰是羅世文的骨頭,所以就把他們合葬在一起。聽完了導遊阿姨的介紹,我和弟弟一起拿了幾束美麗的鮮花放在了他們的墳墓上。大人們還表揚了我們呢。

  然後,我們來到白公館,導遊阿姨說:“白公館原來是軍閥白駒的別墅,1938年起被國民黨特務機關花三十個大洋買下了,當作祕密監獄,把臥室、書房改成了地牢或牢房,把飯廳改成了辦公室,把客廳改成地面……”我和弟弟爭先恐後地跑進去看。在這裡我們還看到了最小的烈士,他叫小蘿蔔頭。小蘿蔔頭真名叫宋振中。由於從小在監獄長大,營養不良,頭大身子小,所以叫小蘿蔔頭。他遇害時年僅9歲,但是,他在敵人的監獄裡被關押了8年。他是在敵人的監獄裡長大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但是他懂得了誰是壞人,誰是好人。

  最後,我們到了渣滓洞。渣滓洞是國民黨反動派囚禁、屠殺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的集中營。渣滓洞原為人工採煤的小煤窯,因煤少渣多而得名。因為它地形隱蔽,被國民黨特務機關改造成祕密監獄。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壞蛋們審訊革命先烈們所用的各種各樣刑具。尤其有一個叫老虎凳的刑具,是讓烈士們坐直在凳子上,然後拿磚墊在腳下,墊幾塊磚的時候烈士們可以堅持,可是墊多了,有的烈士昏倒,有的烈士甚至死了。在這樣的環境下,烈士們沒有屈服,還在鬥爭。我們在女牢二室看見了一些鐵器。這些東西是新修整渣滓洞的時候發現的,他們是大屠殺之前準備越獄的工具。

  革命先烈們用鮮血換來了今天美好的幸福生活,我們要好好珍惜,努力學習。

  2

  題記:人?或許做人很容易,亦很精彩。

  因為……人類有七情六慾;人類有愛,因為有愛,才會有增補,才舒服那不求回報的無私奉獻。

  清明時節到了,我坐著汽車跟隨我的父母和姐姐一路巔簸來了姥姥的那個“家”。那裡長著茂盛的樹,每逢春季,那樹發出嫩綠的新芽,花朵也爭相吐出泌人芬芳。或許,姥姥在那裡生活的很增補吧!

  清風從我的身邊微微吹過,我卻感到內心一陣涼意,淚眼朦朧間,我彷彿又依稀回到了從前,那個天真爛漫、愛意濃濃的童年時代。

  “姥姥來我們家了,姐姐你快出來”我看到媽媽提著姥姥的行李來到院子,就欣喜若狂的跑到正在家中寫作業的姐姐面前大聲呼喊,奶孃產我應該先去迎接,她隨後就到。姐姐和我一們都很喜歡姥姥,儘管她學習繁忙或心情不好上,也依舊在姥姥面前保持微笑。不不不,應該是我像姐姐,但是,姐姐這一尊老愛幼的特點,我卻只能反其道而行之。姥姥看到我們蹦蹦跳跳的跑出來,便很幽默的說:“哎,我可是沒有買好吃的。”姐姐就笑了,她說:“哎,既然如此,姥姥豈不是說我們只是為了吃的而來?非也,我們是為了您而來。”姥姥和媽媽都笑了,撫摸著我們的頭,這時,我似乎覺得姥姥的眼睛會說話。

  我和姐姐都是姥姥帶大的,因為媽媽和爸爸大多數的時間在忙農活,所以有時想撒嬌時,都會不由自主的去找姥姥,在姥姥的懷中,我們似乎都覺得不委屈了。總之,在姥姥的懷中,我們只能感到溫暖,像嬰兒在母親的懷中一樣。

  但是,我卻在這溫暖中,犯了一個錯誤……

  我看到院子裡的杏子熟了,我嚷嚷著要吃,但姐姐和爸媽都不在家,只有姥姥屋裡繡花鞋墊,***她知道我們愛穿她做的一切衣物,就算是一雙鞋墊。所以她就算戴著老花鏡也要給我們做,她的針線活從來都是井井有條的。***我跑進屋,對姥姥說我要吃杏子,姥姥有些為難,但還是答應了。她踩著凳子搖搖晃晃的扶著樹幹摘杏子,我在地下接杏子,忽然,我注意到姥姥的腳很小,我便帶著一絲好奇,終於我禁不住喊出了一句話——小腳姥姥。

  但是,在我喊出這句話後,我就後悔了,我明顯的看到姥姥臉頰上有亮晶晶的液體劃過。她輕輕的下來一步一步的走回了家,我望著姥姥遠去的背影,我意識到我錯了,後來我才知道,那是舊社會給她帶來的痛苦。我去找姥姥,她卻依舊將我摟在懷裡,給我吃家人給她買的好吃的,彷彿一切都沒有發生過。

  日子就這樣慢慢的過去了,姥姥也到了年邁老稀之年,而我也在姥姥與家人們的呵護下漸漸長大了。清晨的陽光照射在身上很暖和,我們一家人吃了早飯後便各自忙活了,姥姥很反常的叫我們坐下,聽她講話。

  “我現在也老了,不能老是照顧你們了,今後你們一定要過得好好的。好了,你們現在快去忙吧,我沒有事了。”姥姥講完後,神情依舊平靜、慈祥、談笑風聲。我們開始覺得奇怪,但看到姥姥的笑容後,我們還是和往常一樣,沒有太過注意,姥姥看我們都忙去了,她一個去了奶奶家……

  姥姥從奶奶家回來之後,就說自己累了想躺一會,接著她躺在床上蓋好被子,對我和姐姐說:“好好學習,將來好孝敬你們的父母。”我和姐姐很爽快的答應了。

  她睡了,睡得很安詳,平靜,彷彿聽不到世間的喧鬧,就那樣睡著了,再也沒醒過來陪我們玩耍,照顧我們,安慰我們……天下起了雨,很大很大,彷彿也在哭泣,而我卻希望它不要太吵,把我睡著的姥姥吵起來。我覺得姥姥是太累了,她撫養了幾代人,現在也該去找早逝的姥爺了!

  3

  清明,給人的印象總是一片溼雨。彷彿有了這雨,清明才更能顯得出它淡淡悲涼 和絲絲憶念的味道來。是清明成全了這場雨,更是這雨襯托了清明。望著飄灑的細雨,才更能引得人們心中那種淡淡的哀愁和思。這雨或是風狂雨恣,或是和風細雨,從清晨開始,至黃昏之際,在煙雨瀰漫的山野中,在泥濘難行的小路上,總有頂風冒雨,點綴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掃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攜幼,或一二個孤影,跚跚獨行。 遠山隱在雲霧裡,近樹籠在孤煙前,小橋流水,愁鴉悲啼,雨洗清秋,風吹哀愁,唯見煙雨一片蒼茫,不見人家與炊煙。好一個傷感寂寥的行旅,好一個悽迷彷徨的畫面。 抬頭偶望,墓地黯然見:百墳拱起,千碑林立;煙雨朦朦,青草何離離。一片荒涼,一片悽迷,一片死寂! 山孤煙霧薄,樹小雨聲稀!風飄飄,雨瀟瀟,哀思悠悠,悲情渺渺, 莫道不銷魂,何處暗香盈袖?拔淨一片亂草,擺下幾杯冷酒,燒上一把紙錢,風雨愁煞人,杯土帶愁,雜草含煙,竟無言以對,唯有心底彌滿幽幽的愁緒和淡淡的哀愁! 死者長已矣,存者永懷悲!音容笑貌,歷歷在目,昔日種種,猶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隨緣到天涯,念千里孤墳何處話淒涼?

  回味少年時,清明節和雨,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幅優美的畫卷。隨風飄灑的細雨中,一位騎著馬趕路的清貧詩人,俯身向著一個小牧童,牧童站在道旁,一手握著鞭子,一手遙遙指著間草房。草房上空,一面紅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細雨中時隱時現。這大概是源於《清明》這首詩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為什麼“斷魂”?因為“古墓花影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我無憂的歲月裡,這首詩所給予我的就是這樣一種恬美的意境.少年無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就像童年放起的一隻風箏,掙斷了線,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到處也尋覓不到了。這首詩,今天讀來仍然那麼哀怨,那麼親切。 古往今來,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四海相通,古今相通。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生者總是會不斷地成為逝者。有人說,對別人的思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淡。我想,或許對於至愛親人的思念恰恰與之相反吧。即使過了再長的時間,在每次憶起他們音容笑貌時,我們的心中總會有些酸酸涼涼的感覺吧。哪怕是十年、幾十年,這種感覺也不會減弱、消失,反而會變的更加強烈。正因如此,清明節才會成為一個流傳千年的日子;清明時節的細雨,才會綿綿不絕地紛紛而至,這大概是對於人們心中哀愁的感應吧。又是清明瞭。“男兒有淚不輕彈”,我不能流淚。但對親人綣綣的思念, 灑下所有的淚,回憶就不僅僅再是生活的負擔。 我們再次體會人世間的愛心與溫暖, 拼合破碎的心,微笑著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我們感慨世事無常人生苦短, 曾經真正愛過,生命便不存在遺憾。 援手於他人危難,自己在挫折中保持樂觀, 只要心中有愛,愛就會沒有遺憾,人生永遠是美麗的春天。 有拜託清明的細雨了,希望她如期而至,就算是世人慾流而難流的淚吧

  清明節似乎總是與雨分不開的。這個清明節便是一個不下雨的雨天。